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童真文化的“四季”融合课程实施

2019-10-14 17:19陆芳
关键词:四季童真学科

陆芳

摘要:围绕“童真教育”的文化理念,做“回归儿童意义”的教育,探求适合农村小学发展的课程建设之路。回归儿童基质,遵循儿童生命成长的节律,走向全方位育人的课程融合,生成基于童真文化的“四季”融合课程。课程实施路径有:建设校园环境,创造课程物质空间;强化儿童参与,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打破学科壁垒,丰富课程实施路径。

关键词:童真文化“四季”融合课程课程内容课程实施

无锡市东湖塘中心小学始创于1911年,建校至今,始终秉承“诚俭勇勤”“勤真致远”的优良传统,砥砺前行。近年来,学校围绕“童真教育”的文化理念,做“回归儿童意义”的教育,推进基于童真文化的“四季”融合课程实施,体现了学校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涵,成就了学生生命中美好而难忘的记忆。

一、酝酿:一所农村小学的课程探求

东湖塘中心小学是一所乡村中心小学,办学条件在区域内相对薄弱,但办一所“学生向往、教师幸福、社会赞誉”的优质学校是我们的信念。我们坚信,课程是凝聚学校文化精神气质的核心影响因素。由此,我们从四个层面进行了思考:

第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重视以“素养”为核心的未来课程;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6月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指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教育部2014年3月《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之后在北京师范大学进行成果发布。叶澜教授将“教育”界定为“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指出教育的使命是让每一个学习者获得成长的能源,获得生存的尊严,获得活着的喜悦。好的儿童教育,必然是以儿童生命成长为需要,在儿童的生命特性中植入新体验、新梦想,使其在丰富多样的课程中获得持续生长。

第二,什么样的课程,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未来学校的改革,课程是核心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未来。我校坚持从儿童的视角审视和践行教育理想,确立“向着儿童的方向”办学的理念,坚守“为每一个美好人生奠基”的教育使命,决定积极实践以“四季”为主题的综合课程活动,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学习,尝试打破学科界限,实现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开启极富魅力的教育改革之旅。

第三,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课程统整与开放”成为世界课程的发展方向,也成为中国课程的未来走向。课程的综合化、课程融合等,成为现代学校主动迎接教育挑战、提高教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选择。课程支持生长,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除了观照不同学科课程知识的积累,还需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综合性,体察学生在人际交往、情感情绪等非认知能力方面的发展需求,使其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

第四,让教师“卷入”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他们参与课程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眼界宽、能力强、会合作、善创新的优秀、全能的教师团队,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涵养,促使教师不断向专业化、一专多能迈进,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业幸福。

二、思考:基于童真文化的“四季”融合课程生成

(一)回归儿童基质

“基质”一词是美国科学史家、哲学家库恩在《科学结构的革命》里提出的概念,直白地说,就是指儿童的特质、儿童的天性。儿童的基质与生俱来,并永远存活于儿童的内心。学校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深化,应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回到儿童的基质中去。

我们的课程建设坚持并彰显儿童的基质,坚守“童真”,给予儿童自由,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创造、探究空间;在儿童完整的生活世界中,不仅看到儿童的现实世界,也看到儿童的理想世界、虚拟世界,给儿童创造与童年美丽遇见的契机。

(二)遵循儿童生命成长的节律

“四季”原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影响和决定着地球环境中很多事物的运动节律。“四季”是自然界的四季,也是生命的四季、成长的四季。人的生命离不开自然的孕育,大自然的节律于潜移默化中赋予了儿童成长的顺序模式。按照这个时间节律发展,能够为儿童构建丰富、完整的生长过程。

叶澜教授在《人间“节”语》中提出,要将自然四季与学生校园活动融通研究,以“综合”的方式为学校的四季生活命名,将学生在校活动与自然世界关联,使校园生活在品质与组织形态上呈现出具有整体意义的重组性。

