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
在以知识检测为主的现实语文教学中,如何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是一个值得探宄的问题。
何谓“素养”?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即“平日的修养”,也就是学生在日常听、说、读、写这些基本能力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修养。在当下,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大家都知道教育要立足于学生素质的培养提高,但教育评价的方式,人才选拔的考试机制,都注定了学校的课堂语文教学是以知识为主的,特别是课后的作业巩固基本上是纯粹的知识巩固了。如何在知识的传授、积累中挤出一条路来,培养学生的素养?
微信,今天的人们老老少少都会用,也是最为普及的一种新媒体方式,它强大的视听传播功能不仅让人们能听得到,还能看得到,不仅能一对一的交流,还能在微信群内多对多的交流。这些功能为语文的听说读写基本素养的培养,创设了一种新的传授方式,新的评价方式。
从2017年暑假开始,我在布置学生假期作业时,尝试借助新媒体
微信群,系统性的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学科素养训练。
一、初一阶段:运用微信功能,培养学生朗读古诗文习惯,训练古诗文语感,积累传统经典文化
初一假期的作业是:古诗文经典诵读打卡。要求每位学生在班级家校微信群内,假期每天上传一段古诗文经典诵读的视频或音频,老师每天点评,家长学生也可参与欣赏点评。
以下是当时我每天点评的记录节选:
“(7月5日)今天共有44位同学阅读打卡,从读的神情看,大家一天比一天自然了,基本看不到头两天的那种忍俊不禁的神态了。从表达与演讲的技能上说,这是一种在公众场合朗读演讲的胆量收获,坚持下来,我们一个个站到台上去,就都能像刘老师一样啦!”
“(7月7日)今天共有52位同學读了古诗文,都注意了诗歌的节奏和文言的句读,雨权、付饶今天的文言读得很好哦,其他同学也读得很流利,有几个大家没注意的地方:“忘/路之远近”,不是“忘路/之远近”,以遗(wei)陛下;屋舍(she)俨然;清莎、汤越可语速放慢点,让句读更分明些。为大家鼓掌哦!”
从读书姿态的不自然到自然,从读文言文的句读含糊到句读分明,且能有情感处理,文章的文体特色处理等,这些,体现出来的无不是学生文言文素养的提高。
古诗文学习是初中阶段教学的难点重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文言文的学习难度大,花费的时间多。课堂教学中学生为积累文言词语往往要花很多时间去记背文言词语。这种学习方式,这种积累有必要,且在应付短期的教材知识的检测效果也许会不错,但对学生文言阅读素养的提高,效果却不见得好。因为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需要文言语感,而文言语感的养成可以说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多读。对于学生来说,如没有一种读书的氛围,没有监督的力量,没有及时的指导,学生要坚持整个暑假都朗读是很难的。那么,借助微信群的视频、音频功能,学生可将朗读的文言文传上来,老师可以很方便的点评,引导;更主要的是因为有了微信群,整个班级就有了诵读氛围,这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动力和监督力量。
没有评价与反馈的教育活动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假期的阅读打卡作业我们有一套反馈评价机制:首先,每天的朗读打卡情况由每个团队小组长登记,全假期每个同学是否完成打卡任务,每个同学具体打卡多少次一目了然;然后,新学期开学后举行“假期朗读打卡评奖活动”,分为一、二、三等奖,一等奖是打卡30天以上,二等奖是打卡25天以上,三等奖是打卡20天以上。在家长的支持下,给获奖的同学给予物质奖励。
活动后,有学生提出建议将这种方式运用到平时的学校学习中来:“(石梓豪总结感悟)通过阅读打卡,我从原来不擅长朗读,甚至畏惧朗读,变成了现在学会如何朗读,也热衷于朗读。建议:在周内学习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出题,再经老师挑选与改良再于周末公布题目,可加强互动性。”学生的这种思考,不正是一种探宄创新的素质体现吗?
二、初二阶段:运用微信功能,引导督促学生有方向的深入赏析经典文学作品,提高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初二假期的作业是:阅读《水浒传》,依据老师的话题写一段评说性文字,上传家校微信群,大家分享。具体操作如下:每三天老师给出阅读《水浒传》的具体回目,针对相关回目老师设计“评说话题”,学生写出自己的评说观点。
这次的水浒评说我设计的评说话题节选如下:
1.《水浒》评说一:高俅是《水浒》中的一个较重要的角色,也是最早出场的重要小说人物形象,为什么作者要先写高俅这个反面角色呢,你通过他探究出了哪些问题?
