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莲
长期以来,在聋生教育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师只是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常常忽视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再加上一些学校实行全封闭式的寄宿制管理,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校园的四堵墙内。从而导致聋校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脱节,聋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不强,学习潜力难以得到很好的发挥,课堂教学失去活力。因此,在教学中应着力为聋生架设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桥梁,让特教课堂更精彩。
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听障孩子也应平等享受生活。因此,教师要把教材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大力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氛围。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这是营造教学生活化氛围的载体。尽管聋校的各科教材中有许多贴近聋生生活的教学内容,但和聋生的真实生活相比,教材的内容仍显枯燥和单薄,尤其是对教材中抽象的知识点,聋生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原有的部分内容进行适当处理,对于那些与聋生生活联系紧密的生活经验和常识,要尽量让他们多学、多练、多用,借助生活习惯和平时体验,降低聋生理解课本知识的难度,帮助学生搭建理解与应用的桥梁。深挖教材本身,形成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出精彩的生活化的课堂氛围,然后进行适当的理论提升,一节课的良好教学效果便呈现在眼前。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过分严肃的课堂教学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抑制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主动性,因此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多年来,我们根据各学科的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开办各种特长兴趣小组,拓展课堂教学。每周空出(周三、周四)两个下午,集中授课。在听障部设立了舞蹈组、绘画组、手工组、十字绣组、乒乓球组、篮球组、足球组、计算机组,按学生特长进入小组参加活动,每学期末都开展兴趣活动成果展示,每年都组织各小组参加交流、比赛和展览。通过开设特色的兴趣活动课,以学生兴趣活动课为载体,创设生活情境,有效唤醒了聋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其生活技能。
学校积极开展教学活动和社会活动,在强调活动方式多样化的同时,从策划实施到总结阶段,始终重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们学校是一所全封闭寄宿制学校,学生大都离家较远,只有遇到长假才能回家,学校自然也就成了听障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我們结合实际在校内开展一些学生喜欢的活动,比如节日文艺汇演、趣味运动会、大课堂活动、安全演练活动、宿舍内务整理比赛等。这些活动中的实例,都可以成为各科课堂教学的素材,每位教师都鼓励聋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在现实活动中渗透、深化、促进和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课程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着眼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的问题,要帮助学生掌握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日常生活实践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提出一些生活化的问题,启发学生通过生活体验,进行探索性的思考,进而消除对学科知识的陌生感,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把丰富多彩的生活事件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引入课堂;要注重把学生日常生活经历和知识储备与课堂学习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受课堂知识与生活经历的关联性,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要习惯把统编教材与乡土教材、校本课程有机结合,让统编教材地方化,让课本知识生活化,既忠于教材,又活化教材,从而把教学与实践融为一体,实现教学生活化、生活知识化,让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关注身边世界、提高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 陕西省商洛市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