立足以上认知,“四季”成为我校融合课程的维度和主题,从中派生出具体的课程内容、课程方式、课程资源。

(三)走向全方位育人的课程融合

融合课程是通过选择对学生有意义的主题或问题,把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同校外的生活及其需要、兴趣紧密结合的整体化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有力补充,是全方位育人的课程。

基于童真文化的“四季”融合課程,以儿童立场、学生需求为依据,在扎实推进学科育人的基础上,打破学科壁垒,以主题学习或项目实践为支点,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我们希望将融合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有效落实和拓展补充,在推进学校“童真文化”建设的同时,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渴望,让他们在与纯美的自然相融中自由生长。

三、行走:基于童真文化的“四季”融合课程实施

2017年初,学校启动“厉害了,我的春天”主题融合课程。这是一次积极有益的探索,让我们看到了未来课程的模样和魅力,打开了我校作为乡村小学的课程改革和发展之门。之后,基于对融合课程改变校园样态和教育生态的期待,我们积极建构和完善“童真四季”融合课程的内容,组织和引领学生在主题课程中充分观察、体验、感知,努力实现儿童学习与生活的良好对接,创作与美好校园生活相关的美丽童话,推动学校课程改革和教育发展。

(一)建设校园环境,创造课程物质空间

儿童不仅是学习、生活、活动的主体,也是空间建设的主体。课程整体布局应与环境空间相互支持。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的方式,我们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开发,用心打造具有“四季”特征的校园物质空间。

学校的主干道——香樟大道,由学生参与设计和布置,随四季的变换展示出不同主题的不同风景,如春季的“油纸伞下”,夏季的“冰激凌派对”,秋季的“瓜果稻花香”,冬季的“冰雪世界”等。

我们将校园围墙边的空地砌成长约几十米,宽约一米的小园地,打造了“童年小菜园”。在师生及家长的共同参与下,种植适合四季的不同果蔬、花草。现在,这里已成为校园生动的自然风景带。

二楼的连廊,被师生巧手装扮成“四季生活共享带”。根据低、中、高各年级学生的生长特点,我们设计了不同形式的文化区域,如展示四季文化的标语区,展出四季诗词作品的图片区,以班级为单位展示学生在不同四季活动成果的成长区……

在室内外及学校其他公共区域,也根据课程活动的需要,打造了如“绿野仙踪”“向日葵有约”“四季的节日”等不同的环境空间。

(二)强化儿童参与,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学校以童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以“四季”为主线,吸收主题式项目设计理念,通过重组、取舍、补充和拓展,确立了“四季主题”(“春醒”“夏趣”“秋韵”“冬暖”),确定了“三个基点”(基于儿童视角,基于四季的自然性,基于四季与生活的紧密对接),构建出“童真四季”融合课程内容体系。

“童真四季”融合课程凸显儿童参与,强调以学生作为参与主体,与教师共同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开发融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于一体,具有主题化、结构化、序列化等特征的课程内容。

如在“童真四季·春之醒”融合课程中,我校四(5)班的学生展开了系列有创意的活动:他们设计了以“对春天的喜爱程度与理由”为主题的问卷,发给全校每个班的学生,请他们积极参与。问卷题目如下:

(1) 如果有机会,你最想在学校里亲手做什么美食?

A. 荠菜馄饨B. 麦叶青团

C. 拌炒马兰头D. 其他

(2) 除了春游,你最想与老师同学一起体验什么春日活动?

