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斌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下,高中课程要从原来的学习成绩水平立意转向学科综合素养立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成为高中地理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地理实践活动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需要外出,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及高考升学的压力影响,地理教师往往很难开展地理实践力活动。文章分析了高中地理实践培养现状,并针对地理实践活动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关于提升学生高中地理实践力的建议。
关键词: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4-01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2-0085-02
地理实践力是指学生在地理探究学习过程中,结合具体案例背景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调动自身养成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特有的地理视角,去考察、体悟、探讨事件体现的地理知识网络和人地之间的关系,找寻地理规律,在观察、走访和室内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应有的实践素养和能力。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除了有益于高考,更重要的是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水平,让学生对地理学习充满兴趣,在快乐中学习高中地理知识。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处理教材中的“活动题”“案例”“问题研究”等部分内容,出于对学生安全方面的考虑,教师可以以各种地理观测、实验或社会调查等主题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指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观察、自主完成实践活动。
(一)教师实践能力不足
目前很少有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究其主要原因还是教师本身地理实践活动能力不足。一方面,地理实际活动的开展在理论方面,要求教师必须广泛涉猎多门学科知识,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学科专业素质要过硬,能够在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大部分地理教师,在高中阶段精力主要放在高中生的高考升学上面,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因而对学生实践活动能力并没有特别在意,这方面的学习培训也就相应不足;同时教师普遍缺乏专业的实践指导能力,也没有掌握足够的必备基本常识,因而学生得不到良好的指导。此外,由学生自己独立组织社会实践又不安全,并且学生对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方向不明确,缺乏科学专业的引路人。
(二)缺少教学参考案例
虽然部分教师有一定培养学生地理实践活动能力的意识,但是由于是初次涉入的教学领域,在专业知识要求以及行动上缺乏一定的教学参考案例。这就使教师在开展实践活动中,无法考虑活动的“度”,可能会误导学生或者在学生遇到问题时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在地理实践力培养方面没有形成固定的理论体系。所以教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暂时开展一些稍微简单易行又好把控的地理实践活动,这种方法虽然避免了出错,但是对学生长远的实践能力培养是不利的。由于没有一定的参照标准,教师难以很好地把书上的问题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探究活动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开展活动类型单一
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高中地理教师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比较单一,主要组织学生做一些比较简单且客观条件比较容易满足的活动,比如给学生布置回家每天关注地理新闻的任务,每周在课堂上让学生分享自己总结的一周见闻,以及对他人总结内容的看法。还有部分教师开展一些简单的观察类和实验类活动,比如观察夏至和冬至日的日出日落时间,记录间隔时间段内的日落时间,探寻季节性的变化。甚至有些教师对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重视度严重不足,使实践活动流于形式、质量不高,学生得不到太多实质性的收获。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教师很少组织学生参与野外考察活动,不能达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的目的。
(四)家长支持力度不强
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里的“宝贝”, 参加社会调查、野外考察活动可能出现安全问题,部分家长对学生的安全不放心,带领开展野外教学的教师也不愿意承担风险。家长认为开展地理社会调查、野外考察是学习之外的玩乐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加上大部分学生家长平时忙于工作,无暇关注学生的地理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地理实践活动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若缺少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和学校教师的积极配合,实践活动难以顺利开展,两方面的压力造成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非常困难。
(一)主题紧扣高考主线
