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辉
摘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既是事业单位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和有效性的必然方式,也是国家财政制度改革所要求的内容,对于改善事业单位的财务水平,优化事业单位资源配置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将针对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必要性以及策略展开深入分析,希望能够提供给相关管理者作为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会计;预算管理;结合
事业单位是我国行政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向人民群众提供各种公共服务的重要部门。近年来,国家在推行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事业单位改革也是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改革的不断深化,希望能够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得到不断的提升,进而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中,财务会计工作改革也是重要的内容。我国刚刚出台了政府会计准则和政府会计制度。这一制度的出台,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有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一是使得行政部门、各种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有了更统一的方式,也就是说无论是那个具体单位,只要是同类业务将基本采用相同的财务处理原则和规定;二是对平行记账的要求上,所谓平行记账,就是在日常财务会计工作中,既要满足财务会计功能,又要滿足预算管理的功能。这也在客观上对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提出了新的要求。事实上,财务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是有效管控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重要方式,不仅能够更加高效的运作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而且还有助于通过财务信息的公开透明推动资源的最优配置[2]。长期以来,我国的事业单位一直在寻求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然而尽管表面上看去的了诸多成就,但事实上发展至今,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结合方面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基于此,深入探讨和分析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的概述
在事业单位中,所谓财务会计,就是依据国家的相关会计准则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事业单位在某个时间范围内的资产、负债、盈利、资金流动等信息,全面、准确、及时的予以记录,并以股东的形式将单位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汇总报告。也就是说,财务会计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单位的财务活动予以真实、准确的记录,并以固定的财务报告形式对单位的财务信息予以及时、准确的披露[3]。
所谓预算管理,就是有专业会计人员,就是在某一时间范围前,对该时间范围内单位可能发生的资金流动、财务活动、资源耗费实施科学的预估,并以此作为资源分配的依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预算管理的核心是预算会计,其主要工作是对预测,同时依据预测状况对未来单位预算执行状况的审核与监督。这就需要财务会计对单位财务活动的如实反映,才能够帮助预算管理者了解预算的执行状况,所以二者必须结合才能够发挥预算的作用。
财务会计负责记录单位的财务活动,并因此产生了更重财务数据。而预算管理必须依靠这些财务数据,才能够对预算执行状况有明确认识;同时预算的执行状况需要通过财务会计来完整记录[4]。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让单位领导更好的对单位的财务活动有详细了解,并对未来规划作出科学决策。
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结合的必要性
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之所以有结合的需求,并且有结合的必要,归根结底是由于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的规范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优化事业单位的资源分配。分离的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各自工作中都会存在较大的问题。
就财务会计来看。很多单位实际的财务会计工作,存在着信息不完整、真实度不够等问题,这不仅造成单位的账目资料、财务信息存在缺失或疏漏,更重要的是将会使得单位的运营存在隐患,错误的信息会让管理者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有可能直接引发单位的财产损失,也抑制了资源价值的有效发挥。而预算管理同样存在很多形式化的问题。编制预算的时候,非财务部门的重视程度不足,对于各项数据一般都是依据往年的资料适当调整就上报给财务部门,既没有对本部门未来一年的业务展开树立,也没有评估本年度预算方面的管理缺失;这样随意的数据事实上也失去了足够的意义。而财务部门又缺乏对职能部门的业务了解,对于这样的数据也无从干预。所以这样形成的预算数据,不合理也不准确,对实际发生的经济活动无法起到有效的纠正和制约作用,也不能用以作为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
由此可见,单独的财务会计和单独的预算管理工作,都不能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给予有效规范,对单位的经济活动难以科学控制;而必须要是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相互联系,才能够保证财务会计的数据的真实性,推动预算管理的科学合理性,进而对单位的经济活动合理规范,对风险实现有效管控,帮助单位获得更加稳健的发展[5]。
三、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财政改革不断深入,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也在发生一定的变化。为了更好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和财务信息,财务会计必须要坚持以科学合理的预算数据为依托,从而展开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但是,就个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的显示状况来看,在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接的问题
所谓对接问题,主要指的是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之间的科目定义问题,针对同一科目,在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中有着不同的定义,从而对工作人员造成较大的困扰。这一问题也是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的问题。每年年底,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人员,基于编制来年预算的需要,首先必须要与各职能部门展开沟通了解其财务预算需求,然后依据各职能部门的财务需求完成单位的整体预算。但是,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中的一些科目,名称相同,定义内容却一个宽泛,另一个狭窄。这直接影响了二者之间的对接工作[6],因为彼此之间无法实现完美对接,所以也就无法针对同一科目试试结合;可以说,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的对接问题,是造成二者之间融合困难的首要问题。
(二)预算审核制度不健全
当前,在我国财政制度的一体化要求下,事业单位基本都具备了预算管理制度;但是在预算审核方面,绝大多数事业单位的制度完整性和健全程度严重不足,这导致预算审核缺乏有效的执行力,审核工作的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特别是一些事业单位的领导,对于预算管理的认识严重不足,所以对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经济性也缺乏关注,对预算的执行自然也就忽视了。在这样的环境中,单位的员工对于预算的逐渐也就产生了轻视心理。这样,单位上下一体,对预算工作予以的不重视,使得预算的监督、审核的功能完全无法得到发挥。这样的现象不但让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名存实亡,更重要的是会让企业的长远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所以,事业单位的预算审核制度的不健全,对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预算编制方法单调落后
