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散文教学设计

2019-10-14 11:01姚海凤许云薇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散文教学设计

姚海凤 许云薇

[摘   要]文章基于语文课程标准,对《端午的鸭蛋》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分析,指出教师应该通过简洁、朴素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悟情思,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体会汪曾祺这一篇散文的语言特点并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情怀的熏陶。

[关键词]《端午的鸭蛋》;散文;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4-0004-02

《端午的鸭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选自汪曾祺1986年发表的《故乡的食物》,通过对家乡端午习俗和家乡高邮的介绍,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家乡的怀念以及对传统民俗的认同。了解汪曾祺“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及“散淡”的个人情思是教学这篇经典散文的重难点。但是当下的语文教学出现了僵化模式,即统一采用同一模式进行教学,基本上是先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新课,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思路,接下来就是品味语言和体悟情感,最后布置课后作业结束教学。不同课文的风格、结构、情感等不一样,在教学时却套用一样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无法区分“这一篇”与“那一篇”文章的不同。

为了突破散文教学的僵化模式,本文将结合散文教学特点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分析《端午的鸭蛋》的教学设计,并提出一些个人的教学建议。

一、立足作者,走进文本

为了让学生对汪曾祺的生平、创作思想、创作风格以及其个性有更进一步的了解,笔者运用汪曾祺所写的一首诗《我为什么写作》作为课堂导入。

我事写作,原因无它:  从小到大,数学不佳。

考入大学,成天泡茶。读中文系,看书很杂。

偶写诗文,幸蒙刊发。百无一用,乃成作家。

弄笔半纪,今已华发。成就甚少,无可矜夸。

有何思想,实近儒家。人道其理,抒情其华。

有何风格?兼容并纳。不今不古,文俗则雅。

与人无争,性情通达。如此而已,实在无啥。

诗歌中交代了作者自己的生平经历,影响作者创作的思想,还有他对待语言的看法,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写出了汪老先生为人处世的态度:“无人无争,性情通达。”文如其人,正是因为这种超然自在的心态,才使得他的作品呈现了一种玲珑剔透之感。浅白易懂的“以诗解文”别具风格,不但能引起学生对作者的好奇心,更能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搭建彼此对话的桥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此课堂导入的设计符合散文教学中明确“一个作者”的概念,能有效地防止在教学中以教师或学生的情感来替代作者独特的情感这一问题的出现。

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明确文章围绕着端午习俗而展开,又要引导学生把关注点聚焦在“小小的鸭蛋”上,以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关照点。于是,在整体感知课文,走进文本的教学环节中,笔者设计三个“由大及小”的问题:①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家乡端午的哪些风俗?②家乡的风俗既然如此丰富,如此精彩,作者为什么只挑选小小的鸭蛋来写?③在作者的家乡,端午节时,关于鸭蛋的小趣事有哪些?笔者以提问的形式抽出文章主线,这样便能让学生整体浏览一遍文章,在文本中大致走一个来回。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学生会对文章的发展脉络“端午习俗—端午的鸭蛋—故乡端午的鸭蛋”有进一步的认知,有利于课堂的推进。