地理实践活动的类型多样、内容丰富,毫无疑问,教师可从多种途径来锻炼学生的探究总结能力,但是活动主题的设置一定要紧扣高考内容主线,回到学生课业学习的主线上来。如教学“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课下去郊外考察,了解湖泊水、河水以及地下水和家里的自来水的状态,查阅资料了解世界上的海洋水和淡水各自所占的比例,了解河流最后流入大海、生活污水处理之后最终排入大海是怎么样的一个循环。并且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理的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的时间“花”得值,以提高学生地理成绩。
(二)拓展學生创新思维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服务于地理教学,所以教师设计实践活动时,不要仅仅是为了例行公事,为了活动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只顾玩乐,而要充分挖掘实践活动的内涵。例如,在学习水的三种形态时,让学生回家搜集不同状态下的水在生活中是以怎样的形式存在的,经过实践,学生可以发现夏天吃的冰块是固态形式存在的,冰箱里的霜也是固体形态,水壶烧开水冒的“白烟”为气态的水;并在下雨的时候组织学生去感受液态的水。活动之后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固体、液体、气体三种形式的水是否也是一个循环呢?为什么和江河湖海的汇聚形式的循环不一样呢?进而对自然界水循环做如下活动设计。
首先,在班级QQ群向学生推送有关自然界水循环相关的学习资料和微课,让学生提前自主完成“水的存在形态”“水的存在空间”及“各种水体的类型及比例”的知识学习,并完成学案上相应的知识梳理。在课前让学生参考完成或自行设计一个水循环的模拟实验,并在纸张上画出模拟设计实验图纸(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海陆间水循环三种任选一种,记录实验步骤、拍摄实验视频和讨论实验结果,将实验成果上传至班级QQ群,小组间进行互评、纠错,提出改进意见。)参考实验如下。
实验器材:平底器皿、小杯子、小石子、台灯、塑料薄膜。
实验步骤与方法:
①在一只平底器皿中加入水,直至水盖满器皿的底部。在一只小水杯中装满沙子,然后放入器皿内;②用塑料薄膜盖住器皿,用橡皮筋扎住器皿的口;③用一块小石子压住塑料薄膜,石头放在小杯子的正上方;④将器皿放在台灯下直接照射或者在太阳下暴晒,过两个小时后,观察器皿和塑料薄膜上的变化;⑤讨论这个演示实验是针对自然界水循环的哪一个过程的?
其次,让学生通过所做的水循环模拟实验,动手繪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相应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最后,让学生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自己生活的家乡——福清城市内涝的原因,并试着为自己的学校建设“海绵校园”提出设计方案。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小组间互评纠错环节,能够及时发现错误并改正。如果在实验的过程中出现教学设计以外的内容,教师要指导学生提出新的设计思路,从而得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收获;教师要及时捕捉失误点,用心应对闪光点,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有助于学生地理核心能力、地理实践力的提升,也会使教师自身的业务理论好技能得到锻炼,促使教师成为地理学科的开拓者和重塑者。
(三)加强教师技能培训
教师的实践能力主要涵盖地理观测分析能力、动手绘制地图能力、熟练操作各种地理仪器的能力,以及在课外实践中掌握的实地测量、考察研究的能力。这些培训内容在教学初期都会有一些涉猎,但随着后期高考教学的压力,许多教师认为地理实践活动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关联不大,宁可花时间让学生多做点地理题目、熟练记忆教材地区名字或者气流方向等内容。长时间单一授课的教学模式让教师慢慢淡化了实践教学意识,带领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也随之有所退化。
因此学校教研组应该组织教师定期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培训,或者请有经验的教师开展分享交流会,不断探索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以提升教师的地理实践教学素养水平,让其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四)学校部门予以重视
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在客观条件上还需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这需要学校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学校要为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提供培养环境,积极鼓励地理教师研发校本课程,根据地理条件和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将地理实践活动纳入日常学习课程的一部分。如指导学生研究校园内——地理园的地质地貌、植被类型及特征,记录观测学校一个月内的均温,并与同纬度其他城市的气温进行对比,探究学习气候的影响因素。学校方面也可以与当地气象局、天文台、文化宫、博物馆等地区协调,为学生的地理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考察地点。
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下的革新理念,也是地理学科特殊的学习方式之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让其更好地在真实的情境中去感知和领悟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这一学习方法的探究之路是漫长的,需要地理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不断探索高中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真正带领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带领学生在教学中不断学习探索、总结反思。
参考文献:
[1]吴 芸,张雪松,钟 青.提升地理实践力的教材活动栏目编制策略探究——以人教版必修一为例[J].地理教学,2017(16):35-38.
[2]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