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及临床效果分析

2019-10-16 23:30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473000高方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年7期
关键词:丁苯达拉神经功能

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473000)高方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快、致残致死率高等特点,有效治疗一直是重要研究课题,丁苯酞和依达拉奉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常用药物,近年来研究发现两者联合使用可促进疗效提升[1]。为进一步证实,本研究探讨分析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3月期间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52~87岁,平均(66.1±4.3)岁;病程7~35h,平均(21.6±3.9)h。观察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50~86岁,平均(65.9±4.8)岁;病程6~32h,平均(21.4±3.7)h。两组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予以营养神经、抗血小板聚集等对症治疗。对照组加以丁苯酞软胶囊(生产单位: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0299)口服,0.2g/次,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生产单位:西安利君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20042)30mg放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稀释后静脉滴注,2次/d。两组均持续治疗2周。

附表 两组NIHSS评分比较(±s,分)

附表 两组NIHSS评分比较(±s,分)

?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NIHSS进行评价,共21分,评分越低说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越好。

1.4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减少90%以上,病残度0级;显著进步:NIHSS评分减少46%~90%,病残度1~3级;进步:NIHSS评分减少18%~45%;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2 结果

2.1 两组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附表。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50%(37/40)比对照组72.50%(29/40)明显更高(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主要指脑血管突然中断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其作为临床多发脑血管疾病,危害性极大,致残、致死率均较高,大多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伤,因此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其生活质量,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重点[2]。丁苯酞为化学合成新药,由我国自主研发,人工合成的消旋体d1-3-正丁基苯酞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其脂溶性特点可直接通过血脑屏障产生药效[3]。丁苯酞能够通过多种机制使脑缺血状态改善,减轻脑水肿,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例如其能够重构缺血区微循环,从而增加缺血区脑血流量,还能够保护线粒体功能,促使能量代谢逐渐恢复,预防细胞凋亡,最终保护神经元,减轻缺血造成的损伤。依达拉奉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其清除自由基作用强劲,且能够有效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对嘌呤的氧化酶活性也存在抑制作用,能够不断刺激前列环素形成,扩张血管,抑制机体炎症反应,预防神经元损伤,最终可保护神经功能。上述药物单独使用由于作用机制单一,往往无法取得理想效果,联合使用可发挥协同作用,弥补了各自缺点,从而促进疗效整体提高。

在本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经2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改善程度比对照组更明显,说明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可提高神经功能改善效果;同时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明显更高,进一步印证了上述结论,体现出联合用药的显著优势。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采用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能够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提高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丁苯达拉神经功能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配合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十天记录达拉维佳能EOS 5DS印度行摄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丁苯酞对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40例
针刺改善血管性痴呆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2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