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阿暖 张虹
摘 要: 国俗词语是一个民族语言体系中,直接体现民族文化的语言承载单位。在对外汉语课堂上,国俗词语的意义理解和实际应用,是出现问题较多的地方。本文以国俗词语为研究对象,就国俗词语对外汉语教学的原则和具体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 国俗词语 对外汉语教学 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
一、关于国俗词语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提升,世界各国人士纷纷来到中国学习汉语,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其中,承载丰富中国文化内容的国俗词语日益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王德春先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提出关于国俗词语的概念,即“国俗词语就是与我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风俗有关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蕴含于汉语的国俗词语之中,反映的是汉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对于母语非汉语学习者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梅立崇(1993)将国俗词语归纳成名物词语、制度词语、熟语、征喻词语、社交词语五类。
二、国俗詞语的对外汉语教学
(一)国俗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国俗词语有一定的数量,国俗词语又与特定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因素密切相连,这无疑会成为汉语学习的一大阻碍。国俗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般会出现以下问题:
1.国俗词语的含义不能在教材中得到充分解释
目前教学中流通的汉语教材一般都有中英释义,但并不是所有词语之间的释义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比如“岁寒三友”的解释“the three friends in the cold winter”与原词“中国传统寓意指松、竹、梅经冬不衰”大相径庭。
2.国俗词语的含义在文化学习中不能感同身受
对于一个一直生长在国外的留学生来说,由于文化不同,他们很难理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中的特定节令,这是中国古代用二十四节气表示季节变迁;也不能理解“尽地主之谊”的正确含义。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中才能感同身受的。
(二)国俗词语的教学原则
1.针对性原则
即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进行国俗词语教学。特别是欧美国家和地区的学习对象在理解和学习国俗词语时会产母语文化的负迁移。由于中国和欧美国家之间的政治历史文化发展有很大的差异,国俗词语对他们来说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容易产生负迁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创造练习国俗词语的机会。例如,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介绍一些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名迹、名胜古迹。课后让学生进行练习或者造句,使学生了解国俗词语的本意,然后进行引申意义和比喻意义的教学,进行深发引导,并多举范例,让学生研讨。此时学生有问题不明白是很正常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并及时帮助学生答疑。
2.实用性原则
国俗词语教学一定要与时俱进,符合当下学生生活、学习、交际的需要。有些与时代脱节,年代过于久远的词语,如果不是课程内容的需要,就尽量避免提及。例如古代高门贵族的“嫡子庶子之分”来自于古代社会的一妻多妾制,现代中国社会是一夫一妻制,没有所谓的嫡庶之分。有些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陈旧观念、陈规陋习是不合乎教学需要的,如“棍棒底下出孝子”等。
3.精讲多练原则
“精讲多练”原则是一个完整的概念,“精讲”是对教师的知识讲授而言的,国俗词语都出现在课文之中,它的讲解宜点到为止,只要扫清语言知识的障碍即可,不易满堂灌,大讲特讲其来源、发展等,如“长城”象征着中国民族屹立不倒、众志成城的精神,至于它的产生、发展历史则可以放在专门的文化课上介绍。“多练”是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进行的练习,使学生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国俗词语的使用往往有一定的背景和语境,教师要创造语境练习国俗词语,这些练习要尽量接近实际生活,通过大量练习,让学生熟能生巧。
(三)国俗词语的教学方法
根据国俗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特点及汉语学习者自身的特点,制定和实施高效的教学方法,是顺利习得国俗词语的有效途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国俗词语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观法
直观法是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直接、更清晰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实物展示、图片展示、多媒体播放等均属于此法。通过实物和多媒体展示等形式,让学生直观了解到国俗词语的语义内涵。比如“胡同”“四合院”,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图片呈现,结合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有具体形象化的认识。讲到服饰类的“旗袍”“中山装”等,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实物,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助于加深学习者的印象。讲到如“讨价还价”这类生活化的词语时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和进入实际生活环境中让学生理解。直接法直观具体形象,让学生亲身体验,教学效果较好。
