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余初级中学,江苏 海门 226153)
在初中数学中,函数是数与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二次函数更是重中之重.它是学生从常量数学向变量数学迈进的垫脚石,是衔接初高中内容的重要纽带,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而伴随二次函数考查的一个重要考点,即“求‘a’的取值范围”,近年来成为各地中考数学命题者的不二选择.此类问题往往集函数、方程和不等式、数形结合、分类等于一体,综合性强,灵活度高,思维难度大,学生短时间内破题实属不易,为此笔者以2019年江苏省南通市数学中考试题第26题为例,精选考题加以分类、剖析,发掘问题的内涵、外延,以期破解相关“a的取值范围”求解问题,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类别1“a”是二次项系数,抛物线图像与坐标轴的交点在一定的取值范围之内.
例1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2-3x-1=0的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都在-1和0之间(不包括-1和0),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2015年江苏省南通市数学中考试题第18题)
图1 图2
例2如图2,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与x轴交于点A(-1,0),与y轴的交点B在(0,2)与(0,3)之间(不含点A,B),直线x=2为对称轴,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2018年四川省达州市数学中考试题第10题改编)
方法总结本题是明确的二次函数问题,但难点是想不到把多参数化为单参数.一旦能抓住确定条件A(-1,0)和对称轴为直线x=2,接下来的问题就较为简单了.具体思路为:由x=2,可得b=-4a;由A(-1,0),可得a-b+c=0,进而得c=-5a,于是二次函数就化简为
y=ax2-4ax-5a.
类别2“a”是二次项系数,抛物线图像与某线段的交点只有一个.
图3
例3如图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P(0,4),点A在线段OP上,点B在x轴正半轴上,且AP=OB=1,以AB为边在第一象限内作正方形ABCD,过点C,D依次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为M,N.设过点O,C的抛物线为y=ax2+bx+c.联结OD,若此时抛物线与线段OD只有唯一的公共点O,求a的取值范围.
题目条件是“与线段OD只有唯一的公共点O”,但在解题时可以放大线段的条件,用直线的交点来考虑问题,得到
例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y=4x+4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B,抛物线y=ax2+bx-3a经过点A,将点B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点C.若抛物线与线段BC恰有一个公共点,结合函数图像,求a的取值范围.
(2018年北京市数学中考试题第26题改编)
图4
方法总结本题的抛物线是两参数过定点的形式并且需要分类讨论,思维含量大,学生非常容易出现束手无策或漏解.这种类型的问题我们通常可以通过代入定点进行消参,然后借助图像(如图4)找到极端位置,再用变化的眼光研究找到破题入口.此题稍作处理即得新的抛物线y=ax2-2ax-3a,接下来的处理办法与例3类似.
类别3“a”是二次项系数,函数值大于(或小于)某常数恒成立.
例5已知二次函数y=ax2+(2a+1)x+1(其中a≠0).若对于任意的-1≤x≤1,y≥0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图5
方法总结本题属于二次函数值恒成立问题.如果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任意实数,恒成立对学生就不构成困难了,但本题的x是对于任意的-1≤x≤1,这种情况学生不太会处理.常规方法还是数形结合,考虑利用二次函数图像(如图5)的直观性来辅助处理.因为a在二次项系数和一次项系数上,影响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判别式、对称轴等,带来不少麻烦,这时不妨从常数项为1入手,即抛物线过y轴上定点(0,1),这样问题就变得容易多了.
类别4“a”是二次项系数,抛物线顶点在某个封闭区域内运动.
图6
例6如图6,抛物线y=ax2+bx+c与x轴的一个交点A在点(-2,0)和(-1,0)之间(包括这两点),顶点C是矩形DEFG上(包括边界和内部)的一个动点,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方法总结本题是动抛物线问题,开口方向已经定好.本题中“a的取值范围”求解,即要找到抛物线开口大小的两个极端位置.题目中的条件发掘要充分利用图像,学会读图,使图像开口最大,则需要点A经过最外点(-2,0),点C落在点F上与点A的水平距离最大,抛物线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最长,顶点离x轴最近,这样抛物线的开口最大,因为开口向下,所以a的值也最大.类似地,点A经过最内点(-1,0),点C落在点D上与点A的水平距离最小,抛物线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最短,顶点离x轴最远,这样抛物线的开口最小,因为开口向下,所以a的值也最小.当这两个极端位置被找到,问题就很好解决了.
