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海荣
摘要:引导学生读好课外优秀作品,需要做好“三个准备”,即选好书,明目标,研读书;掌握“三个方法”,即圈点试读法,评读领悟法,赏读体验法;把握“三个关键点”,即拓展阅读资料,巧妙创设情境,引导抓关键词。
关键词:课外阅读阅读准备阅读方法阅读关键点
几乎每所学校都为学生准备了大量图书,要求学生大量阅读,并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读好课外优秀作品。由于阅读起点和阅读方法不同,每个学生阅读同一部作品的收获也不同,有的是对一个词的理解,有的是对一个句子的领悟,有的是对某种方法的掌握,无法用统一的标准衡量,但只要对学生有益,都是读有所获。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笔者实施了“三三工程”,具体如下:
一、做好“三个准备”
(一)选好书
读好书的前提是选好书。在为学生选择书籍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阅读兴趣及文体类型进行选择。
1.考虑年龄特征。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非常迅速。在长达6年的小学学习生涯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会发生惊人的变化,最明显的就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辨思维发展。如在低年级,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形象生动的童话,而到了高年级,就开始慢慢转向思辨性较强的文章,像名人成长录、名人名言等,都是他们爱读的。因此,教师需要为不同年级的学生选择不同的书目。如我校为低年级的学生选择了《团圆》《小巴掌童话》《三只小猪》《三毛流浪记》等绘本和童话类书目,为中年级的学生选择了《皮皮鲁传》《格林童话》《乌丢丢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等叙事故事类书目,为高年级的学生选择了《水浒传》《论语》《三国演义》《老人与海》等经典书目,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2.观照阅读兴趣。
閱读兴趣除了因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异外,也受到学生性格的影响,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年级的阅读兴趣也不尽相同。有兴趣地读,才能促发高效阅读。选择书目,必须观照学生的阅读兴趣。
基于有的学生喜欢读冒险类的书,我们购置了《装在口袋里的爸爸》《魔法师的帽子》《格列佛游记》等书目;有的学生喜欢读情感类的书,我们选择了《一百条裙子》《女生日记》《快乐王子》等书目,既增加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又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充分调动了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
3.兼顾文体类型。
对于小学生来说,不管是一年级还是六年级,模仿是其共性。小学生容易对课文中曾经出现过的文章类型或教师介绍过的文章类型表现出超常的热情,并且能轻车熟路地将教师传授的阅读方式运用于同种文章类型中。教师在选书时适当地关注文体类型,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有机配合课内阅读教学。
如教学完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笔者推荐学生阅读与“思念”主题相关的组诗《静夜思》《秋思》。如此,既体现了扎根课内,拓展课外的教学理念,又使课堂主题明确,让阅读教学走向纵深,落到实处。
上面讲到的三点是紧密联系的,教师在选择图书时应通盘考虑,如为中年级的学生选择科普读物、儿童科技文选、儿童百科全书、童话、故事等,为高年级的学生选择动植物知识、世界各国历史、科幻作品、民间历史故事及英雄名人传记等。
(二)明目标
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事半功倍。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因此,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参与阅读实践,实现对作品的理解。这个理解,是由肤浅到深刻,由不确切到确切,由被动记背结论到主动思考。
有人会说,小学生能读文学作品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还要他们确切理解文学作品,这是拔苗助长,没必要。笔者以为,“文学使思想丰满”,只有当学生与对优秀的文学作品产生情感共鸣,生发独特体验,才能获得自身的“思想血肉丰满”。也只有在这样的实践、思考、修正中,学生才能真正获得阅读能力,这是其他学习行为所无法给予的。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文学作品,教师需在一开始就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尽量使其自主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与文学作品中的思想碰撞互融。
(三)研读书
