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应用循证护理的效果观察

2019-10-16 23:28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471000高毅鹏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年7期
关键词:循证组间心肌梗死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471000)高毅鹏

在冠心病疾病中急性心肌梗死较为常见,据有关资料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出现心律失常的几率可达75%及以上,若不能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会对其生命安全构成威胁[1]。由此可见,及早诊断和及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研究后表明,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予以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使治疗效果提升。循证护理属于全新的护理模式,指护理人员在计划护理工作中结合研究结论和临床经验,对患者的需求进行考虑,之后获取证据并以此作为临床护理的决策依据[2]。此研究选择我院近一年(2016年2月~2017年4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58例,对其实施循证护理的价值进行探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基础信息 此次研究抽取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58例,收治时间为2016年2月~2017年4月。将所有患者依据护理方法的差异性均分研究和参照两组,患者各29例。研究组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分别为18例、11例,最大年龄为84岁,最小年龄为31岁,中位年龄统计后为(66.73±6.79)岁。参照组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分别为17例、12例,最大年龄为83岁,最小年龄为30岁,中位年龄统计后为(67.16±7.03)岁。在统计软件SPSS19.0中将研究组和参照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基本信息输入,组间差异呈P>0.05,表示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附表1 循证护理和常规护理后的护理总有效率结果

附表2 循证护理和常规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

1.2 护理流程 参照组:该组29例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告知患者确保睡眠充足,配合吸氧。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严密监测,实施心电监护。对患者予以饮食指导,确保大便通畅。此外,做好预防并发症的护理工作。

研究组:该组29例患者予以循证护理,详情流程包括:(1)循证小组的建立。该小组成员包括护士长、责任护士和护理人员,定期组织进行培训,并对循证护理的实施方法充分掌握。(2)问题的提出。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年龄、病情)将针对性循证问题提出。通常情况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在梗死后24小时有较高的发生率,若患者发病后需让其绝对卧床休息,排便时不得用力,避免出现心律失常[3]。(3)查阅文献。查阅相关资料,如:知网、万方和维普等,在此基础上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全面评估,并求证护理的可行性和真实性。(4)实施护理。①心理。主治医师需事先对患者的基本状况进行了解,如:年龄、性格、职业以及性格等,之后依据患者自身的差异实施针对性心理指导。在此期间,护理人员需对患者普及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有关知识和需要注意的事宜,加深其认知的同时可以恢复治疗疾病的自信心,从而提升配合度。另外,还可以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得以缓解,从而提升临床治疗效果[4]。②饮食指导。结合患者的喜好予以饮食指导。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会受到情绪得到影响出现进食困难和较差的精神状态,因此,护理人员可予以患者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汤,不得食用刺激性食物。③生活护理。日常加强病房的消毒工作,确保空气流通,之后调节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让其维持在正常水平,从而提升患者的舒适度。④出院指导。待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转需与护理人员保持联系,之后将符合自身病情需要的措施予以制定,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出院指导,告知出院后需要注意的事宜,一旦出现不良状况立即来院就诊,避免出现并发症和意外事件。

1.3 护理效果评估[5]患者经护理后,心律失常症状消失,表示护理效果显效;患者经护理后,心律失常症状有所好转,表示护理效果有效;患者经护理后,心律失常症状未见任何改善,表示护理效果无效。

1.4 指标的判定 对研究组、参照组患者不同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在出院前发放至患者手中,主要内容包括:护理服务、护理水平和态度等,结果分为非常满意(>90分)、相对满意(80至89分)和不满意(≤80分)。

1.5 卡方的检验 将研究中的各项数据结果输入软件(SPSS19.0)进行证实,护理满意度和护理总有效率的表现形式以(%)为基准,组间予以卡方检验,结果证实后差异呈P<0.05,则表示统计学意义产生。

2 研究结果

2.1 循证护理和常规护理后的护理总有效率结果 比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总有效率,实施循证护理的研究组(96.6%)高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参照组(72.4%),组间数据结果证实后差异呈P<0.05,产生了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附表1。

2.2 循证护理和常规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 比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满意度,实施循证护理的研究组(100%)高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参照组(69.0%),组间数据结果证实后差异呈P<0.05,产生了统计学意义,见附表2。

3 讨论

据有关资料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有较高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比例可达75%,若不能采取及时的治疗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在对该类患者抢救时,需配合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护理措施,从而使治疗效果提升[6]。循证护理在护理模式中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严谨性,不仅推动护理实验和护理研究的发展,同时可以使患者治疗期间的效果提升,临床护理满意度也会明显改善。此外,循证护理与既往的护理模式有诸多差异,其可以将以往的被动模式进行转变,主张以科学的观念和模式实施护理流程,通过获取理论依据让护理工作有证可循,从而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从此次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实施循证护理的研究组,其护理满意度、护理总有效率100%、96.6%高于实施常规护理的69.0%、72.4%,组间数据结果证实后差异呈P<0.05,产生了统计学意义,这一研究结果足以证实了循证护理较比常规护理更具优势,其临床可行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综上总结,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予以循证护理,不仅可以使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提升,患者的满意度也有明显提高,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普及。

猜你喜欢
循证组间心肌梗死
达格列净对预混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循证护理》稿约
循证护理在新生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更 正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