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柘城县人民医院(476200)陈清华
骨科因具有手术时间长、创伤大、麻醉药物用量大,麻醉维持时间长等特点,致使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风险较高。本研究将全身麻醉及硬膜外麻醉不同麻醉方法应用于老年骨科患者,观察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2018年10月在我院骨科治疗的老年患者76例。麻醉ASA分级:Ⅰ~Ⅱ级;均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8例。全身麻醉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63~78岁,平均年龄(70.94±3.24)岁。硬膜外麻醉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64~80岁,平均年龄(71.03±3.31)岁。两组基础资料均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附表 两组MMSE评分比较(±s,分)
附表 两组MMSE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麻醉前 术后6h 术后12h 术后24h 术后72h硬膜外麻醉组 38 29.03±0.54 22.06±1.34 23.87±1.03 24.43±1.41 28.03±1.23全身麻醉组 38 28.97±0.49 18.19±1.43 20.91±0.92 23.31±1.33 27.91±1.54 t 0.507 12.173 13.212 3.562 0.375 P 0.614 0.000 0.000 0.001 0.709
1.2 麻醉方法
1.2.1 全身麻醉组 采用全身麻醉,诱导麻醉时静脉注入0.05mg/kg咪达唑仑、0.1mg/kg维库溴铵、1.5mg/kg丙泊酚、0.3~0.5ug/kg舒芬太尼。随后持续静脉泵入1~3mg/(kg·h)丙泊酚、0.07mg/(kg·h)维库溴铵维持麻醉直到手术结束。
1.2.2 硬膜外麻醉组 采用硬膜外麻醉,取侧卧位,以腰椎L1-2为穿刺点穿刺置管,置管深度约为3cm,改为平卧位,经导管注入2% 3~5ml利多卡因,3~5min后测试麻醉平面,无腰麻征象者可多次追加0.375%罗哌卡因,2ml/次,直到麻醉平面理想为止。
1.3 观察指标 手术前后不同时间段采用简易智力状态评估量表(MMSE)[1]评估对比两组认知功能障碍情况,0~9分为重度、10~20分中度、21~26分轻度、27~30分为正常。统计对比两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段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1.0统计软件数据处理,用(±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MMSE评分 麻醉前、术后72h两组MMSE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硬膜外麻醉组术后6h、12h、24h MMSE评分较全身麻醉组高(P<0.05),见附表。
2.2 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 硬膜外麻醉组与全身麻醉组术后6h、12h、24h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2.63% vs 31.58%)、(7.8 9% vs 3 6.8 4%)、(5.2 6% vs 34.21%),前者比后者低(P<0.05),但术后72h两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2.63% vs 5.26%)(P>0.05)。
目前临床骨科手术时,麻醉方式众多,主要包括全身麻醉及椎管内麻醉,其中全身麻醉主要通过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呼吸道吸入等方式用药,来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活动,为达到一定的镇痛、镇静效果,需大量使用麻醉药物,而老年患者代谢功能减退,容易造成麻醉药物在体内储积,损伤脑神经细胞,影响患者认知功能。而硬膜外麻醉作为椎管内麻醉方式之一,通过椎管间隙用药,可快速阻断脊神经传导功能,具有麻醉起效快、神经阻滞广泛等特点。同时硬膜外麻醉可减少麻醉药物用量,减轻脑神经细胞损伤,有利于术后认知功能恢复。文春艳等[2]研究指出,与硬膜外麻醉相比,全身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短期认知功能影响更明显。本研究结果显示,硬膜外麻醉组术后6h、12h、24h MMSE评分较全身麻醉组高,且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较全身麻醉组低(P<0.05),提示与全身麻醉相比,硬膜外麻醉可减轻对老年骨科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降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
总之,与全身麻醉相比,硬膜外麻醉可减轻对老年骨科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降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