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有效合作学习 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2019-10-16 08:21任娜
教师·上 2019年8期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合作学习对策

任娜

摘 要: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新的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合作中成长,在合作中受益,相互取长补短,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设计有效的问题与任务,使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不同场合实现真正的“合作”与“学习”,进而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合作学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5-15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2-0045-02

一、问题提出

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主要由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六个方面组成。这些数学核心素养既有独立性,又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合作学习是学生之间加深互动、彼此分享经验与做法的过程,也是互助共进的思想与情感交流的过程。立足数学核心素养,创设有效的合作学习是教师的一大挑战。本文借助课前、课中、课后不同场合、不同任务,谈谈如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问题设计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设计对策

(一)设计指向性明确的课前合作学习,借助概念与公式的探究,提升学生的数学抽象与逻辑推理素养

数学抽象是指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数学概念的获得离不开数学抽象过程。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逻辑规则推出一个命题的思维过程。

案例1  :课前合作学习(人教A版数学5(必修)“2.2等差数列”)

任务1:学习微课(生活中的特殊数列)后,填写下列内容。我们把微课中提到的数列都称作等差数列,请同学们尝试着给等差数列用数学的语言下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____________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____________,那么这个数列就叫作等差数列,____________叫作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任务2:举例——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用到等差数列。例如,在给各种产品的尺寸划分级别时,当其中的最大尺寸与最小尺寸相差不大时,常按等差数列进行分级(如衬衫的尺码)。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任务3:探究——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问题1:已知等差数列{an}前2项分别是2、5,那么这个数列中a3=____________,a5=____________,a15=____________,可归纳出an=2+____________×3。

问题2:推广到一般的情况,如果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差是d,那么通项公式为an=a1+____________。

问题3:有其他方法可以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吗?

设计意图:任务1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实例感悟等差数列的特征,推广到一般,抽象概括出等差数列的概念,这个过程水到渠成,学生独立完成难度不大。任务2在导学案上完成,要求学生从抽象的概念中找到生活中的实例,这个回归过程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并将知识内化。任务3在导学案上完成,通过问题分解降低难度,让学生从具体计算中归纳出一般性的公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得以培养。

以上三个任务要求学生先独自思考后再进行小组讨论。课前的合作学习面临的问题是学生参与度与完成度的不可控性,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更合理、有效的问题设计。每个任务和问题都具有明确的指向,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渐接近问题的核心。

(二)设计具有层次性的课中合作学习,借助实际问题的探究,提升学生的直观想象与数学建模素养

直观想象是指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利用图形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建模是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手段,也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动力。对学生而言,如何借助合作學习,建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是一个难题。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起点状态,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布置有层次性的任务,才会让学生真正有效地实现合作学习。

案例2  课中合作学习(人教A版数学1(必修)“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第105页)

某地区不同身高的未成年男性的体重平均值如表:

(1)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能否建立恰当的函数模型,使它能比较近似地反映这个地区未成年男性体重ykg与身高xcm的函数关系?试写出这个函数模型的解析式。

(2)如果体重超过相同身高男性平均值的1.2倍为偏胖,低于0.8倍为偏瘦,那么,这个地区一名身高为175 cm,体重为78 kg的在校男生的体重是否正常?

任务1:观察表格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任务2:画出相应的散点图。观察所作的散点图,联系以前学过的函数图像,你认为它与哪个函数图像比较相似?

任务3:你认为选择哪个函数来描述体重与身高的关系较为合适?根据你选择的函数模型,利用计算器求解函数解析式。

任务4:观察散点与函数图像的拟合效果,计算每一对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偏差。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根据图、表信息进行直观想象,进而建立适当的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但高一学生的应用意识、应用能力都还比较弱,直接进行独立探究比较困难,因此采用了递进式的任务分解难度,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小组中,可能有的成员擅长画图,有的成员擅长计算,有的成员擅长使用计算器等技术手段……所以可以将合作学习任务分成一系列互相依存、具有层次性的子任务,使小组每位成员都能按照各自掌握知识技能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子任务,完成并发表见解,再经过小组探究形成合作学习任务的最终解决方案。在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积累了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课中的合作学习,教师可以看到小组的实时进展,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调整预设的学习任务,使之更适合学生的实际,并动态生成新的学习任务。具有层次性、递进式的问题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维的飞跃,逐步加深学生对数学本质的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便于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三)设计开放性的课后合作学习,通过实习报告,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与数据分析素养

数据分析是指针对研究对象获得相关数据,运用统计方法对数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分析和推断,形成知识的过程。数学教学不是以传授知识为最终目的,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技能、历练思维、提升自我。教师不必直接传授,而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自我经验,最终形成数学素养。

案例3  课后合作学习(人教A版数学3(必修)“第二章统计”实习作业)

第一次小组讨论内容:调查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设计抽样方案?如何分析数据?小组成员如何分工?

第二次小组讨论内容:数据收集过程有哪些问题?是否需要重新收集数据?数据分析有何问题?

第三次小组讨论内容:从数据中能得出什么规律?能给同学们提出哪些建议?(教师在每一次小组讨论后跟进,从一个讲授者变为观察者、欣赏者。)

设计意图:本节课内容被大部分教师弃用,虽然学生对统计知识并不陌生,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阶段,都有学过统计的初步知识,所以大部分教师对这节课“视而不见”,但学生所学知识有限,以致无法深入挖掘。但笔者认为这节课有它特殊的价值,学生所学关于统计的知识都是纸上谈兵,要想真正掌握统计知识、领会统计思想,还需要亲身实践。为了促使学生系统经历数据分析过程,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課余时间收集数据,经过数据处理后写出实习报告,并在课堂上交流。各组汇报了实习中的收获,角度不同,各有千秋。①话题不同:有的小组分析的是身边的话题,比如成绩稳定性;有的选择的是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比如“移动支付”问题。②方式不同:有的小组是自己设计问卷,收集数据,再进行分析;有的小组是通过网络获取数据信息,进行加工处理。③内容不同:有的小组是研究利用样本估计总体,有的是研究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课后的合作学习优点是时间更充裕,学生可以更深入、彻底地交流,但是也容易变成“一个人的任务”。设计开放式合作任务,学生在适合自身知识能力水平的、感兴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中选择学习任务,具有内在激励作用。学生在充分的合作体验中有所感悟和发现,哪怕得到的结论较为简单,但在这一过程中的合作交流、自我纠偏、学以致用的成就感都是教师的讲授无法替代的,学生的运算能力与数据分析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三、感悟与反思

在数学探究中,没有问题就没有学生的思维活动。思维从问题开始,随着思维的推进,产生新的问题,而新问题又促使思维再次推进,如此循环往复,问题得以解决,思维得以发展。

而合作学习,正是基于具有指向性、层次性、开放性的问题,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个体思考、同伴互助,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质疑反思等学习习惯。基于提升数学核心素养而审视合作学习的设计,必须关注预定的探究内容,明晰蕴含于其中的数学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数学的眼光探究问题,选择相应的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这样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李 刚,杨志文.例谈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8(5):11-14.

猜你喜欢
数学核心素养合作学习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乐学· 自主·分享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