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富荣
摘 要: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学校教育要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比阅读所有学科课程标准或者课程指导纲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原则最为贴近。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中,借助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通过理念的渗透和评价的促进,是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空间,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融合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5-12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3-0054-02
2018年发生的“重庆公交车坠江”“龙岩公交车撞人”等系列危害公众安全事件,无不跟当事人的情绪管理有关。这些事件的发生,折射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但是从作者所在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状况看,心理健康教育基本还处于无管理、无教师、无课时的“三无”状态。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指导意见,学校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融合到地方或其他课程中科学系统地开展。在学校的众多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原则最为贴近,它几乎囊括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内容[1]。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中开展,不失为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空间,解决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三无”状态的一种可行的策略和途径。
一、内容植入,润物无声
开放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之一,课程强调活动主题要源于学生生活。换句话说,综合实践活动没有如学科课程一样具有现成的、可供借鉴的固定教材作为其活动的内容。活动的实施需要教师用慧眼去洞察、发现、挖掘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课程的组织和实施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公众关注的焦点、热点话题确定为综合实践活动参考主题[2],并选取其中可结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资源作为主题活动内容。
自我和社会性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开发自我维度和社会维度的内容,就能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之中,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社区、家庭、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区域,社区良好人居环境的创建,邻里之间的和谐相处,社区居民的养老,亲子、师生、同伴关系的沟通与交流,良好习惯的养成等一系列来自学生真实生活的问题,蕴含著丰富的自我维度和社会维度内容,是两者进行融合的极好题材。如“我的课间我做主”主题活动,学生在尝试、探究最优课间音乐和课间运动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体验不同旋律、不同风格的音乐、不同运动方式对人情绪的影响,顺其自然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情绪管理和情绪调节的内容;“我是理财小能手”主题活动,学生在调查超市商品摆放策略、营销宣传策略等过程中,通过商家抓住人们购物心理的切身体会,悄无声息地渗透控制欲望、合理消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二、形式拓展,潜移默化
心理健康教育课提倡通过创设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模拟情境,以学生的情境活动为主要内容,反对系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活动,倡导“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 是一门“实践性取向”的课程[3]。这一指导意见不但切合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情境学习要求,并且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融入进一步创设了最真实的动态生活场景。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有诸多的任务需要学生去调查、访问,由此而产生的小组成员间的相互协作、与被访人的沟通交流等,为学生提供了真实而广阔的人际交往空间和机会。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常会接触或者担当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角色,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面临形形色色的挑战。这种真实的体验比模拟的情境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直接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其产生一种自我实现的内驱力。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学生会通过观察同伴或者受访人的行为、语言,反思自我,分析问题产生的缘由,把活动中遇到的各色问题放置到具体的环境中去再认识、再辨析、再调整,“将有助于学生澄清问题的实质,体谅当事人的情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筛选出让人舒服的行为模仿标准”[4],从而达到改变自我和实现自我。
作者听过两节同课异构的“男生女生不一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有融入和没融入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式的两节课的效果差别非常明显。A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媒体播放一些男生女生的不同事例来帮助学生了解异性的不同特征,引导学生发现双方的优势与劣势,相互之间能取长补短,把双方变得更优秀。结果在教学过程中男女学生不认同相互间的诸多的观点,彼此报以“嘘”或者直接言语的反抗声,结果是非常不尽如人意。
B教师在组织这个主题活动时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做法是:课前让学生去各年级选取相同数量的男生和女生,并对他们以及对男女教师、家长进行调查,询问各自孩童时代喜欢的玩具和游戏,现在的兴趣爱好;观察男生女生背的书包、骑的自行车颜色、款式;到生活中观察男女着装和言行的差异,特别留心观察能亲密接触的家庭中爸爸妈妈的表达方式;观察并向体育教师调查了解男生女生各项运动的要求和成绩。通过综合实践的考察探究活动,学生在生活中充分感受体会到男生女生的不同,认识到男生女生的普遍性和个别性,避免了课堂上的互相攻击和对抗,同时克服刻板印象,尊重个体的特殊性。不为自己的优势而自傲,也不为自己的欠缺而自卑,男女生之间应该相互理解,互相帮助,优势互补,共同成长。
三、理念渗透,和谐统一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自主性”“实践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原则,教师不能以“讲授”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同时指出,鉴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参与社会、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能力有限,教师不能对其放任自流,必须适时适度地承担起指导的责任,并且要把指导贯穿活动实施的全过程。这些指导主要是对学生的认知和行为进行矫正或者重建、价值观和参与态度进行改变或强化。每个学生的认知和行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其成长环境潜移默化的结果,容易反复和懈怠。课题组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支持下,通过实践证明: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专注、倾听、重述、同感、支持等团辅技术进行引导,更易被学生接受,指导的实效性更强。
如在“××学校学生消费情况调查”主题活动中,教师在倾听学生汇报其小组的调查方案设计时,站在发言学生的前侧,将身体微微倾向发言学生,用温暖的目光与他进行恰当的眼神交流。对认同的观点,教师用微笑点头和恰当的赞许的语言表示高度支持;对不明白的地方,待学生说完后用征询的语气问他:“你的意思是说……”“抱歉,你的意思老师没有听明白,可以说得详细点吗?”“不知道老师的理解是否正确,你的意思是……”;而在征询其他小组成员对其方案时,则采用开放式的能让学生提出发散性观点的语言:“其他小组对本组同学的方案有什么看法?”“如果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其他组的同学有什么想法。”运用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团辅技术,学生从教师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中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与接纳,从而以积极的心理做出回应。同时,教师在運用这些技巧时,还引导学生用“同理心”去学会用“重述”技术与同伴之间进行互动交流,澄清模糊信息,使沟通更顺畅,避免产生误解。
四、评价促进,同生共长
从社会层面去评判,判断一个人的优劣不是看其学识的多寡、能力的大小和创造经济价值的多少,而是从其人格的健全和谐以及社会价值方面进行衡量和评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评价是教育的关键。但是,评价仅仅只是一个手段,其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评价要突出对学生的发展价值,评价不能只关注学生活动成果的量化结果,还要关注学生获得成果的途径和方法;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程度、思维方式、操作程度、与人合作的态度和精神、获得的经验教训等[5]。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可以依据学生原有的发展基础,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采用“原点参照标准”进行师生、生生间的“持续发展性评价”。这种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性评价能使学生获得信心和勇气,为继续学习和未来顺利融入社会打下心理基础。
如在“社区老年人生活情况调查”主题活动时,活泼大方的A同学热情大方地和社区公园里休闲的老人打招呼,表明身份,说明调查意图,提出采访请求。而B同学和C同学却扭扭捏捏,一直往A同学的身后躲,教师上前悄悄地鼓励B同学、C同学上前采访。犹豫了半天,他们终于红着脸稍微有些结巴地分别提了一个问题。这期间,A同学还细心地给经过的老人让路。在回去的路上,教师让他们对自己和队友的表现进行了评价,然后赞扬了A同学的大方和细心,表扬了B、C两位同学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同时,教师指出了这次采访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努力方向。待到课堂交流时,教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再次表扬了他们的表现。适切的评价帮助学生准确地认识了自我,了解了自己的进步情况,并且帮助其适度调整自己,增强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责任意识。在后续的活动中,他们的活动能力和积极性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郭艳彪.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为载体,深化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式发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3):28-30.
[2]冯新瑞,郝志军.主题选择的依据与原则——《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活动主题解读[J].人民教育,2018(3):48-53.
[3]张 华.体现时代精神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实践[J].人民教育,2017(22):40-43.
[4]钟志农.心理活动辅导课操作实务[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
[5]姜 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