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曦,袁寅,杨兴业,周红兵,刘庆宏
(泰州市人民医院 肝胆胰外科,江苏 泰州 225300 )
近年来随着外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胰腺手术的安全性已有很大提高。据报道,胰十二指肠切除围手术期的病死率目前已经降低至5%以下,但是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仍然较高,达30%~60%[1]。胰瘘是胰腺术后常见并发症,可引起或加重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如出血、感染等),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严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一般认为,患者自身因素(如年龄、性别、合并疾病、黄疸、胰腺质地、主胰管直径、病理诊断类型等)、手术或医源性相关因素(如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消化道重建方式、手术时间等)可能影响术后胰瘘的发生率[2]。环门静脉胰腺融合畸形是否会增加胰腺断面和胰瘘的发生率,这方面的报道较少。本文对2例门静脉胰腺融合畸形诊治经过报道如下。
例1,患者男性,71岁,因左中腹胀痛2个月入院。查体:巩膜无黄染,腹平软,左中腹轻压痛,无反跳痛,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Murphy征阴性,肝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肿瘤标志物:CEA 21.29 ng/mL(正常值0~6.5 ng/mL)、CA19-971.93 U/mL(正常值0~39 U/mL)。上腹部CT扫描:胰腺体部癌侵犯邻近血管可能性大。临床诊断:胰体部癌伴腹腔干侵犯。拟行联合腹腔干切除的根治性顺行模块化胰脾切除术。术中在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前方,采用切割闭合器离断胰颈,后将远端胰腺向左侧牵拉,见背侧胰腺在门静脉后方与近端胰腺融合,再次用切割闭合器离断(图1)。术前读片时并没有注意到胰腺融合畸形,术后再次仔细读片,发现门静脉被胰腺包绕(图2)。
例2,患者男性,67岁,因右上腹胀痛伴尿黄20 d入院。查体:巩膜黄染,腹平软,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Murphy征阴性,肝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肿瘤标志物:CEA 2.32 ng/mL、CA19-974.88 U/mL。上腹部MRI扫描:胆道系统扩张,胆总管下端癌。临床诊断:胆总管下端癌。拟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游离胰腺钩突过程中发现钩突较正常位置偏高,水平向左延伸,在肠系膜上动静脉之间穿过,进一步游离发现其在门静脉左后方与胰体部完全融合,无法分离,该处胰腺组织形成环状,将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包绕其中(图3)。将该段胰腺充分游离后,在门静脉左侧缘平面切断后方的胰腺,检查胰腺残端无胰管、胰液渗漏及出血后,4-0薇乔线连续缝合(图4)。
例1病理为胰体尾中分化导管腺癌,瘤体大小4.7 cm×3.0 cm×2.2 cm,浸润胰腺周围纤维、脂肪及淋巴组织,见神经侵犯,未见明确脉管内癌栓。胰周淋巴结(0/9)枚未见癌转移,胰腺切缘及脾脏组织未见癌累及。
例2病理为胆总管下端中低分化腺癌,瘤体大小1.5 cm×1.5 cm×1.0 cm,浸润胆总管管壁肌层,累及十二指肠乳头,可见脉管内癌栓,未见明确的神经侵犯,胰腺未见侵犯,胰周淋巴结(4/4)枚见癌转移,胃周淋巴结(0/5)枚、肝十二指肠淋巴结(0/6)枚、16组淋巴结(0/2)枚未见癌转移,胰腺切缘、胃切缘、十二指肠切缘均未见癌累及。
图1 门静脉前、后方两个胰腺残端
图2 门静脉主干被胰腺包绕
图3 门静脉后方融合胰腺
图4 门静脉后方胰腺残端连续缝合
两例均为R0切除。例1术后5 d出现A级胰瘘,经延长引流2个月后治愈,未发生出血、腹腔感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0个月,未见复发转移,生活质量良好。例2术后7 d发生A级胰瘘,经延长引流1个月后治愈,未发生出血、胆漏、腹腔感染等并发症,黄疸逐渐消退,术后随访4个月,未见复发转移,生活质量良好。
近年来,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腺远端切除术已成为治疗胰腺肿瘤、慢性胰腺炎、胰腺创伤的一种常用手术方式。但查阅文献发现,环门静脉胰腺融合畸形对胰腺手术的影响尚无报道。各种先天性胰腺畸形均和胚胎期胰腺发育不良有关。胚胎发育过程中内胚层分化形成腹侧胰腺和背侧胰腺并在妊娠第7周时彼此融合,最终,腹侧胰腺形成胰腺钩突、胰头的绝大部分及主胰管胰头段,而背侧胰腺则形成胰腺体尾部、小部分胰头以及副胰管和体尾部主胰管,这一过程中任何基因突变或表达异常均有可能导致胰腺发育不全[3],如:腹侧胰管和背侧胰管未相通,形成胰腺分裂症;腹胰未旋转,与背胰异常融合包绕十二指肠,形成环状胰腺;2个腹胰芽均未萎缩,形成腹侧重复胰腺畸形;背胰萎缩或缺如,形成短胰畸形。
本组两例患者胰腺畸形与腹胰旋转过程中的角度有关。腹胰旋转完成后位于背胰的正后方,因此除了胰头部接触外,腹胰远端与背胰颈体部接触,发生融合后便出现了包绕门静脉的环状结构。这与我们术中发现钩突位置偏高、腹侧胰腺与背侧胰腺基本平行的现象也是一致的。由于胰腺在CT上呈分叶状腺体组织,门静脉后方胰腺又较薄,且术前关注重点常在肿瘤与血管的关系,因此极易忽视。
目前针对胰腺残端的处理方式主要有手工缝合法、闭合器法、生物蛋白胶封闭法、超声解剖器法、自身组织包裹法等,但能否减少或防止术后胰瘘的发生均缺乏确切的循证医学的支持[4]。术中结扎主胰管及较硬的胰腺质地能减少胰瘘的发生[5]。而环门静脉胰腺融合畸形的胰腺手术中,多增加的胰腺残端质地偏软,胰管直径又非常细,难以寻找。胰腺质地较软,残端缝合时易造成缝线切割、撕裂胰腺组织而致胰瘘;缝合致密,易造成胰腺残端组织缺血坏死;缝合较松,则易造成胰腺残端缝合不全而致胰瘘的发生。而且,胰腺残端胰管较细,术中难以发现或结扎不可靠,行单纯胰腺残端缝合增加胰瘘的风险。这些情况,均在两个病例中得到证实。
术后密切监测引流液淀粉酶,及早发现胰瘘。对于胰瘘的治疗,笔者体会,充分有效的引流是关键,术中在胰腺残端放置2根引流管、多剪侧孔,术后保持引流通畅。胰瘘发生后,保持引流通畅,A级胰瘘患者可带管出院,当引流管无液体引出后,可逐日向外退管,待形成窦道使瘘管愈合,切勿立即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