结合以上实例的解答过程,对此类问题的解法总结为:充分利用题目中所给的具体点的坐标和图像运动过程中的极限位置,巧妙使用数形结合,则解题思路就会“拨开云雾”,豁然开朗.
类别5“a”是常数项,抛物线图像在某范围内与定直线有两个交点.
例7设函数y=x2-4x+3a+2(其中a为常数).
1)请写出二次函数的3条性质;
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若该二次函数的图像在x≤4的部分与一次函数y=2x-1的图像有两个交点,求a的取值范围.
(2019年江苏省南通市数学中考试题第26题)
图7
方法总结本题是江苏省南通市数学中考试题第26题,其第2)小题属于压轴题,对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二次函数的图像在x≤4的部分与一次函数y=2x-1的图像(如图7)有两个交点”的问题,从知识点考查来看,是属于函数与方程及不等式的问题,是二次函数与方程的解都小于等于4的问题,但若真从这个角度去破题,则其运算及计算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其实本题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开口大小以及对称轴都是定的,不定的是常数项,它将影响抛物线图像的上下位置,同时一次函数的直线图像又是定的.
消去y得
x2-6x+3a+3=0,
由此可知对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培养之重要性,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感悟和强化它.数学结合对于数学问题的解决具有强大的功效,而本题对于这一数学思想考查之妙,就是考试者心中有“形”而题中则无图,最终解题又得依赖图形直观辅助思考.
每年此类型的中考试题都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深感命题者的功底和用心.但站在学生角度再看此类问题,实质都是一种对自身思维能力的挑战.笔者多年来一直对此类问题给予关注,通过收集试题类比、归纳和整理,概括出以上5个类别并形成3点破题心得.
1)函数、方程、不等式有关系,要在心中常联系.
函数是初中阶段“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也是初中学生比较难以理解与掌握的数学概念之一.课标中对其教学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在第三阶段的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理解函数与方程之间、与不等式(组)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打通知识之间的壁垒,真正形成融会贯通之态[1].当a是二次项系数时,a的正负决定抛物线开口方向,当a>0时,开口向上;当a<0时,开口向下;a的绝对值决定抛物线开口大小,|a|越大,抛物线开口越小.这时抛物线图像的不确定,主要是由开口方向与大小的不确定所致,在分类讨论之后利用极端位置形成破题思路,化为方程或不等式(组)即可实现变“不确定”为“确定”,从而分散问题的难点使问题获得解决.
2)数形结合要奏效,画出草图不可少.
中考试卷中很多类似的二次函数题都是有“形”无图题(如例1,4,5,7都如此),在做题时要求能洞察问题的本质,将内隐的图形显性化.抛物线图像有其典型的简洁美和对称美,图像的直观呈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诱发解题思路,再结合条件把数、式和图像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相互解释、相互补充,配上有理有据地思考和推理,就能形成破题思路.而这种以形助数、以数解形的思想,对整个中学数学乃至以后的学习,愈发的重要[2].平时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常见的关于“a的取值范围”的类别,尤其是与特殊条件关系密切的解法模型,致使学生手中有“数”,眼中有“形”,心中有“法”.
3)以静制动能破题,极限位置要找准.
通过对此类中考试题的深入研究,问题的难点是抛物线图像的位置不确定,而不确定的原因又是“a”的取值是一个范围,而“a”的取值范围的求解又得求助于抛物线图像的位置,看似循环论证下的无解之境,实质在图形辅助之下,寻找已知的、固定的条件元素,挖掘条件的本质(如例1看似方程解的问题,实质是函数图像与x轴在一定范围内的交点问题;例7看似曲线与直线在一定范围内的交点问题,实质是方程与不等式问题等等),这时就需要借助数形之间的关联,用数学的眼光进行审视,找到极端位置即是问题的破解之道.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体验不同思考方式的问题情境,其中用“极限法”思想来作为破解动态几何问题的解题策略,也是符合“从特殊到一般”认知规律的,极限位置也是众多动态位置中的一种,对极限情况下的研究思路和所得结果,对一般位置的研究同样有着积极的辅助作用[3].
本文例题数量不多,诚如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一个专心、认真备课的老师能够用一个有意义但不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挖掘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得通过这道题,就好像通过一道门户,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理论领域.”此类问题若能教会学生借助所画的图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关系,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观察、研究图形,抓住极端位置以静制动,捕捉到此类问题的固定模型,寻找到“数”与“形”的奇妙联系,从而能有效解决“a”的取值范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