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不像的画像

2019-10-16 02:13傅晓丽
考试与评价 2019年9期
关键词:欣赏引导素质

傅晓丽

【摘 要】 儿童的绘画评价不能简单粗暴的用“像不像”、“好不好”来评价,作者从四个方面来给我们说明了如何遵循儿童绘画的艺术天性;如何走出“像不像”、“好不好”的误区;如何在追求美术进步的同时发现美、欣赏美。

【关键词】 像与不像  素质  引导  欣赏  美

一、像与不像,好不好

美术是造型艺术,而外形的像与不像,往往成了学生、家长、老师评价学生作品好坏的标准。我调查了在校三个年龄阶段120名学生和50余位家长,90%以上的认为画的越像越是好作品,认为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体现学生的表现能力。这里所说的“像”和“好”应该是一个怎样的标准呢?7-9岁的低年龄阶段的学生认为:“像”就是应该画出所有你看到的和你知道的。但他们对于所画人物的脸型、发型或脸上的黑痣却都能观察到,并画出来。因为这些特点正好突出了“像”。上颜色更是随心所欲。有的家长甚至会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绘画才能而终止孩子学画。我们有些美术老师对此也有偏见,殊不知这正是儿童画的特点,正是孩子们认知世界的表现。他们想画、敢画,唯恐漏掉任何一个细节。这些作品充满了童趣,常锐伦先生将之称为“白话文”,是很确切的。9-11岁的学生,在认知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别善于幻想、善于临摹,他们最热衷画的是卡通画和小仙女,这些画他们画的很认真,包括颜色、眼神、服装、饰物等,很像原作中的形象。家长们对这些作品不屑一顾,他们把孩子送到少年宫、拜名师,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画家。可是在学校课堂教学和少年宫的少儿美术班,老师是不教这种表现方法的。老师认为应该让学生去观看、临摹一些名家名作的表现方法。如张大千的泼墨画法,齐白石的小鸡、小虾;如点彩派画法、立体派画法,使学生的作品风格像张大千、齐白石、凡高、毕加索。这时的“像”,就是像名作中的某种笔触,这时的“好”,就是满纸的颜色点或半个脑袋上的眼睛。这时,他们已经没有了幼儿时期的随心所欲,他们对于完成美术作业,显得有些缩手缩脚,总怕画不像,画不好,作品不愿意让别人看,怕别人笑话。总是说:画不像呀,画不好呀……希望老师给改一改、修一修。害怕画写生和创作,只希望临摹课本,临摹范画,作品中没有了自我,只有像课本里的范画。再大一些学生的作品,只是像老师。

二、提高教师素质,正确引导

作为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这个主导如同影视剧中的导演,他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富于启发性的语言、手势或示范,让演员领会剧情,领会创作要求,从而以恰当的形式演好这个角色。而我们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同演员。只有把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关系摆正,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因材施教,启发到位,才能真正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仅有范画还不够,还要有演示过程,也就是教给方法。尤其是对年龄较小的小学生,不能少了这一个环节。这如同教孩子走路,需要大人扶一把。同时,启发性强,引导正确的语言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学会欣赏美

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一些实验:给甲班同学上课时,只对学生讲:“今天的作业是临摹一幅素描静物,就是课本第几页上的,大家临摹吧,看谁画的又快又好。”结果发现不少学生无从下手,有的是从一个小的局部开始,画完一部分再画另一部分,结果整幅画临摹下来缺少了整体感,分不清主次。有的位置不当,有的大小失调。展示作业时,我让学生评价,不少学生还说比例失调的那幅作品最好,因为画得最像,美中不足就是纸小了点。我没有批评学生,而是提出一个讨论题:是应该根据纸的大小来确定画的大小?还是根据画的大小来确定纸的大小?引導学生自己找出正确答案。绘画大师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即使是同一只鸡生的鸡蛋也会有差别。所以像不像不能做评价作品好差的唯一标准。在乙班做的实验是给学生演示中国画,我首先启发学生:你见过麻雀吗?它的颜色、羽毛的花纹、飞翔、站立、觅食的动作都是怎样的?然后,我分步骤画了一只站立的麻雀,让学生练习。挑出几幅作品贴在黑板上让大家观察评价。有的学生说这只麻雀太瘦了,不像;有的说那只麻雀翅膀上少点了一个墨点,也不像;还有的说老师演示的麻雀是仰头的,这个同学画了一只低头的麻雀,不好……,面对学生的评价,我告诉大家:中国画主要研究的应是用笔用墨的方法,因为这是中国画的特点。至于这只麻雀是胖的是瘦的,墨点多一个还是少一个在自然界中可能都会有,主要的是你们是否已经掌握老师演示的方法。画画讲究方法,但没有固定法,这个学生画的低头觅食的麻雀,用笔用墨都很好。他在老师教的基础上进行了变化和创新。说明了他平时对麻雀觅食的动作观察过。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来分析评价自己的作品、同学的作品,就发现了学生的进步,发现了他们作品中逐渐表现的美。

四、实验的结果

通过一年的实验,我所调查的三个年龄段的120名学生中,低年级80%以上在作业完成方面已经不困难;95%的学生不再以“像不像”作为评价作品好差的唯一标准了。和美术社团家长共同探讨美术教育的有关问题,探讨对美术作品评价的标准,学生家长反映也比较好,很少有人再问我“孩子画不像怎么办?”而是积极配合老师,关注自己孩子的每一次创作。从这一项实验中,我的体会是:美术课重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重在提高学生欣赏水平和审美素质。我们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我们的学生都学会欣赏美、表现美。

参考文献

[1] 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9).

[2] 尹少淳.走近美术[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84).

[3] 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6).

猜你喜欢
欣赏引导素质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
德媒:中印尚难以做到彼此“欣赏”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
数学素质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