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琼梅 王立平 李国屏
摘要:随着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文化繁荣的现实呈现出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如何转变非物质文化管理视角,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则成为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本文从传统文化转型的背景出发,简要分析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探究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传统文化转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重视,2011年6月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2017年2月,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的传文化遗产之火“让世界非遗文化活起来”的“一带一路”国际文化论坛,体现了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是单纯的保存与延续,而是在新时代,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焕发活力,因此,在实现传承文化的转型与创新则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与时俱进发展的重要体现。但是,从当前我国传统文化转型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依然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传统文化转型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困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传统文化的转型与创新发展,是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必然选择。但是,基于传统文化转型发展要求,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一)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长期经验的积累,主要靠口传心记、言传身教传承,具有活态性、变异性等特殊性质,因此文化本身的保护与传承的难度较大;(二)相关部门存在着“重保护,轻传承”的误区,将更多的工作精力放在了抢救、记录、整理、收藏等层面,而忽视了文化信息的综合利用与挖掘,降低了文化传承的动力,例如在傩文化的保护方面,相关部门针对傩礼、傩仪、傩坛、傩舞、傩面具、傩戏、傩服等元素的保护基本上停留在拍照、采访、记录、物品收藏等简单的工作层面,虽然数字化存储技术提供了新的保存手段,而且也能够进行快速搜索,但是仍然大量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也就是数据库之间无法共享彼此的信息,严重限制了传播的广度和效度,影响了傩文化传承效果。(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但是目前我国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着传承人断层的危机,例如傩文化中傩面具的制作对于手工艺人有着强烈的依赖,但是在当前的文化环境下,已经很少有年轻人愿意投入精力学习傩面具的制作,久而久之这项技艺必然会陷入严峻的传承危机。(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方式单一,一些地区在文化开发中还是与民众的互动与交流,直接影响民众的参与体验,影响了民众对文化的感知能力,同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中,商业价值的挖掘缺乏系统,尚未形成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没有實现文化与产业的有效融合。
二、传统文化转型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路径
(一)转变思想认识,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意识
在传统文化转型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开展应尊重文化发展规律,而不应为了转型而转型,即相关部门应该在深入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发展条件、发展现状以及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维持应有的文化生命力。相关部门应积极推进立法工作,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并做好普法宣传,提高民众依法保护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注重创新发展,结合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依托“互联网+”发展平台,拓宽文化发展思路,丰富非物质文化发展路径,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管理机制,以促进传统文化转型。
(二)完善管理机制,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规范运行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传统文化转型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有序发展也需要制度规范做出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社会公共事业的重要内容,因此,政府在制度规范建设中必须要担负起相应的责任。首先,加强组织建设,落实领导责任。政府相关部门应牵头组成专门的工作小组,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宗旨,制定管理细节,理顺工作责任,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基本方针有序开展。其次,推进制度的落实,针对保护与传承的各个环节做出针对性措施,如项目申请、开发与利用、传承人管理等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构建需规范有序的制度环境。
(三)依托信息技术,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及新媒体的发展,文化的生产、储存以及表现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文化的传承、传播、体验方式也随之发生变革,这为传统文化的转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基于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与传承中应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延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形态,拓展文化影响力,与其他文化结合产生新的艺术形式;依托“互联网+”平台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科技进行碰撞,将现代高科技融入到传统工艺制作中来,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达载体,进而打造高效、环保的传承链,实现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四)注重人才培养,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队伍
人才是文化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因此,是推进传统文化转型与发展的关键。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与传承工作中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传承人的生存与发展困境。针对此,相关部门应重视对传承人的培养与管理,以打造专业的文化管理队伍。例如完善传承人管理制度,设计传承人认定机制、保障制度和激励措施,各级政府应针对当地非物质文化等级对传承人的数量、素养做出要求,并确定其在精神方面与财产方面的权利,并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形成多元化激励,以保护现有传承人,吸引新一代进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来。
(五)引入市场机制,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价值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市场竞争环境中,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是传统文化转型的必然选择,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与传承中也应打破“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陈旧观念,引入市场机制,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积极创造文化价值,利用资本的运作为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价值,一方面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丰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在新时代找到传统文化的新定位,加快非遗产业化步伐,为民众提供更加多元的文化产品,提升传统文化的软实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传统文化转型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面临着诸多问题。相关部门应深刻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意义,深入分析其中面临的困境,并设计可行性发展策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重新焕发活力,以促进传统文化的转型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J].宁波通讯,2019 (21):68-70.
[2]张卫红.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9 (03):101+103.
[3]陈岩,孙晓琦.传统文化转型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 (03):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