2.《水浒》评说二:鲁这是水浒英雄好汉中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他出场早,3-8回多写他。你认为:鲁达是鲁莽的和尚还是率真的英雄?请结合他的相关故事情节及人物描写分析,表达你的观点。
3.《水浒》评说三:林冲为什么会落草为寇?他作为八十万禁军教头,是自愿走上梁山,反抗朝廷吗?浅析林冲的造反色彩与顺民意识。
4.《水浒》评说四:第12-17回出场的主要是青面兽杨志和智多星吴用等一伙。这几回主要讲述的重要情节是“智取生辰纲”。探究题:“从杨志押送生辰纲,吴用智取生辰纲看做事成功的因素”。
5.《水浒》评说五:先请大家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先后顺序,排列与武松有关的故事情节,例如:“景阳冈打虎”用这样简短的几个字概括每个情节。然后探究:从武松看中国古人的道义观和生命观。
这次作业完成后,我整理了学生的评说文字,一共有两万多字。学生的评说虽然有时幼稚,但足以见出了他的思考。并且这样的活动,避免了学生在阅读经典名著时的犯懒情绪,减少了学生阅读经典时的走马观花概率,培养了学生精阅读能力,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下面的几则评说,记录下了学生的思考:
1.高俅本来是一个社会上的小混混,但是因球踢得好而被宋徽宗赏识,并予以高官,突出了当时统治者的昏庸无能以及朝廷的黑暗。 这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国家动荡,官逼民反,罪在皇帝和他宠信的官吏。.高俅将林冲逼上梁山,说明还会有更多的好汉也是如此,为后文梁山伯的强大作铺垫。.高俅恩将仇报、奸诈狡猾、心胸狭窄,与其他梁山好汉的重情重义、心胸宽广、敢于斗争、勇猛无畏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梁山好汉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评说人:李晗轩)
2.我认为鲁达是个鲁莽的和尚,理由如下:(1)鲁达刚出场与史进喝酒时,虽见李忠是史进师傅,但只因怠慢了一会,就要打人。(2)在酒馆吃酒时,听见金式父女啼哭,便将碟子,杯子摔在地上。(3)当了和尚后,为了喝酒,边将卖酒的人摔在地上。虽说鲁达也有正义之举,但在这些小事上,却总没有英雄之范,不是一个英雄真正该有的样子。(评说人:李昌谕)
3.《水浒传》评说:我认为鲁达是一位率真的人。鲁达在大闹桃花村时,李忠和周通要去劫一些财物送给他,而鲁达直接拿着桌上的财物,直接从山上滚下去来逃走。不是他没有思考,是因为只有如此才逃得脱,说明他并不是一个鲁莽的人。同时在宋江战完方腊后,他知道官场之险恶,留在六扣寺里为僧,没有随宋江作官,说明他也有自己的智慧,不是一个鲁莽之人,而是率真之人(评说人:莫鑫平)
从学生的评说中,我们不仅能看出学生真正的认真阅读了,并且也看出了学生在评说过程中的互相学习,对相关文献资料的信息搜集、鉴别。搜集、鉴别信息的能力,这是二十一世纪互联网时代原住民应该具有的一种能力。
所有的教育行為都需要及时的反馈评价,这个暑假我伴同学生一起阅读点评,每一个评说话题结束后我都有总结点评,节选如下:
(节选一)刘老师总结:第一次的评说,最可喜的是大家能畅所欲言,写自己之所想,很棒哦!归结起来,同学们有的从高俅的性格出发,有的从高俅的发迹经历出发,有的从高俅与其他人物关系出发,有的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出发,还有的从正反面人物的对比出发,最后大家都探究到了这样写是解释当时的社会现实,从而表现主题。甚至有的同学能结合历史知识来分析。太棒了!如果把我们大家的所想按照由事件到人物形象,由人物到情节,由情节到主题等等的顺序写下来,就是一篇小论文哦!为大家鼓掌!
这样的假期作业学生能自信的展示自我,阅读兴趣得到极大的提高。一月有余的坚持,渐渐爱上了经典阅读。
初一、初二的这两项作业都是围绕阅读经典而设计的。在这两个阶段,统计下来学生阅读的经典书目有《唐诗三百首》、《唐宋词鉴赏>、《古文观止》、《史记>、《阅微草堂笔记》、《战国策》、《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
三、初三阶段:有针对性的训练“口语1分钟说话”
长沙市的中考有一项语文口语考查,要求学生人机对话完成5道听力题和1分钟的主题说话。这是对学生的听说能力素养的评价检测。这两年随着抖音的出现,出现了一种新的媒体形式
小程序。我利用这种媒介,在所任教的班级开展了说话打卡训练,这次的点评主要由学生完成,老师每天安排5位同学点评全班同学的说话,在微信群发布,家长转告孩子。这样充分的把学生的听、说、思、写调动起来。
三年的实践,我在运用新媒体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形成了基本的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深化了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乐学善学。这些正是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关注。
龙应台曾经在《人文素养百年思索》的演讲中说到:“文学: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文学,使你看见”。从学生、家长的读后感悟中,我们也看到了这种阅读打卡机制,让学生的古文素养,从看不见到看得见。当时有一位家长在群内这样说:“记得禹熹每天上传的经典诗文朗读是《战国策》的读本。在上传之前,他首先是读一遍文章,初听起来常常是结结巴巴,然后通过仔细对照注音,注释和译文,对文章有全面正确的理解后,再熟读文本,这样读起来明显就感觉流畅多了,最后当能绘声绘色的朗读出来后就录音上传。从孩子完成过程来看,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朗读能力的提升,以及对如何赏析文学名著中的精华有了深层次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微信群打卡过程,见证了孩子对完成朗读文言文和阅读名著态度上的转变,即从完成任务似的态度到形成良好习惯的华丽转身。”
新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打破了三尺讲台的界限,让语文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生动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