阅读时,教师须引导学生深层次地研读作品。所谓深层次地研读,是除了了解作品的内容,体验主人公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思考作品所带来的问题之外,还要对文章的正误、优劣、美丑、善恶等做出鉴别与评判。当然,这需要教师首先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向学生提供多种阅读方案,指引学生向阅读深处行进,并从容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掌握“三个方法”
一个人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课外阅读量远大于教材中的课文数量,但能深深印在脑海中的却往往是几篇课文。除了教材中的文章是经过专家精心编排外,更为关键的是,这些文章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圈点过、思考过、探讨过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其达到理解领悟并深刻记忆的目的。从大处着眼,要培养学生阅读时随时“动手”“动口”的习惯。“动手”,即阅读时通过圈、点、勾、画、批、注,筛选获取有价值的内容;“动口”,即阅读时可出声朗读,读出人物的语气,读出当时的情景,读出文章的内蕴。从细处来说,可引导学生掌握以下4种阅读法:
(一)圈点试读法
学生拿到一本书时,大都想在第一时间知道文章的情节和内容,却很少关心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谈不上深入感悟。因此,当学生阅读一部新的作品时,教师首先要指导他们找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词、句、段,并细细琢磨这些字、词、句、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可以用什么样的语速、语调、语气朗读,以体现这种感情。
如指导学生阅读童话《没有牙齿的大老虎》时,我让学生品读文中小狐狸的一句话:“‘不信,你们就瞧着吧!小狐狸拍拍胸脯走了。”一开始,许多学生都读出了说大话的语气。我让他们自己圈画出与小狐狸相关的语句,并联系上下文再读,学生逐渐走进了作品,读透了文章,读出了小狐狸自信的语气。至此,即使不再分析,学生也明白了狐狸在这篇文章中不是狡诈的化身,而是聪明、自信的形象。
(二)评读领悟法
教师可以就书的内容,以座谈的形式,组织学生边读边议边评。小学生正处于好学、好问、好探索的年龄,作品中的每一个情景、每一种描写都可能引发他们的交流、讨论,甚至争议。针对某个话题的交流讨论和争议,学生在不同时间也可能有不同的想法和理解。此时引入评读领悟法,极为适合。
组织评读领悟前,教师可着力引导学生养成以适当的顺序提出问题的习惯,如“这本书大体上讲什么?”“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这本书重点阐述了什么?”“这本书的意义何在?”“这本书给了我怎样的启迪?”仅仅这样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在文中圈画出与相关问题勾连的重要的词、句、段,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回答”、见解。带着任务阅讀,学生钻研作品内容和朗读技巧的主动性、积极性能被大大调动,不需要背诵已有的结论,就能得出结论,从而深化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如指导学生阅读世界名著《海的女儿》时,由于学生尤其是女生对童话比较感兴趣,会对故事情节产生诸多幻想,对作品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特别是对小人鱼的情感体验也各有不同。基于此学情,我把女生组织起来,让她们自己评读,并给出评读建议:先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再去评判他人对文章感情的把握,并说出理由;之后琢磨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才能表达出作品的思想感情,以此为“示范”,驳倒对方,说服对方。在这样的评读体验中,学生给出了“小女儿的做法也使我想起了那些为社会默默奉献的‘雷锋叔叔们,他们也是一样的无私、伟大”“小人鱼充满爱心、同情心,她为了别人的幸福放弃了家人、朋友、美妙的声音,甚至失去双腿,这让人感动”等极具个性的理解。在朗读技巧方面,她们也提出了“感悟重音”“感情停顿”等不同的见解。
(三)赏读体验法
文章不是文字的堆砌,而是人的情感和气韵的累积。好的文章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蕴含着深厚的美感。借力赏读体验法,引导学生以读的方式阅读作品,能使他们充分感知作品的美感。
采用赏读体验法,教师不必过分限制学生的阅读范围,而应有意识地告诉他们可以找哪一类书,并给予一些指导性的提示,让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去找、去读;还要给予学生充裕的阅读时间,以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挑选最精彩的、最感兴趣的片段和章节,并琢磨怎样读好这些片段和章节。
我在引导学生选读课外书时,会半个学期定一个主题,或童话的,或英雄故事的,或神话传说的,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自己去选书。书找齐了,我就教给他们阅读这类书的大致方法,让他们自己去解读作品,并找到其中最精彩的片段进行朗读。我会提前告知他们举行赏读会的时间,以让他们在“漫长”的时间里用自己的语言充分表达内心的热烈情感,并灵活使用不同的朗读方法,以不同的语气反复练习。在持续、长期的自我理解、自我示范、自我表演过程中,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越来越深刻,自然能用最贴切的语气朗读出相应的句段。
