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因
摘 要:伴随时代的发展,阅读教学也随着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进行改革。个性化阅读不仅可以突显学生阅读过程的主体地位,还能促使其阅读时生成的体会和理解具备特殊性。对小学中高年级而言,个性化阅读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创新其阅读模式,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文章就个性化阅读在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旨在为今后的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19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3-0035-02
阅读本体为学生,当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务必要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凸显。教师全面掌控学生的差异性特点,才能推动教学模式实现连续性创新,激励学生实现自主阅读,不断在书本的浪潮中开拓自身的知识范畴,进而有效提升综合素养。
一、概述
(一)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
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应该重视各学生的差异性特点。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思维方式、理解方式和表达方式不一样,其阅读目的也不同。
除此之外,教师的教学过程也需对个性化问题采取重视态度。由于小学生都使用同一教材,若此时不能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就会导致学生无法感知生活中的各类体验,从根本上扼杀学生的个性,致使其不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进而无法健康发展心智。过去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从自身的角度进行短文讲解,学生不会在其中产生主动性思考,自然也就不会主动接受教学内容,以致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不能得以发挥,进而未能加深自身体验和理解。因此,个性化阅读自然成为教学改革过程的必然发展趋势。
(二)个性化阅读的含义
个性指的是自身和他人之间的语言和行为方式上具备的差异性。个性化阅读具备自主性,属于一类阅读取向。读者对话作者的过程称之为阅读,如果学生群体是读者,应该主动采取自主学习方式,对其进行探究、体验,进而从中收获知识、领悟道理。教师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具备引导作用,除了需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供学生学习之外,还需对其阅读过程进行点拨,进而指导学生理解文章中蕴含的思想内容。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一)学与思之间不能形成有效结合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且教师通常都会高度重视阅读教学,并会布置课后文章阅读任务。但是,大部分学生都未能对此任务采取足够的重视态度,要么随意通读课文,要么只是应付下。所以,学生一般不能通过阅读知悉文章的内容达到的学习的目的。如果学生长期处于此类教学模式下,应付作业的心理会越来越严重,不仅不会有效地积累一定程度的词汇,而且不能联系实际生活进行运用,进而无法获取相对应的阅读效果。
(二)缺乏个性化教学目标
尽管大多数教师都明白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但却未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设立实际的阅读目标。部分教师也未能基于新课程标准深刻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概念,误会此概念指的是促使学生的学习具备完全自主性,从而将“放羊式”教学理念应用于阅读课中,未能重视自身的引导地位。教师、学生对话文本的过程称之为阅读,阅读教学的参与对象包含教师和学生,阅读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有助于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和互动。
学生只有积极参与阅读过程中,才能感受文本的主题思想,真实地感悟领会阅读的乐趣。同时,其经历阅读后还能和别人交流自身的体验,进而促使自己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此外,教师还需让学生所处的阅读教学环境具备自由、民主性,推动其将大胆想象、积极思考、畅所欲言等良好阅读习惯运用于此类课堂中[1]。如果学生能构建个性化的阅读性格,就能提升其后续阅读的文学素养。
(三)缺乏阅读与实践的结合
大部分语文教师经常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提到,如果在阅读的过程中收获重点词汇和经典句子,就可对其进行摘抄,然后在自身的写作过程中进行合理运用。但实际上,学生只是在阅读中对此类句子进行了抄写,却未能对其实现本质性运用。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匆匆》一文中,有一经典段落:“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尽管学生已经从教师的讲解中知晓这段话语的经典之处,却不知怎么用在作文中,就算运用了也不能促使其文章的后续内容与它形成相互辉映之势。
三、小学语文高年级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应用
(一)开展多种方式的阅读,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教师只有促进个性化阅读阅读的开展过程具备多样性,学生才能在浓厚的阅读兴趣下全面凸显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而自发性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借此促使自身的理解能力的提升。一般来说,教师改革自身教学方式时,都会通过让学生去图书馆学习,或者说举办阅读比赛等形式,促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窃读记》一文中,文中通过“跨进店门,暗喜”“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急切地寻找”之类的句型体现出小女孩对读书的渴望和急切。
此时,学生未必能真实理解此类行为动词,教师可针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相应地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还能促使其将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用肢体语言、声音等形式表现出来,进而最大程度提升閱读水平。
另外,关于阅读方式的拓展方面,教师还可以结合不同课文内容本身的特点实现阅读方式的拓展。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关于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地震的相关纪录片,让学生通过视觉的方式更加直观地感受地震中的环境和人们的整体状态。虽然在形式上,这种直观的纪录片观看的方式可能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但从引发情感共鸣的角度分析,这种直观呈现的方式,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使其对相关的文章内容描写有一个更加直观的理解和认识。
(二)以生为本开展阅读比赛,提升学生对阅读的理解和领悟水平
首先,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生的阅读水平都是教师实施阅读比赛的有利条件,借此可促使学生的阅读更具深度,进而最大程度提升其阅读过程中的理解能力。如果学生参与到此类比赛中,可提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文章,然后掌握阅读技巧。
比如,部分学生选取的参赛作品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学生需要理解文章内容,借此间接性地提升理解能力;第二,学生对参赛作品的写作背景进行阐述,然后通过其中文字描述内容的理解,提炼其暗含的思想感情,进而促使自身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其次,在阅读作品的选择上,教师还可以选择具有发散性的阅读学习题目,让学生参与到竞赛中,从侧面考查学生对发散性的阅读知识的理解程度。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草船借箭》后,教师可以以延伸阅读的方式,将《三国演义》的阅读作为阅读竞赛的题目,让学生结合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对文章的理解,选取《三国演义》中个人感兴趣章节进行阅读,并且从侧面了解学生对文学名著的内容的阅读理解程度。
(三)明确阅读的目标,注重阅读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促使学生学以致用。只有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才能促使学生从该项阅读中达到最大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准确知悉阅读目标,并教会学生从阅读过程中获取相应的关键词汇、句子,然后将其细致化地运用到后续的作业中,进而促使阅读能有效联系实际[2]。
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文中,教师可先要求学生通读文章,然后再掌握文中描写山水的优美词汇,同时还要要求其学会使用排比句式。最后,教师可要求学生描写自己喜欢的一处景观,但是,务必要使用本文中学到的词汇和句式,借此促使学生形成更好的写作语言表达能力。
(四)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培养他们的阅读主动性
在小学语文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切实引导学生展开阅读,促使其形成主动阅读的习惯。要想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学生首先就得借助阅读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在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大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力度,一旦学生的阅读过程呈现进步趋势,就需对其实施相应的表扬,推动其自发踊跃地参与到阅读过程中。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是教师的重点关注方面,只有了解学生具体情况,教师才能做出正确的指导,避免学生过多地浪费自身的阅读时间,推动其阅读水平的提升。同时,教师应该将学生的阅读过程密切联系于教材,促使学生从阅读的过程中获取相应的乐趣。
在这一方面的阅读实例上,例如六年级的拓展阅读内容中,有一组阅读内容为外国名著的阅读,包括了《卖火柴的小女孩》《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多篇文章,教师可以结合这些阅读内容的故事性和探索性特點,积极应用多媒体教学。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部动画作品,而《鲁滨孙漂流记》也有相应的电影作品可欣赏。教师为了更加多元化地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引导,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播放相关的电影作品或动画作品,使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有更加立体化的感受和理解,从而提升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
四、结语
要想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首先就得加大这方面的关注力度,并通过不断地教学实践和总结,创新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正确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借此促使学生明确自身的阅读目标,踊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而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曾炳仙.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方法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8(7):49-50.
[2]卢玉霞.想象“三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12):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