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467000)于伟超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选取时间段为2016年5月~2017年8月,病例数为64例。通过随机数字法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7例,全组年龄分布在61岁~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86±6.57)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2例,全组年龄分布在58岁~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0.27±7.41)岁;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给予观察组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的治疗方式,令患者采取仰卧的姿势,对其实行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在患肢股骨转子上方进行纵向切割,切口的长度为5cm左右,充分暴露处位于转子顶部的骨骼,然后确定入针点,以此提升插入导针的准确率。当将髋关节以及导针的内开口打开后,选择适宜的直径和大小与创口进行对比确保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开口吻合后将其插入骨髓腔内部,然后拔除导针。适当调准瞄准器,然后将螺旋刀片导针缓慢地置入其中,在股骨头正下方的1/3左右的位置处应当特别注意。拧紧螺丝确保螺丝的固定程度避免由于松落导致疗效受到影响。防旋髓内钉的位置通过C臂X线机的透视辅助进行确定,然后对手术切口部位在工作全部完毕后进行缝合[1]。给予对照组Gamma钉进行固定[2]。
附表 分析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治疗差异
术后的24~48h应当给予患者常规抗生素进行预防,放置引流管1~2天,将引流管拔除时应当对患者骨折部位的固定情况以及端对位对线的状况进行拍片复查。术后对患者使用常规的抗凝治疗,避免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手术后的第一天进行髋膝关节的适当被动活动,第二天对股四头肌进行锻炼,手术后的第三天则指导患者进行非负重扶双拐的活动锻炼。按照患者骨折痊愈的状况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负重。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值用±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组间比较则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分析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治疗差异 结果显示观察组中手术时长以及手术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在骨折愈合时间方面则与对照组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详情见附表。
2.2 分析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率差异 在观察组患者中没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现象,但发生肺部感染1例,髋内畸形1例,并发症率为6.25%(2/32),而对照组中发生1例内固定松动,有4例肺部感染,1例髋内翻畸形,并发症率为18.75%(6/32),两组见的并发症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虽然目前在临床上已经肯定了手术内固定的优点和效果,但对于尤其存在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其通常处于不稳定型的骨折,由于长期卧床恢复治疗以及难以固定牢靠导致各种并发症发生,最后影响到治疗的成功率,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螺旋刀片进行修复具有显著的效果,提升了恢复关节功能的效果,并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这表明对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进行治疗在临床上取得更显著的疗效。
综上所述,临床上针对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实施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效果良好,对患者的影响较小,并发症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