我国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已经有很久的历史,尽管在这方面累积了一定的敬仰,但是很多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方法依然与十年前的方法完全相同。近十年来社会发展速度极快,各种经济活动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依然沿用这样较为落后的预算编制方法在今天依旧沿用,事实上并不能很好的满足今天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需求[7]。要全面开展预算管理工作,合理的预算编制是前提,也是基础;然而如果在预算编制方面一直都沿用单调落后的方式,无法符合单位的预算管理需求,那么后续的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也必然会沦为形式。同时,如果预算编制方面一直都沿用单调落后的方式,势必就会进一步造成预算管理与财务会计之间相互脱节,另外,预算编制工作执行不力,工作方式长期得不到改善,也与单位领导的重视程度不足有一定关系。很多單位领导根本就没有参加过预算讨论会、预算监督会;或者一些领导错误的将预算工作当成了跟上级单位争取财政资金的一种方法;种种措施都是的该单位的预算工作形式远远大于实质。这一些对预算管理认识不足,对预算编制的方法没有有效掌握的状况,都是的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根本无法与财务分析工作有机结合。
(四)对预算工作细节的重视程度不足
对于一个事业单位来说,其预算管理工作,就是将下属部门的合理预算收集汇总,并经过审核调整然后成为本单位的预算结果,再将预算结果呈报给本地财政部门,由财政部门审核通过以后,获取相应的预算批文;并且在日常工作中依据批文内容和预算档案展开预算的执行工作。然而,在预算制定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人会对预算内容的细节有质疑的行为,没有人会对其准确性、科学性发表建议或者看法,而一些与预算相关的报表、文件也没有得到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执行;很多工作人员工作中对预算的细节几乎完全忽略。长此以往,单位的预算管理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只能是空中楼阁,根本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更谈不上与财务会计相结合。
四、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结合的策略
(一)推动科目对接的有效性
要想实现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的有效结合,首先必须要对两者的具体内容有十分清晰的界定,尤其对其中的科目内容有明确的规范,对彼此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有明确的认识,这样才能够保证对接的有效性。只有让对接工作得到有效实施,才能够使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中各自的内容发生应有的联系,进而将双方能够各自的内容清晰的呈现出来;让财务会计所提供的各种有效数据作为预算管理的依据;让预算管理的效果通过财务会计发挥出来。只有首先解决二者的对接问题,才能让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和相互监督。
(二)改善预算科目与会计科目设施
对于事业单位来说,预算管理与财务会计,是两相同的工作内容,彼此之间便有其特定的差异。但是,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通过二者的有效结合,才能让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状况更有效果。这就需要二者之间的会计科目要尽量做得好统一性工作。事业单位要实现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的结合,就必须通过二者的对接,而对接则要求两者的科目尽量保证高度的温和性,这样才能够将双方纳入统一的系统内展开管理,保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优化预算编制方法
我国的事业单位执行预算编制工作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所以也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编制方法和编制模式。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预算编制模式与编制方法应当不断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改善。然而很多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长期以来一直沿用传统模式,一味墨守成规,造成预算编制方法不符合实际需求,这也造成预算管理难以与财务会计结合。因此,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人员,首先要依据性的财务会计理念,并充分考虑到单位等工作的内容和模式,探讨出一种嫩够有效反应单位资金状况的预算编制模式和方法;使预算管理与财务会计有更好的结合性。
(四)健全预算审核机制
随着国家财政改革的日趋深入,对于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工作的相关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在预算管理方面,健全和完善预算审核机制是预算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也是预算管理与财务会计结合的关键环节。所以相关单位一方面要重新审视预算审核制度,对其审核的程序、审核内容、审核机制作出适当的调整,以更符合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现状;另一方面要加大监管力度,确保预算审核机制得到有效落实。此外,要积极引进为信息技术人才,通过建立预算审核平台,提高财务工作和预算管理的效率,这不仅有助于预算管理效率的提升,也有利于预算管理与财务会计的结合,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五)加强财务相关人员的素质培训
要做好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必须首先做好财务会计、预算管理各自的工作。无论是财务会计还是预算管理,最终都需要单位的财务人员具体执行。所以说,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直接决定了事业单位财务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效果和效率。因此,务必要高度重视对财务人员的引进和培养,不断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一方面,要在单位内部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和强化工作人员爱岗敬业的精神,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具备良好的职业态度,进而将自己的精力更大程度的投入工作中。另一方面,要不断对财务人员展开培训,包括各种新的会计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相关法律法规等等;从而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智能能力。此外,要不断强化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认识,确保财务人员对二者结合的必要性有正确认识,并在日常工作中有效落实和贯彻。
五、小结
综上所述,推动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既是事业单位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和有效性的必然方式,也是国家财政制度改革所要求的内容,对于改善事业单位的财务水平,优化事业单位资源配置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当前各事业单位在这方面依然还存在很多不足,但依然应当通过采取合理策略,不断推动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的结合,为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以便更好的服务与人民大众。
参考文献:
[1]高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的结合分析[J].中国商论,2018 (02):122-123.
[2]李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的结合策略[J].中外企业家,2017 (32):234-235.
[3]李林.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的结合浅析[J].时代金融,2018 (21):189.
[4]滕静.简析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的结合[J].纳税,2018,12 (30):85+88.
[5]张广萍.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的结合解析[J].财会学习,2017 (01):75.
[6]徐静.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结合解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 (05):66-67.
[7]李萱.浅析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的结合[J].财经界(学术版),2016 (17):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