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中心医院(462000)邓飞
1.1 基本资料 研究选取2015年1月~2018年2月治疗糖尿病的84例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2例。参照组:24例男,18例女;年龄57~69岁,平均(63.2±4.6)岁;病程1~10年,平均(5.7±2.4)年;研究组:26例男,16例女;年龄58~71岁,平均(63.6±4.5)岁;病程1~11年,平均(6.1±2.3)年。研究入选对象均为糖尿病患者,且所有患者都符合相关的医学伦理审核标准,并对研究内容知情。排除合并有严重的心、肾、肝功能不全或不接受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 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护理内容包括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合理用药、适当运动等。研究组采用延续护理干预,护理措施如下:①健康宣教:指导患者及家属胰岛素使用方法,告知其有关糖尿病的基础知识,并在患者出院前对其进行病情评估,制定个体化健康宣教计划。②自我血糖监测:定期开展知识讲座,增加患者对自我血糖监测的认识,使患者掌握自我血糖监测的方法。③心理干预:针对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的症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④遵照医嘱,合理用药: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有关糖尿病发病的原因、终生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降糖药物的保存方法,胰岛素使用方法与低血糖的处理方法等。⑤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护理方案;⑥适当运动:鼓励患者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运动方案,进行合理的运动。
附表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水平对比(n,±s)
附表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水平对比(n,±s)
组别(n=42)FBG(mmol/L) 2hPG(mmol/L) HbA1c(%)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参照组 5.9±0.7 8.0±1.1 7.8±0.9 9.7±1.2 5.3±0.9 6.6±0.9研究组 5.8±0.3 6.1±0.3 7.7±0.6 8.4±0.3 5.4±0.3 5.8±0.2 t 0.85 10.80 0.60 8.88 0.68 5.62 P 0.40 0.00 0.55 0.00 0.50 0.00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糖水平[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焦虑(SAS)评分、抑郁(SDS)评分变化状况。其中,SAS、SDS评分越低,表明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越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计量资料用(±s)表示,X2和t检验,P<0.05表明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FBG、2hPG、HbA1c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后上述各项血糖指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附表。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SAS、SDS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前SAS、SDS评分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组护理后SAS评分(33.4±2.6)、SDS评分(34.8±4.3)分别明显低于参照组的(40.2±3.3)、(42.3±4.2),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糖尿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慢性疾病,作为内分泌代谢紊乱综合征,患者因受到家庭生活环境影响,多数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导致患者的治疗和预后不佳[1]。此次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延续护理干预的研究组FBG、2hPG、HbA1c等血糖指标明显低于采取常规护理的参照组,且患者的SAS评分与SDS评分也明显低于参照组,主要原因是因为延续护理在患者出院后通过健康宣教、自我血糖监测、遵照医嘱用药、心理护理和饮食、运动指导等干预措施,能有效缓解患者紧张、焦虑和抑郁的症状,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有助于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并通过长期按时服药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方法,增强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2][3]。因而,糖尿病患者采用延续护理干预能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被广泛用于临床护理中。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采取延续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的程度,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适合在临床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