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明
摘 要:在初中阶段,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在中考成绩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大部分语文知识都是来自生活中,也是初中阶段众多学科中最为接近生活的一门学科,因此,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阅读和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两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介绍了初中语文阅读和写作的生活化教学,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活化;阅读;写作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也在逐渐扩大,而语文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的载体之一,在现实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其中很多语文知识都来自实际生活中,所以在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学习的不仅仅是汉语,还包含很多的中华文化。在初中语文实际教学中,加強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能够有效培养初中生的语文素养。而阅读和写作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要注重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这样有助于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1]。
一、初中语文阅读和写作采取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两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而且两者之间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只有提高阅读能力之后,才能够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和现象力。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对阅读和写作产生学习的兴趣至关重要,为此,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一,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当学生对阅读和写作产生学习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探索、去学习阅读和写作的知识,有利于高效完成教师布置的阅读和写作的任务。第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使枯燥无聊的语文课堂变得活跃起来,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2]。
二、初中语文阅读和写作的现状
(一)阅读和写作的教学观念相对落后
对于初中生来说,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也是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要注重对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初中语文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的影响,往往在进行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时候,总是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直占据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能够进行主动学习的情况较差,学生只能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不能够正确理解所学文章的内容,也无法真正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使得学生自身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也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二)初中语文阅读、写作教学与生活化教学联系不密切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很多教师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到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上,从而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以及自身的情感体验,导致在选取文章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所选的文章都存在学习难度大、脱离生活实际的特点,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难度。在进行写作训练时,教师所布置的写作题目和写作内容偏离了学生实际的生活,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能力非但没有提高,反而打消了学生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甚至还有可能对此产生厌恶的情绪,最终会影响到阅读和写作的教学效果,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对学习的积极性[3]。
(三)初中生对阅读和写作素材的积累不足
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都是应试教育,正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初中生都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都希望能够提高自己的成绩,所以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到了教师传授的知识上,导致很多初中生的阅读量没有达到新课程的要求和标准。正是由于学生积累的文章素材不够充足,使得学生在进行阅读学习或者写作学习时,总是会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时间一长,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也会导致学生学习的效率降低。所以,教师在选取阅读素材或者写作素材的时候,可以适当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文章进行教学,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对阅读文章的积累。
三、初中语文的生活化阅读与写作的培养措施
(一)加强阅读积累,学会从阅读中感悟生活
对于初中生来说,阅读教学就是一个学生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不能够仅仅依靠课堂教学的时间,这样做是无法完成最终的目标,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不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提高。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通过手机、电视以及广播的方式去获取更多的新闻信息来增加自身的阅读量,并且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加强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有效掌握更多生活语言表达方式。新课改实行以后,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所以,教师要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引导学生去感悟生活,从而能够学习和掌握更多的本领。例如,教师在教学《社戏》时,可以向小学生询问他们都知道哪些社戏,这样能够促使学生进行思考,最后再由教师向学生讲解社戏的种类。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
(二)带领学生感受大自然,积累更多的素材
想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仅靠课堂教学的时间是远远不能够达到教学要求的,需要延伸课堂教学。大自然是天然的课堂,也最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带领学生感受大自然,能够帮助学生加强阅读和写作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为此,教师可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似的教学情境进行教学,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生活、体会生活。例如,教师在教学《春》时,可以带领学生去春游,欣赏春天的景色,能够感受到春天为大地和人类带来的美好。在学习文章时,学生能够联想到自己的亲身感受,从而更好地对文章进行理解[4]。
(三)由阅读向写作方向过渡
当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优美词句进行积累,要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写作手法,并且需要在平时的写作中进行练习。为了能够达到这一目的,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并在写作中进行运用。在由阅读向写作过渡的过程中,可以进行一点点的过渡,这样学生也不会感受到学习的压力。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向学生布置与生活相关的关键词,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中进行写作。例如,教师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教师以“冬天”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进行写作,比如,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下,人们埋着头向家的方向前行。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写作更加贴近生活。
(四)合理运用生活中的写作素材
对于初中生来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近似接近成年人的水平,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就会出现较大的难题,那就是出现无话可说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自身缺少写作的素材,直接影响到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对于写作素材的积累,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积累的,而是需要经过漫长的学习和对生活的积累才能够形成。所以,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第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有益身心的校园活动,比如拔河、赛跑以及演讲比赛等;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家庭生活的场景,并将所看、所想以写作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能够有效提升文章的真实性。不仅如此,教师也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教学素材,让学生从中能够吸收到养分,从而能够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教师在教学《背影》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有关文章内容的视频资料,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文章中父亲对孩子的爱,并结合学生家庭的情况,谈谈学生家长对学生爱的表现,从而能够真切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学,就会使文章显得更加真实,能够使读者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5]。
(五)创新教学方法,加强阅读和写作的结合
为了能够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落后了,需要对教学的方式进行改革创新。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进行教学,为此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要选取适当的文章進行教学,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如果学生不能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想要提高语文学习成绩也就变得更难了。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在教学《爱莲说》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有关荷花的视频或者图片,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跟着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在课后教师布置学生完成一篇读后感,促使阅读和写作能够得到有效的结合,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对学生写作训练的过程进行强化
初中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需要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这样才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化体验。在写作训练中,学生需要独立完成一篇写作,如果学生能够将情感注入其中,那么写作的过程就会变得轻松而且有趣,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我的童年》时,以此为主题进行写作训练,由于学生对童年生活过于熟悉,且具有情感,所以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写作训练,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的生活化阅读和写作,主要围绕生活展开,借助课堂教学的机会,将阅读活动与写作活动进行串联,不仅能够拓展学生学习的思路,还能够激发学生对阅读与写作学习的兴趣,从而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谕.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实行生活化写作[J].科普童话(新课堂),2016(16).
[2]刘海仙.关于初中语文的生活化阅读与写作[J].文学教育(下),2017(2):127.
[3]方丽.关于农村初中语文生活化具体作文教学策略的分析[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6,5(11).
[4]林梅.探究初中语文生活化阅读写作[J].课外语文,2014(6):104.
[5]赵晟.初中语文生活化阅读写作探析[J].新课程(中),2016(3):78.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