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祥梓 苏楠
[摘 要]关于《卖油翁》的教学一直存在“立意浅”“短平快”的现象,这导致师生走进了文言文教学的误区。 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将教学的重心从教主题、教中心,转换成引导学生品读文章细节,教授学生品读、解读的方法,从而训练学生的言语思维能力。
[关键词]《卖油翁》;人物称谓;人物描写;文章主旨;写作手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2-0021-02
《卖油翁》是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部编本)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统编本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单元教学目标为引导学生“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还要让他们“从开头、结尾、文中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的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多年来,文言文教学仍使用“短平快”的方式,即串讲字词、默写语句、灌输主旨,这导致文言文教学失去了它应有的味道,特别是对文章细节处的品读,多为浅尝辄止,不顾作者独有的文本表达方式,把文本解读扁平化、模式化。
一、品读人物称谓
文中主要有两个人物:陈康肃公与卖油翁。“公”与“翁”这两个称谓是理解人物的关键词,也是解读整篇文章的基础。“康肃”为陈尧咨的谥号。陈尧咨为北宋年间状元,立有军功,身份高贵,深受皇帝信任,后人称之为“康肃公”,而“翁”为“老头之意”,课文中虽没有注解,但是过于生活化的语言也十分易于理解,即有身份低微、贫贱之意。“公”与“翁”巨大的身份差距,是文章中的第一次对比反差,也成了文章矛盾冲突的发起点。
康肃公自称“吾”,卖油翁自称“我”,康肃公称卖油翁为“汝”“尔”,这样的人物称谓呼应了文章开头的身份差距,从而凸显欧阳修行文时用词的老练、准确。而从“汝”到“尔”,不仅表现了身份的差异,更提示了人物情绪的变化,既是身份差距的伏笔,也是下文人物情绪转变的伏笔,细节之处,内涵丰厚。
二、品读人物描写
《卖油翁》全文不过二百余字,但是文章简练、干净,特别是人物描写寓意深刻。文章中卖油翁的出场颇具戏剧性,观看康肃公射箭表演后,“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这里的描写有两大矛盾之处:1.“立”姿与身份矛盾,卖油翁贫贱,肃康公高贵,在封建等级制森严的社会,这种表现本就不合情理;2.“睨”(斜着眼)“但微颔之”,眼神、动作与身份矛盾,同上所述,在观看到如此精妙的射箭表演后,结合卖油翁的身份,这样表情及动作也是不合情理的,所以这是文章的第一处矛盾。而这样描写,无疑是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二人的矛盾冲突埋下伏笔;二是为下文卖油翁展示高超的技艺埋下伏笔。
在二人对话中,我们也能看到作者在细节处的精妙安排:虚词“乎”字的重复使用,配合两个连续的反问句,更凸显了康肃公的轻视、愤怒与咄咄逼人,而老翁回答平静、从容,“但”“尔”二字,使得老翁的形象渐渐明晰。兩人的对话形成了第二次对比反差。
在描写老翁倒油的动作时,作者无过多赘述,语言干净、凝练,通过“取、置、覆、酌、沥 ”一系列动词,表现出了老翁技艺的熟练,同时通过“乃”“徐”二字表现老翁内心的从容、淡定。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好好品读这些词语,而不要只是进行简单的言语灌输。“自钱孔入,而钱不湿”中用一个简单的关联词“而”,将老翁高超的技艺展现了出来。
文章对笑的处理也是许多教师所关注的,文末有“康肃笑而遣之”一句,学生大多将这里的“笑”理解为嘲笑、无奈,但其实,这个“笑”里有对卖油翁这高超技巧的佩服,也有在事实面前无话可说的尴尬以及对于自己太过于傲慢的自嘲。
三、品读最后一句
《卖油翁》的最后一句是文章主旨的核心体现,若忽视它或解读不到位,便会使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出现偏差。多年来,对《卖油翁》的主旨解读仍停留在“熟能生巧”上,若只是简单的得出此结论,那最后一句的出现便显得多余。《卖油翁》最早出现在欧阳修的《归田录》中,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笔者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记人间事者已甚古,列御寇、韩非皆有录载,惟其所以录载者,列在用以喻道,韩在储以论政。若为赏心而作,则实萌芽于魏而盛大于晋,虽不免追随俗尚,或供揣摩,然要为远实用而近娱乐矣。”这种笔记体故事最早可追溯到诸子作品,然而《列子》《韩非子》中的寓言、历史故事,或“用以喻道”,或“储以论政”,多偏重实用价值,而非“为赏心而作”。在自序中,欧阳修曾言:“朝廷之遗事,史官之所不记,与夫士大夫笑谈之馀而可录者,录之以备闲居之览也。……遇事发愤,有所建明,以为补益;又不能依阿取容,以徇世俗。”欧阳修一方面自诩闲居,另一方面却又无法逃离国事,仍旧保留传统的士大夫思想,所以欧阳修自身的情感是多元的,进而文章的主旨也应该是多元的。其实这篇文章略有先秦散文“喻道”的特点,因此,不应简单地将主旨理解为“熟能生巧”。《庖丁解牛》《轮扁斫轮》两文与《卖油翁》也多有相似之处:1.人物身份有着巨大的悬殊;2.情节相似,尊贵者恼怒,而卑贱者以技艺使其信服;3.卑贱者从容淡定,不畏权贵。联系以上共同点进行分析,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文章的主旨不单单指向技艺方面,可能也涉及人物的身份,实践能力,以及接人待物的态度等,更深入挖掘,是否还体现了欧阳修众生平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变革思维?当然,此种想法只是笔者的一家之言,但笔者想要说明的是我们若将主旨固定化、概念化,就会使文章失去它本来的意味。
四、品读写作手法
文章以康肃公善射,且自矜为开头,并未多着笔墨在背景铺垫上面,而是集中渲染二人对话及老翁倒油之举,可谓收放自如、详略得到。在人物的刻画上,多用对比手法,康肃公与老翁的身份对比、康肃公与老翁的语言对比、康肃公与老翁的技艺对比以及康肃公自身前后的态度对比,对比手法的使用使得二人的形象也更为鲜明,具有立体感:老翁从容淡定、技艺高超;康肃公虽有骄傲、轻视的嫌疑,但也宽容大度,略显可爱。在情节的安排上,欧阳修大量运用伏笔:称谓的不同暗示身份的差距,身份的差距引发矛盾冲突,矛盾冲突暗示技艺的娴熟,结尾一笑又与开端的忿然呼应,暗示人物个性,而整篇文章中的康肃公与老翁的身份特点又是全文的线索,串起了整个故事。
教师在教授《卖油翁》时,不要想着用一个固定的主题去束缚学生,这样会使师生一同陷入寻找论据的结论式教学怪圈。教师要将教学的重心从教主题、教中心,转换成引导学生品读文章细节,教授学生品读、解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在阅读中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如语气虚词的赏析、人物称谓的理解,甚至标点符号的变化等,在主旨的解读上,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空间,让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只有这样,教学才会走出“短平快”的怪圈。
[ 参 考 文 献 ]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北新书局,1927.
[2] 窦玉玺.欧阳修《归田录》读释[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75-178.
[3] 张存平.《卖油翁》主旨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2018(6):56-58.
[4] 熊芳芳.《卖油翁》教学实录[J].读写月报,2017(24):38-42+49.
[5] 吕茂峰,孙学芹.关于语文课程改革突破口的忧思:从解读《卖油翁》说起[J].语文教学通讯,2007(8):13-15.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