在立足作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平和中不乏灵动,走的是真真实实的“语文之道”。

二、学生主体,体味语言

阅读散文的要领之一是“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于语言的教学只停留于表面,常常以“通过阅读,你认为文章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进行教学问答,造成语言教学的僵化。在《端午的鸭蛋》的教学中,即使学生回答出了《端午的鸭蛋》的语言特色,也只是一种简单的概括,是一种基于阅读的朦胧认知,并不是深入体味文章语句后所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品味语言是一个难点,学生阅读积累较少,需要教师加以点拨启发,他们才能深入感受作品语言的魅力。为了突破语言教学的难点,笔者从便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首先以汪曾祺关于散文语言的论述快速打开学生品味语言的思路,抛出“散文语言要将口语与文言巧妙结合”的观点,用“外援”的方式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将散落于文中的各种“口语与文言结合”的句子进行整合,把课堂主动权交予学生,让学生有所顿悟。为了深挖“内援”,设计第二个问题:“你还发现《端午的鸭蛋》在语言上有哪些特别之处?请找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读一读,品一品。”相信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逐渐熟悉文本,对语言初具敏感度,这一问题的提出,给予了学生思考的途径,让学生能理解汪曾祺作品的语言特点为平淡而有味、适当运用方言、淡淡的幽默等。此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文本,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其中,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带领学生突破文字进入文本内核,何乐而不为呢?最后笔者会对学生的分析进行补充归纳,力求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汪曾祺作品的语言特色。

这样的教学设計看似随意、闲适,但却始终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珍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不过分渲染外在的教学技巧,而是踏踏实实地围绕“这一篇课文”以及“这一群学生”,有利于学生在脑海里形成完整的知识板块,从整体上感知汪曾祺作品的语言特点。

三、言情结合,人文渗透

散文的关键点不在所记叙、描述的客体,而在在记叙、描述中所灌注的思想、情感。因此在散文教学中,不能将语言与情感割裂开来。但是在已有的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仅仅是为了得到“文章的语言特色是什么”“思想情感是什么”这些结论而教,忽略了语言背后所蕴含的作者情感和人文内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因而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笔者先设计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再让学生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他们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如通过对比朗读“双黄咸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之处。还不就是个鸭蛋!”与“双黄咸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之处。就是个咸鸭蛋。”感悟作者对家乡鸭蛋的自豪之感。

《端午的鸭蛋》中所体现的对民俗文化的关注和认同也是此文教学的重点,更是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忽略的一点。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因此,在《端午的鸭蛋》课文教学中,除了要关注此文的语言风格外,也要注重汪曾祺对民俗文化那一分深沉的关切和热爱,这样才能把握住文章的文化内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汪老先生对民俗文化的认同与热爱,笔者使用“外援”的方法,补充汪曾祺在《谈谈风俗画》中谈到的他对于风俗的看法:“风俗是历史的产物,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对活着所感到的欢悦。”以此让学生明白:时隔多年,年事已高的汪曾祺却依然能详细地将端午节的种种风俗写下,没有对民俗文化的自觉吸收和认同,是写不出这种韵味的。这一步骤利用作者的相关资料搭建起了“个人体验”与“汪氏体验”的桥梁,做到立足作者,激活文字,从而能够让文本进入学生的内心。

人文渗透强调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要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作者情感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为了实现情感迁移,教师可以言情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以此来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人文渗透的教学效果。

四、拓展延伸,走出文本

品析语言要经历三个过程,即“由言得意、据意明言、以言表意”。“以言表意”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最根本的目的,因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此理论支撑下,笔者设计的拓展延伸包括:①阅读《故乡的食物》其余篇目;②结合课堂所学,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选取日常生活中你认为最具民俗乐趣的事情写一篇小短文,题目自拟,400字左右。这样的拓展延伸设计可圈可点,在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写作,让他们能够内化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只满足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是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给予学生进行回味感悟的空间,让他们领悟文本的精髓。

这篇《端午的鸭蛋》的教学设计,聚焦于文本语言及作者情思,紧紧围绕着散文教学的“言与情”而展开,处处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学情且容易在课堂实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当然,在细节处理方面,这份教学设计还存在着一些缺陷,笔者希望能在今后的日子继续打磨自己的教学设计,以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陈燕.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学科教学设计:以《端午的鸭蛋》为例[J].中国教师,2017(23):71-75.

[4]  王君.课堂教学“素简”之路是正道:读李华平老师《端午的鸭蛋》实录有感[J].语文教学通讯,2017(11):43-44.

[5] 袁巧巧.端午鴨蛋里的高邮情结[J].语文学习,2013(5):19-20.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散文教学设计
散文五章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