我曾经要求学生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并告诉他们,阅读的重点是理解书中的重要人物,可以按“把握内容、领悟中心→找准词句、理解含义→虚拟情景、体验感情”的流程进行阅读,解读武松、诸葛亮、周瑜、孙悟空等人物形象。经过半学期的准备,学生大多能较为准确地把握作品主旨,梳理出鲜活的人物形象。赏读时刻,有的学生用丰富的感情,绘声绘色地朗读“头戴朱红漆笠,身穿绛色袍鲜。连环锁甲兽吞肩。抹绿战靴云嵌,凤翅明盔耀日,狮蛮宝带腰悬。狼牙混棍手中拈,凛凛英雄罕见”“黑熊般一身粗肉,铁牛似遍体顽皮。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怒发浑如铁刷,狰狞好似狻猊。天蓬恶煞下云梯”等精彩片段;有的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似秀才打扮,戴一顶桶子样抹眉梁头巾,穿一领皂沿边麻布宽衫,腰系一条茶褐銮带,下面丝鞋净袜,生得眉清目秀,面白须长”的吴用,描绘“头裹芝麻罗万字顶头巾,脑后两个太原府纽丝金环,上穿一领鹦哥绿丝战袍,腰系一条文武双股鸦青绦,足穿一双鹰爪皮四缝干黄靴。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貉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的鲁智深等;有的学生呈现了“李逵上山是最痛快的,宋江是最曲折的,鲁智深是最爽快的。爽朗跟痛快不完全一样,爽快是一点都没有瞻前顾后,军官当不成就当和尚,和尚当不成就上山”“宋江到底是仗义的英雄?还是国家的忠臣?我们可以结合他上梁山之前和上梁山之后的几件事进行分析。上梁山之前,他为了自己的心腹兄弟,私放晁盖,且为了避免事情暴露,杀死阎婆惜。从此类事情上来说,宋江是个仗义的英雄。上梁山之后,他领导梁山兄弟的几次战役,都充分显示了他的指挥和组织才能。而在受招安之后,他就变成了一个国家的忠臣”等独到的赏读见解。在此活动中,所有学生都从不同层面体会到了作品的内蕴,赏读能力也得到了同步提升。
三、把握“三个关键点”
小学生的知识积淀有限,在阅读课外优秀作品时,难免会出现思维阻塞、卡壳波动的情况,此时就需要教师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疏导。
(一)拓展阅读资料
当学生阅读遇到“拦路虎”时,教师需“对症下药”,帮助他们扫清路障。针对较有深意的文字,拓展阅读资料是便捷的办法。
学生读冰心的文章《寄小读者》,读到“海好像我的母亲,湖是我的朋友。我和海亲近在童年,和湖亲近在现在。海是深阔无际,不着一字,她的爱是神秘而伟大的。我对她的爱是归心低首的。湖是红叶绿枝,有许多衬托。她的爱是温和妩媚的。我对她的爱是清淡相照的”这段文字,不能理解作者的情感。对此,我为他们提供了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情况和背景。通过阅读拓展资料,学生知道了《寄小读者》是冰心在1923到1926年间写给小读者的通讯,共29篇,其中有21篇是她赴美留学期间写成的,主要记述了海外的风光和奇闻逸事,同时也抒发了她对祖国、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作者笔下的大海,寄托的是自己对祖国故土、亲人的思念、回忆和爱。写岸上各色树叶在湖中的倒影,“绿的、红的、黄的、白的,一丛丛的倒影到水中来,覆盖了半湖的秋水”,让落日金光映照下的湖色和海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由此,他们便领会了作者的感情。
(二)巧妙创设情境
针对阅读中的知识点,有些即使给学生讲清楚了,学生一时也理解不了。此时,就需要教师创设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
《鲁班学艺》中有一段话:“师傅问鲁班:‘大徒弟用斧子挣下了一座金山,二徒弟用斧子在人们的心中刻下了一个名字,你愿意跟哪个徒弟学?鲁班要学二徒弟,师傅哈哈大笑。”有学生质疑:“大徒弟用斧子挣下一座金山就是用劳动挣下一座金山,为什么不能向他学呢?”这个问题对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是有好处的。对此,我创设了“一起跟着鲁班学艺”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体会鲁班忘我学习、精益求精的学艺过程,学生逐渐领会到鲁班学艺是为了造福人民,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精神。
(三)引导抓关键词
关键词往往有“点题”的作用。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抓取关键词进行针对性解读,以矫正学生的认知。
有学生读了《狐假虎威》的故事后认为,狐狸在生死攸关时愚弄了老虎,虎口逃生,真是聪明。对此,我组织学生反复阅读原文,并圈画描写狐狸的关键词,如“摇头摆尾”“神气活现”“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等。通过反复品读,学生认识到:狡猾的狐狸凭借老虎的威风在森林中吓唬别人,但是狡诈的手法不能改变它虚弱的本质;一旦戳穿他的把戏,它就有可能受到群兽的围攻,甚至被受骗的老虎吃掉。这说明仗势欺人虽然能嚣张一时,但最终绝不会有好下场。
针对不同的作品,可以有不同的阅读策略。给学生图书,给学生时间,给学生方法,让他们自由去阅读,积极去思考,深入去体验。如此,学生才能“读好”课外作品,收获才能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