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伟梅
摘 要 本文通过具体论述小学低年级班主任工作中的赏识教育策略,让学生在赏识中对学习树立起自信心,让低年级学生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 小学;低年级;班主任;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8,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8-0043-01
在农村小学低年级班主任的教育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顺应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合理地渗透赏识教育,引导学生对学习树立起良好的自尊心,最大限度提升农村小学低年级班级的管理水平。
一、采用赏识教育,开展低年级班主任教育管理工作
低年级班级管理就是小学低年级班主任老师有目的、有计划开展教育工作的一个过程,承担着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责大任。因此,在小学低年级班主任的教育管理中,可合理采用赏识教育,引导学生塑造起良好的品格和积极的心理。通过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充分尊重学生的真情实感,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以便让学生的实际价值能够充分凸显出来。例如,针对一些学习较优秀的学生,班主任常常都会对其进行鼓励和赞赏,但班主任应该注意,在对这类学生进行赏识教育的时候应避免频繁地当众表扬,避免打击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因此,在对优等生进行赏识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把握赞赏的度,充分发挥出优等生的榜样作用;针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班主任也需要重点关注,及时激励和肯定学习困难学生的点滴进步,引导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对学习树立起自信心。
二、采用多元化的赏识方法,强化班级管理效率
(一)采用赏识的语言鼓励表现好学生
在农村小学低年级班级的教育管理过程中,老师在采用赏识教育时可尽量使用赏识性的语言来鼓励学生。如:对字体写得好、作业又整洁的学生说“你真棒”;对班务工作认真积极又干得好的学生说“你真能干”;对回答问题有独特见解的学生说“你的观点真好”“你真让我感到骄傲”等等,这些看似简单和普通的语言,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在低年级班级的教育管理过程中,老师常常使用这些赏识性的语言,便能够让每一位面对大拇指的学生心灵真正得到舒展,发出内心的一笑,让他们能够在肯定的语言中找到自信,不断进步。
(二)采用赏识的语言评价学生的作业
作业评价是一种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但是,部分老师在日常的作业批改过程中依然采用简单的批改方法,这样学生则只是片面地重视作业评价的结果,而对于作业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却尚未引起重视,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还错误地认为作业就是课外的负担。因此,在小学班主任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通过以赏识教育为基础,适当加入一些人文性的评语,学会用赏识的眼光去批阅学生的作业,从中寻找点滴的闪光点,并通过作业评语告知学生,以便能够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得到拓展。如作业做得好的学生可以写上“多么认真,多么漂亮的字啊!”作业质量较差的学生可以写上“你能完成作业老师很喜欢,如果再把字写端正一点老师会更喜欢!”老师饱含赞赏、充满激情的话语,时时鼓舞学生,激发学生认真去完成自己的作业。这样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便能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并将作业视为巩固知识点的重要手段,以便让学生能够变得更加自信和优秀。
三、采用赏识眼光培养班干部,切实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在农村小学低年级班级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是否能够打造良好的班集体与一个管理能力强弱的班委紧密相连。因此,为了能够提升农村小学低年级班级的教育管理水平,便需要班主任在采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充分挖掘班干部的才能,让他们积极为集体出谋献策,共同管理好班集体。因此,老师在培养班干部的过程中,便可以挑选有才能、有胆识的学生召开班干部会议,对他们说:“你们知道为什么老师会推选你们做班干部吗?”告诉他们:“你们都是班上很优秀的学生,让你们做班干部能够将班级的各项管理工作做好。”通过用赏识的眼光去鼓励班干部,便能够让班干部积极投入到班级的教育管理中,让他们更好地为班集体服务。并且,班干部每一次工作的出色表现,班主任都要及时进行赏识性表扬,这样便能够让班干部更乐意去开展工作,让班集体变得更加优秀。
总之,在农村小学低年级班主任的教育管理过程中,赏识教育就是一种爱的表现形式,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积极健康发展。因此,在农村小学低年级班级教育管理过程中,老师应该善于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爱护学生,并在学习中给于学生适当的赞赏和肯定,以便能够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促使每一位低年级的学生都能够真正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与信任,让农村低年级学生能够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梁方明.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中赏识教育的学理及实施策略研究[J].教师,2018.
[2]刘星星.小学班主任利用"赏识教育"促进学生成长的方法探讨[J].新课程导学,2019(8).
[3]郭跃.让“赏识教育”成為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利器[J].华夏教师,2017(1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