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敏
【摘要】目的: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期间我院康复科接诊的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奇偶法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39例/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神经功能评分、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血浆粘度、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纤维蛋白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效果确切,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 早期综合康复;急性脑梗死;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R7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12-071-02
急性脑梗塞发病率逐年提升,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进行治疗,通过降低患者的血液粘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患者体内的血液循环,降低患者的全血粘度,达到治疗效果[1]。研究为了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效果,展开以下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我院康复科接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患者的接诊时间在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使用奇偶法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为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
对照组,18例女性、21例男性。年龄最小者为51岁,年龄最大者为79岁,平均年龄是(60.83±3.92)岁。
观察组,21例女性、18例男性。年龄最小者为53岁,年龄最大者为79岁,平均年龄是(60.62±3.11)岁。
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资料相比,P>0.05统计学意义不存在。
纳入标准:(1)患者经影像学确诊为急性脑梗死;(2)病情稳定的患者。排除标准:(1)昏迷患者;(2)病情危重患者;(3)临床资料不全患者;(4)合并脏器疾病和血液疾病患者。
1.2 方法
2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全面身体检查,进行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予以患者维脑路通(生产厂家:北京中新制药厂,批准文号:国药1准字H11021841,规格:60mg*100s)治疗,每次120~180mg,每日3次[2]。
观察组采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1)采用血塞通注射液(生产厂家:黑龙江省珍宝岛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3021890,规格:2ml:200mg)治疗,静脉注射每次200~400mg,使用5%~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缓缓滴注,每天一次。(2)早期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在血压稳定、意识清楚、主动配合的状态下,指导患者平卧位、侧卧位患侧肢体良姿位的摆放,进行上肢自助被动运动、下肢桥式运动,被动给予患侧肢体按摩等;(3)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教给他一些技巧并做指导,必要时为患者配置辅助具,按照一定的训练顺序:吃饭-洗漱-转移-如厕-脱衣服-穿衣服,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提升其治疗效果。护理人员可以每天定期训练患者进行语音训练,患者的语言功能表现出良好的准确性,可以提高训练难度[3]。(4)早期认知功能训练,包括计算能力、推理能力和回忆能力。可以让患者进行物品归纳、数字计算和朗读书籍进行训练[4]。(5)早期运动功能训练,在患者病情和生命体征平稳后,为患者进行肢体运动训练指导及作业训练,采用由易到难的方式,从卧位和坐位的训练,后进行步行和楼梯训练。针对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休息,护士需要确保患者体位的舒适度,并采用相应的体位护理,注意抗痉挛体位的摆放指导,帮助患者进行初步体位训练活动,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帮助其快速恢复肢体功能。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1)神经功能评分、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ADL评分)。(2)血浆粘度、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纤维蛋白原。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处理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数据,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患者的数据资料,差异性采用t检验。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相关评分
观察组的神经功能评分更低、运动功能评分更高,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更高,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相关评分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比较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
两组的血浆粘度、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纤维蛋白原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脑梗死的死亡率很高,如果患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将危及生命。脑梗死致残率很高,早期康复介入可有效降低致殘率,提高生活质量。脑梗死疾病在老年群体中较为常见,疾病治疗重点是活血化瘀,提高患者对神经阻滞缺氧的耐受性,从而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在临床实践中,急性脑血栓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非常重要。疾病由于脑细胞的损伤,会影响患者的神经传导功能。通过早期科学有效的治疗与护理,为患者建立神经补偿机制,避免偏瘫。采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是在患者康复早期予以患者针对性治疗方案,可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早期综合康复治疗通过早期运动功能训练、生活能力训练和认知功能训练,帮助患者修复和重建脑部受损部位的神经细胞和结构,形成毛细血管的形成,以此更好的促进患者脑部血液循环,提升神经功能的早期康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数据显示:观察组的神经功能评分、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血浆粘度、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纤维蛋白原优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说明: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效果确切,有利于患者预后。而在早期康复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对患者进行积极动态的病情评估,观察患者的实际情况、依从性、康复情况,进而调整康复治疗的方案,以更好符合患者实际。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可以进行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马灿灿,张熙斌,徐耀, 等.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联合超早期神经康复的疗效观察[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20(10):1049-1053.
[2] 王奚,吴淑芳,潘卫平, 等.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身心康复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8):1067-1070.
[3] 王淑银,王一书.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临床疗效观察[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2(8):147-150.
[4] 崔贞,陶芳芳,殷华, 等.丹红注射液联合三仙化痰清淤方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综合评价[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12):20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