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延霞
【摘 要】目的:探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两种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对比效果。方法:选择并收集分析我院接诊的58例锁骨骨折患者基础资料后开展此次研究,依照双盲均等分配模式设定病例数均为29例的对照组与研究组,研究组采用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统计两组与治疗的相关数据指标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的麻醉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更加适合用于锁骨骨折内的固定手术。
【关键词】锁骨骨折;骨折固定术;神经阻滞;麻醉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3-0087-01
锁骨在胸骨柄和肩峰之间呈S形,是连接上肢和躯干的唯一的骨支架。锁骨位于皮下表面,容易在外力作用下出现骨折现象,其中锁骨骨折的大部分情况发生在儿童和年轻人身上。本文将研究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两种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对比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并收集分析我院17年1月~18年4月接诊的58例锁骨骨折患者基础资料后开展此次研究,依照双盲均等分组模式设定病例数均为29例的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病例中,男性、女性病例分别为12例、16例,年龄段位于17~48岁之间,平均年龄(31.8±12.9)岁,体重43~62千克之间,平均体重(47.1±13.4)千克;研究组病例中,男性、女性病例分别为13例、15例,年龄段位于18~50岁之间,平均年龄(32.7±13.6)岁,体重47~59千克之间,平均体重(49.2±14.7)千克。对两组患者所有临床基础资料对比发现无明显差异,P>0.05,可开展统计学处理。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三十分钟皆肌肉注射咪达唑仑2 毫克。对照组在B超的指引下,对患者进行麻醉,对照组患者注射20毫升1%利多卡因和0.5%罗哌卡因局部麻醉剂。研究组在B超的指引下,给患者进行麻醉,神经阻滞方法与对照组相同,肌肉注射15 毫升1%利多卡因和0.5%罗哌卡因。颈浅丛阻滞超声引导下,以胸锁乳突肌中点为此次穿刺点。针穿过阔肌筋膜之后,采用水分离法测定针,注射5毫升1%利多卡因和0.5%罗哌卡因【1】。
1.3评价指标
局部麻醉剂注射后30分钟内每3分钟测量一次麻醉效果,测量范围在要求的手术范围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评价骨膜剥脱及复位内固定疼痛两组患者:无疼痛评分0分,术中无需辅助麻醉剂,评定为优良;术中轻度疼痛评分1-3分,需静脉注射麻醉辅助剂(咪达唑仑≤2 毫克,芬太尼≤50微米)完成手术,判定为良好。手术时疼痛明显,评分>3。静脉注射麻醉辅助剂(咪达唑仑≤2毫克,50微米<芬太尼≤100微米)后评分<3。正常情况下,手术疼痛明显,使用上述辅助麻醉剂后仍无法忍受,改为全身麻醉。如果使用全身麻醉,本次研究将不包括该病例。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包(版本:SPSS19.0)对组间统计数值进行运算分析,对应执行t检验、x2检验用以计量、计数资料的检验,对应以()、 (n)%的形式来表示计量、计数资料统计情况,当P<0.05即表明数值比对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
研究组29例患者,术前SBP(13.87±1.41)千帕,DBP(9.27±1.78)千帕,HR(75.7±8.4)次,SpO2(98.1±0.7)%;对照组29例患者,术前SBP(13.82±1.49)千帕,DBP(9.58±1.87)千帕,HR(76.8±9.2)次,SpO2(98.3±0.5)%,P>0.05。
研究组29例患者,切皮时SBP(14.98±0.87)千帕,DBP(9.47±1.27)千帕,HR(77.1±7.8)次,SpO2(98.2±0.7)%;对照组29例患者,切皮时SBP(15.47±1.36)千帕,DBP(11.08±1.17)千帕,HR(83.2±7.1)次,SpO2(98.4±0.6)%,P<0.05。
研究组29例患者,剥离骨膜时SBP(14.71±1.05)千帕,DBP(9.78±1.42)千帕,HR(78.3±5.9)次,SpO2(98.1±0.4)%;对照组29例患者,剥离骨膜时SBP(14.74±1.04)千帕,DBP(9.77±1.42)千帕,HR(78.4±6.9)次,SpO2(98.3±0.8)%,P>0.05。
研究组29例患者,复位内固定时SBP(14.96±0.97)千帕,DBP(9.74±1.41)千帕,HR(78.2±6.8)次,SpO2(98.2±0.7)%;对照组29例患者,复位内固定时SBP(14.79±1.18)千帕,DBP(9.67±1.39)千帕,HR(78.2±6.4)次,SpO2(98.2±0.4)%,P>0.05。
研究組29例患者,手术结束时SBP(14.32±1.44)千帕,DBP(9.41±1.14)千帕,HR(74.8±6.4)次,SpO2(98.1±0.5)%;对照组29例患者,手术结束时SBP(14.58±0.98)千帕,DBP(9.53±1.18)千帕,HR(75.4±7.5)次,SpO2(98.2±0.4)%,P>0.05。
2.2对比两组患者VAS 评分
研究组29例患者,剥离骨膜时(1.4±0.5)分,复位内固定时(1.4±0.3)分;研究组29例患者,剥离骨膜时(2.3±0.5)分,复位内固定时(2.6±0.6)分,P<0.05。
2.3对比两组患者麻醉优良率
研究组29例患者,优加良27(93.10%)例,差2(6.89%)例;对照组29例患者,优加良23(79.31%)例,差6(20.69%)例,P<0.05。
3 讨论
锁骨内固定时,锁骨和周围皮肤组织由颈丛和臂丛神经共同支配。臂丛神经由C5-8和T1脊神经前支组成,颈丛由C1-4颈神经前支组成,分为深颈丛和浅颈丛。锁骨上神经是颈浅丛的分支,支配锁骨周围的皮肤,臂丛支配锁骨手术区的深层肌肉和韧带。因此,单纯的臂丛阻滞或颈丛阻滞容易导致不完全阻滞,导致疼痛或不适,而浅表颈丛联合臂丛阻滞麻醉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综上所述,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更加适合用于锁骨骨折内的固定手术,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元春.不同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A3):20199-2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