A. 放风筝B. 踏青

C. 插柳D. 其他

经过一周的问卷收集、整理,学生得出“大家都喜欢春天,因为春天不仅有美景,还有专属的美食和游戏活动,如可以享用荠菜馄饨、麦叶青团、拌炒马兰头等美味,可以在大自然里春游、踏青、放风筝等”的结论。之后,经过几轮商议,他们确定开展“风俗里的春天”主题项目活动,重头戏是“做青团”“放风筝”。接下来,在设计项目问题和具体内容的环节,学生对“一个项目除了动手做,做完展示交流,还可以做什么?”“如何让一个单薄的过程变得更丰满?”“课程内容如何承载学校培养目标?”三个问题进行了针对性讨论。通过不断论证,他们对每个活动的开展进行了重新设计,如就“放风筝”,将项目问题从一开始的“如何做一个美丽的风筝,让它飞得更高?”更改为“如何设计一个承载美好童年记忆的风筝节?”并生成了问题链:风筝中的传统文化有哪些?→有哪些表现形式?→制作一个风筝,需要学习哪些制作方法?→如何做成一个风筝?→开展一次风筝节活动需要做哪些准备?……整个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自始至终都以学生为参与主体,教师只是建议者、启发者、引导者。在学生的全程参与下,课程内容得到生动建构,愈渐丰满。

(三)打破学科壁垒,丰富课程实施路径

基于童真文化的“四季”融合课程实施,主要观照三点:一是聚焦教学,通过学科内、跨学科、多学科全息渗透等的教学,优化学生学习方式;二是走向生活,以主题为统领,开展项目式学习,进一步打破学科界限,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启发学生到生活中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丰富体验,过有意义的童年生活;三是突出融通,通过班级、年级、校级以及亲子特色活动,随时分享展示,长短线交织,创造课程生活的最美样态。

如“童真四季·冬之暖”融合课程中,我们通过融合教学、小项目研究、全学科展示等各种方式,将冬天丰富的自然、人文、活动资源渗透课堂内外、不同学科以及校园内外,引领学生运用全部感官去学习和经历,创造冬日校园的课程童话。在课堂内外,各科教师打通国家课程教材内容,并有意识地为“冬之暖”课程做更为丰富的链接拓展。不同学科的教师在各年级开展“冬天的形状”“冬天的变化”“冰雪世界”“雪地里的小画家”等主题教学,两个或多个学科教师密切合作,根据主题学习内容和进程灵活协调组合教学。80分钟的教学,不设上下课铃声,各学科教师带领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完整美好的学习过程。校园内外,低年级的“寒冷的冬天”拓展性学习活动中,学生走进社区、寻访探究,主动关爱在寒冬中需要帮助的老人,挖掘出了诸多防寒保暖的老物件,如汤婆子、脚炉等,温暖了他人,也开阔了自己的眼界。中年级“神奇的冬天”项目研究小组积极探讨“冬天里的自然现象”,在自主发现问题、合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认真观察、查阅文献、开展实验、信息发布等方式,不斷完善、深化研究内容,提升了认知能力。高年级“火红的冬天”项目活动中,各小组成员探秘冬至、元旦、腊八、春节、元宵等冬天里的传统节日,在剪窗花、做腊八粥、写春联、搓汤圆的亲身体验中,领会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内蕴,让冬日充满温情气息。当学生完成一季的课程学习,有了各式各样的学习成果后,学校还会借助“全学科展示”活动,在超大唯美的“冰雪世界”校园舞台上,为学生创造展示、交流和分享的机会。在此环节,诗词、戏剧、故事、歌曲等具有文化味的节目精彩亮相,花式拍球、律动垫球、快乐绳毽、舞龙舞狮、“沙漏时光”等富有活力的节目全方位呈现,给每个学生都留下了难忘的冬日课程记忆。一名三年级的学生在其“成长四季”笔记本上写道:“这个冬天,在我们美丽的东小,我感受到了别样的温暖。每一个小伙伴都在这里快乐学习,并像花儿一样勇敢绽放……我将在这个暖暖的冬天里怀揣一个美丽的梦想,等待来年更美丽的花开。”

童年是人生不可复制的珍贵的生命历程,好的教育,能叩响儿童拔节生长的旋律。好的课程,同样能发挥这样神奇的作用。基于童真文化的“四季”融合课程,让教师不知不觉地“离开学科”,向着教育的内涵进发,为学生创造自然美好的校园四季生活。在这样的生活中,学生将找到属于自己的自然、幸福成长之路。

猜你喜欢
四季童真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华丽追梦者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萌趣圣诞
“四季”语文,精彩教学
大脑也分“四季”?
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春》的研究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回归童真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