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人民医院(462000)丁慧丽
预见性护理干预作为科学、全面的护理干预模式,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状况和疾病发展规律,对患者采取综合评估,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产妇产后出血情况进行防范。本次研究给予阴道分娩者预见性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具体的研究内容,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2月接收的128例阴道分娩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64例。A组:年龄20~35岁,平均(26.3±3.4)岁;孕周37~40周,平均(38.2±0.7)周;初产妇28例,经产妇36例;B组:年龄21~36岁,平均(26.7±3.3)岁;孕周37~41周,平均(38.5±0.7)周;初产妇29例,经产妇35例。研究入选对象均为阴道分娩产妇,所有产妇都符合相关的医学伦理审核标准,且签有知情同意书。两组产妇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A组采用常规护理,护理内容包括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监测、产前常规性护理、产后并发症护理等。B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措施如下:①产前护理:做好产前检查,并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进行产前评估,针对产妇的性格特点,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并向产妇认真讲解有关阴道分娩的知识,注意事项等,对其进行心理疏导,缓解产妇的心理压力;根据产妇的身体状况和饮食爱好,为产妇制定健康合理的饮食计划,为其提供营养支持。②产后护理:产后应密切关注产妇的情绪状况,加强对产妇进行生命体征监测,若产妇出现出血现象,还应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并在产妇产后2~24h期间鼓励其积极排尿,以防出现子宫收缩乏力而导致再次出血。
1.3 观察指标 研究将两组产妇产后2h、24h出血量、产后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作为临床观察指标,以此判定产妇经护理干预后的护理效果。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差异用X2和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产妇产后2h、24h出血量及出血率比较 B组产妇产后2h、24h出血量明显少于A组,且产妇出血率也显著低于A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如附表。
2.2 两组产妇产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B组患者产后并发症发生率(3.1%)明显低于A组(14.1%)(P<0.05)。
本研究将阴道分娩产妇作为观察对象,对其采取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显示B组产妇产后2h、24h出血量明显少于A组,且产妇产后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A组,该结果表明阴道分娩产妇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止血效果显著优于采取常规护理的效果。预见性护理干预指的是针对患者实际的病情,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判断,通过相关的医学知识,明确已出现、或潜在的护理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以防范护理风险的护理干预模式。预见性措施包括产前护理、分娩过程中的护理干预和产后护理、心理干预、饮食指导等,能够全面、细致的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产妇的临床症状,促进产妇分娩后各项身体功能指标的恢复,有助于产妇产后的康复[1]。
附表 两组产妇产后2h、24h出血量与出血率对比(n,%,±s)
附表 两组产妇产后2h、24h出血量与出血率对比(n,%,±s)
组别 例数产后出血率[n(%)]A组 64 101.6±5.7 161.4±3.6 10(15.6)B组 64 84.8±10.9 135.7±7.3 3(4.7)t/X2 10.93 25.26 4.20 P 0.00 0.00 0.04产后2h出血量(ml)产后24h出血量(ml)
此外,产后给予产妇并发症护理,能够针对产妇易出现的并发症,做好相关的应对措施,既可以减轻产妇的痛苦,还能有效减少产妇过度用力,疲乏等情况发生,有助于产妇配合助产士配合宫缩合理用力,以免因用力不当,导致子宫或阴道撕裂受伤。因此,对阴道分娩产妇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不但能降低产妇在分娩期间发生相应的并发症,提高临床护理效果,还能为产妇产后的康复奠定良好的基础[2]。综合上述内容可知,阴道分娩者采用预见性护理模式进行干预,既有利于减少产后出血量,降低产后出血率,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产妇产后出现并发症,有助于产妇产后的恢复,适合在临床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