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霞
摘 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教育的观念发生了改变,传统的灌鸭式的教育明显已经不适合现在的一批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身体和心理各方面发育还都不成熟。强制性的学习只会适得其反,因此必须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小学生主动学习。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V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2-7661(2019)28-0122-01
在教育中,一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得到了教师的推崇。尤其是小学数学中,融入分层的教学理念,可以提高每个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小学数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分层教学之学生分层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工作中,在学生刚进入学校的那天起,就可能会面临着分班,也就是快班和慢班的分层。直接通过学生的测试成绩,帮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等生这三个等级,这种分级的方式并不利于学生积极的表现自我,反而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从内心变得更加的自卑。传统的分班,太过于关注优等生,而忽略的中等生和差等生,只会让优秀的学生更加的优秀,剩下两类的学生一直徘徊于中下游,难以得到进步,最终被老师放弃,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最终开始厌弃学习。
在新一代的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分层教学法,但是在分层的过程中必须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在班级中进行分层建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刚进入学校的数学测试成绩,同时还要依据学生学习的日常表现,学习习惯和相关行为进行分析,判断出学生在数学方面的潜力,分为一层,二层和三层。一层就是对于数学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成绩也名列前茅,具有主动性,可以积极地探索。除了掌握基本的知识以外,还能够积极探索更高层次的数学知识。第二个层次即是可以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完成学习的目标。但学习的主动性还比较欠缺,需要老师进行监督。第三个层次就是学习能力较差,主动性不足。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掌握数学的最基本的知识。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为这三类之后,一定要避免学生在数学分层教育中产生自卑的心理,多跟学生进行沟通,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正确的在数学过程中找到自我。
二、教学内容的分层
数学老师在对班级的学生进行综合分层之后,就需要进行下一步的操作,也是重中之重。就是在教学内容上要真正的实现分层。对于传统的教学内容,往往教师备课都比较简单,所有的学生采用的都是统一的教学方式,也导致所有学生很难彻底的掌握知识,毕竟小学生在数学思维方面都大不相同。因此,数学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必须要结合各个学生之间思维能力的强弱去设计教学的内容。比如在数学课堂中数学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就可以通过自身的预习对课本上所有的知识进行最基本的理解,课上老师稍微讲解一下便能够掌握。但是对于中等学生和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即使通过预习,也无法走出思维的死穴。如果采用同一种教学内容,往往会导致学生的成绩难以进步,中等和偏小学生可能就会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住数学的解答,这种方式明显无法帮助孩子进步。所以,数学老师在进行教学备课的时候,可以提前了解一下哪些是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哪些是学生进一步需要探究的内容。根据三个层次学生的能力,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
教师需要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要观察角,还要去了解估算出角的大小,而这方面的内容对于二层次的学生来说可以试着去理解和探究,一层次的学生而言,就是必须要掌握的内容。三层次的学生可以去了解,即使不掌握也没有关系,只需要把最基本的内容掌握好就可以了。通过这种个性化教学目标的设定,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心中的理想目标,在数学方面获得自我的成就感。最终获得自身在数学方面的进步。
三、教学作业的分层
数学教育的分层,除了对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以外,还需要对学生的课后作业内容进行分层。课后作业是巩固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一种方式,通过对作业的分层,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自身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拓展自身的思维,更好地掌握数学的内容。因此,数学老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需要根据每个学生所掌握的不同情况进行分层次地布置作业,划分不同等级作业的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真正地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达到训练的作用。
四、结束语
小学生的思维发育还不全面,尤其是数学比较具有抽象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分层教学模式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符合学生当前的实际情况。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自己所想要的成绩,提高自身的自信心。因此,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积极大胆地去尝试这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促进教育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7):37.
[2]王彬.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的尝试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12(5):229.
[3]孙嘉麟.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4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