张 海 阳
(普宁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揭阳 515300)
前交通动脉瘤是诱发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因素之一,手术时机以及围术期多种因素均可对患者临床预后结果产生影响,例如手术过程中操作不当导致脑损伤诱发的颅内血肿、延迟性缺血神经功能失调、脑积水等,因此为患者开展适当时机的手术治疗对提升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2]。基于此,本研究择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例高分级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分为早期和晚期组开展显微夹闭手术,旨在探究手术时机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1.1一般资料
择取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例高分级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年龄42~67岁,平均年龄(53.8±2.7)岁,其中患者手术和发病相距0~3d的患者设为早期组,手术和发病相距至少8d的患者设为晚期组,每组20例。早期组中男12例,女8例;Hunt-Hess分级包括3级10例,4级10例。晚期组中男13例,女7例;Hunt-Hess分级包括3级9例,4级1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显微夹闭手术:经翼点入路进行开颅后形成皮肌瓣以及手术骨瓣,基于显微镜视野将患者硬脑膜按照弧形剪开,将外侧裂池、颈动脉池等依次打开,对脑脊液进行释放至患者颅内压明显下降,通过自动脑压板将患者额叶进行牵拉以将其脑前动脉A1段近端充分显露于视野中,按照其走行至前交通动脉区进行组织游离,对动脉瘤指向进行观察。根据时机情况对A1段近端进行每隔8min间断阻断1次,将瘤体周围蛛网膜、A2段近端、A1段远端等进行分离处理,将动脉瘤显露后进行夹闭,对夹闭位置进行检查,若患者瘤体较大可将其切除,通过电凝法处理残端组织,对脑池内积血进行清除,若患者合并脑积血需实施终板造瘘术,后使用罂粟碱明胶海绵在载瘤动脉处贴敷8~10min避免血管痉挛,最终常规闭颅。
早期组患者在发病3d内进行手术,晚期组在发病8d后进行手术。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年龄、手术前Fisher分级,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2.1两组患者年龄和术前Fisher分级比较
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组患者术前Fisher 3级例数多于晚期组,Fisher 4级例数少于晚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出院时预后结果比较
早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00%)低于晚期组(4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有研究显示,低分级动脉瘤患者早期或晚期手术均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仅需要注意避免在中期开展手术,其原因为中期患者有最为严重的脑水肿症状,因此手术效果不理想。针对高分级动脉瘤患者来说,手术时机的选择一直以来都是该领域专家关注的重点问题[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早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风险更低,提示早期手术患者并发症风险更低。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术后颅内血肿发生率虽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仍以早期手术患者发生率更高为主,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早期患者脑水肿症状严重,脑血管缺乏顺应性,术中侧裂和血管分离难度大导致脑组织牵拉损伤较多有关,还有可能与术中清除血肿时对微小动静脉造成损伤有关[4]。本次研究中显示术前晚期组患者Fisher4级患者显著多于早期组患者,而Fisher分级越高越说明患者蛛网膜下腔有更多积血,对其正常脑组织具有更强的刺激性,因此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风险更高,可导致患者预后下降。早期手术可打开患者脑池,对蛛网膜下腔血凝块进行清除,可减少血管活性有害物质对颅内血管的不良刺激,进而减少迟发型缺血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5]。早期组患者脑积水发生率更低的原因可能与早期手术可对脑池及外侧裂处血块进行清除,避免蛛网膜下腔堵塞有关。此外早期手术可及时对患者受损脑组织进行功能改善,术后扩容能够促进脑局部血流量快速恢复,减轻患者脑组织缺血症状,进而规避术后认知行为障碍。同时早期组患者术后卧床时间相比晚期手术患者更短,下肢功能恢复更快可促进其血管和神经功能恢复,使得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风险下降。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分析[n(%)]
组别脑内血肿迟发型缺血神经功能障碍脑积水认知行为异常下肢静脉血栓总发生率早期组(n=20)1(5.00)1(5.00)0(0.00)1(0.00)0(0.00)3(15.00)晚期组(n=20)0(0.00)3(15.00)2(10.00)2(10.00)2(10.00)9(45.00)χ24.286P<0.05
综上所述,及早为高分级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实施显微夹闭手术能够有效规避术后多种并发症,提高患者预后效果,该种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