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佳梅
摘要:新经济常态下,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劳动工资统计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也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劳动工资统计充分体现了劳动力供求情况和劳动力成本,同时也为社会资源分配提供了重要参考。现阶段,经济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越来越完善,促进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统计水平有效提高是当前的必要改革之一。对此,本文主要对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统计的优化措施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统计;优化措施
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得到了深入推进,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事业单位人事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将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做好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的发展。现阶段,对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统计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多种多样,不仅有体制方面的因素,同时也受到了技术、人员等方面的影响,积极探讨提高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统计工作质量,有利于促进事业单位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高度重视劳资统计工作
事业单位领导者应做好表率,在劳动工资统计方面发挥自身榜样作用,如此才能给予下属激励,使其全身心投入到相关统计工作之中。只有各部门领导引起高度重视,各事业单位的劳动工资统计人员才可以做好工作,也才能密切配合统计部门将工作做好,如此才能有效提高各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1]。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中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因为大部分事业单位的劳资统计工作人员并未接受过专业的系统性学习,甚至有些还是由其他部门的人员兼任。所以,事业单位在针对统计工作人员进行招聘的过程中,务必要对其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提出一定的要求。如此其便更加容易胜任工作。同时,相关事业单位也要在固定的时间培訓这些劳资统计工作人员,借助专业培训,让统计人员把相关的统计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到,之后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些理论知识。以此确保统计数据更加及时、完整、准确和真实。同时要能系统独立全面分析统计资料,做到了然于心,确保领导在做决策时有更加有效、合理的参考依据。
二、建立健全劳动工资统计制度
展开劳动工资统计工作主要是为了对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进行规范管理,确保统计数据更加真实。事业单位将劳动工资的统计工作做好是保证事业单位管理更加完善、系统、规范的重要手段[2]。就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而言,展开合理有效的劳动工资统计有利于其第一时间把各部门的工作动态掌握到,进而使统计指标更加规范。单位在制定部分决策的过程中,也需要以劳动工资的统计数据为参考。所以,上级管理部门和下属各个部门,均应对劳动工资的统计工作引起高度重视,充分了解各项统计标准,并积极对其完善,选择专业的统计人员负责此项工作,促进统计效率、质量有效提高。
三、加强基础资料建设
事业单位需要采用信息化手段管理人事档案,人事档案管理和人事管理水平息息相关。因此,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人事档案数据库,对档案资料进行整合,把实体档案保存好,在计算机中录入职工的具体信息,将健全的电子档案构建起来,在固定的时间对档案信息予以更新,确保工作人员可以方便、快速查询单子档案,从而将工资统计效率提高。同时,需要把科学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起来。借助网络平台,对人事档案信息平台予以完善,此平台中应囊括职工奖惩、培训和任免等。动态化管理人事档案,把可靠的数据提供给单位的工资统计工作。除此之外,需要将工资台账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作为一种原始的统计资料,工作台账对每天职工变动情况和工资增减情况予以了记录,是展开基础资料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因此需要把单位的工作统计台账详细记录好。
四、加强劳动工资统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培训
在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中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相关人员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加大队伍建设力度,要求劳动工资统计人员积极学习政策法规,把国家最新的政策规定和各项要求系统掌握到,给予他们引导,和单位实际情况相结合将完善的操作规程形成,同时重视培训其职业素养、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等。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入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要进一步强化统计人员在数据分析整合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其采集、整合、处理数据效率的有效提高,把科学的统计分析报告形成,为制定劳动关系管理、人力资源规划、绩效考核以及薪酬管理等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五、结语
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立足于一定角度将此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情况体现了出来,若是劳动工资统计有误,便会对经济社会的正确导向和决策造成影响。在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统计工作中,要确保其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使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可以将劳动价格成本和社会就业真实体现出来,并确保事业单位的管理决策有据可循,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
参考文献:
[1]陈芳,张健.事业单位做好劳动工资管理工作的途径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7 (4):139-140.
[2]王雅岸.人力资源劳动工资统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8 (22):263-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