2.实践体验法
国俗词语中的一些词语反映了中华民族独有的饮食、民俗、养生等,学习这些词语时,让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在实践中学习,效果会更显著。例如:在教学“负荆请罪”时,可以让学生进行一场廉颇向蔺相如请罪的表演,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教授“粽子”“月饼”等词语,跟学生一起包粽子、做月饼,品尝通过自己劳动获得的美食。既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氛围,又记住中国味道。教学“太极拳”时,可以教学生打太极拳,让学生乐在其中。
3.对比法
国俗词语在不同的文化中代表的意义可能相同,也可能截然相反。相同的词义通过对比,使学生利用母语知识类推,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这是利用文化顺应性,学生易于接受;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词义在对比中凸显差异,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比如“鹦鹉”与“parrot”,都是善模仿的鸟儿,汉语中常用来表示“人云亦云”的意思,如“鹦鹉学舌”,英语里的“parrot”也有同样的意思,机械重复:“He does not have an idea of his own. He just parrot what other say.”(他没有自己的想法,只是重复别人的说法)。又如汉语里的“狗”和“dog”感情色彩不同,汉语里的狗大多带有贬义色彩,常用来形容不好的人或事有“狼心狗肺”“鸡鸣狗盗”,英语里的“dog”形容好的人或幸运的人,“every dog has its day ”指的是凡人皆有得意日,是幸运的。
4.来源讲解法
词语的国俗语义是词语反复运用而附着在词汇概念意义上的,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可以适度地引出词语的国俗语义来源,就会加深学生的理解。汉语中很多国俗词语是由于语音上的谐音或同音而构成的。如在教数字“四”时,因为谐音“死”,所以在汉文化中它是不祥的数字,手机号、楼层号、房间号、车牌号都会避免这个数字。在教学中可以点明这个“四”谐音“死”的避讳。另外,在春节年画上常常画有莲花和鲤鱼的图案,来自于“连年有余”的谐音。还有如“红豆”有着相思的意义,语出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通过国俗词语来源的讲解,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达到见一斑而知全貌的效果。
5.分层次讲解法
对词语国俗语义的讲解和学习应分级对待,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与学生的接受水平相适应。比如汉语中的“红娘”在中国如今是婚姻介绍人的意思,出自《西厢记》,在《西厢记》中是将崔莺莺与张生撮合在一起的婢女。在留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只要让学生明白“红娘”的意思是婚姻介绍人即可。关于它的来源可以在高级阶段再讲。汉语中动物词“牛”的国俗语义有很多,如“小试牛刀”“杀鸡焉用牛刀”等突出了“大”的特点,“蠢牛”“对牛弹琴”指“蠢笨的人”。“牛不喝水强按头”“牛脾气”等又指脾气固执、倔强的人。这些不可能一股脑全部教给学生,应该根据具体的学习语境,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层次地教学。
6.归类讲解法
在留学生汉语学习的中高级阶段,在学生掌握足够多的词汇的基础上可进行词语国俗语义的归类教学。归类可以是多角度的,可以把同义词归为一类。例如汉语中表达“男性配偶”一义的词有“老爷”“相公”“官人”“当家的”“孩子他爸”“老公”等。汉语中的动物词、植物词、颜色词、数词等大部分都具有相同的国俗语义,都可进行集中讲解。归类法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时对同一类型的国俗词进行比较和联想,在短时间内学到大量同類词语。
综合以上讲解方法,还可以针对不同教学阶段的汉语学习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中低级汉语学习者宜采用直观法,具有修辞意义的专名词语宜采用来源讲解法和归类法,交际词语宜采用设置情境法、归类法和社会交际法。中高级汉语学习者可采用来源讲解法、归类法、对比法和解释词义法。教学有法而无定法,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方法教授词语的国俗语义,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西茜.对外汉语国俗词语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2]肖模艳.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国俗词语释义方法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0,29(11):128-132.
[3]梅立崇.汉语国俗词语刍议[J].世界汉语教学,1993(01):33-38.
[4]蔡振生.国俗语义与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1997(02):86-88.
[5]丛珊.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国俗词语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4.
[6]刘珣,著.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7]戴梦.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国俗词语教学[D].苏州:苏州大学,2013.
[8]刘月友.对外汉语教材国俗词语及其教学研究[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
[9]焦颖莹.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中阿禁忌的跨文化认知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7.
[10]卜海艳.对外汉语教学中词语国俗语义的教学方法[J].语文知识,2009(04):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