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坤 王爽 李德永
摘 要 切实推进机械类专业的新工科建設,就必须适应时代潮流,按照新工科发展的科学要求,努力构建新工科背景下行之有效的机械类专业评估指标体系。针对目前机械类专业评估体系存的复合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缺失,协同育人理念没有体现,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以及创新能力考核标准不完善等问题,构建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为机械类专业建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宏观指导。
关键词 新工科;机械类专业;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07-0070-03
1 引言
开展新工科建设是教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写好高等教育“奋进之笔”,打好提升质量、推进公平、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攻坚战,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1]。自2017年2月以来,在先后经过“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等标志性阶段后,2018年3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教高厅函〔2018〕17号),公布了首批612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至此,新工科建设在全国高校全面展开。如何立足新时代,培养一流新工科卓越工程技术人才,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新工科给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事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发展机遇,更多的则是挑战。
专业是高等学校最基本的、相对独立的人才培养单位,是推进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立足点,更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的基本单元[2]。新工科专业是以新技术、新经济、新产业为需求导向,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的相关工科专业,既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智能制造、智能科学与技术等一批新兴工科专业,也包括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传统工科专业的改革创新、升级改造等[3]。
高校能否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高质量技术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专业的办学水平。而专业评估正是提高专业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对于机械类专业等需要改革创新的新工科专业来说,“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机器人等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协同育人等教育理念的深化,都对其专业评估标准提出新的具体要求,并不适合利用现有的专业评估体系去进行评价。因此,要切实推进机械类专业的新工科建设,就必须适应时代潮流,按照新工科发展的科学要求,努力构建新工科背景下行之有效的机械类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2 目前机械类专业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
复合型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缺失 机械类相关专业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早已形成相对完善但封闭的专业知识体系,随着生产现场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不断涌现,单纯的机械专业背景早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制造业对高级机械专门人才的需求,掌握“机—电—液—控”专业知识早已成为人才市场招聘机械人才的标配。特别在新工科背景下,要求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不同学科知识高度的交叉融合,从而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学科的交叉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三方面,纵观目前各地施行的机械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中,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都给予足够的重视,一般都会作为评估体系中的一级指标点出现。但如何去评价多学科与机械学科的融合交叉和培养复合型人才效果,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及其二级指标点、主要观测点和标准解释中,都没做专门的规定和具体的考量。
协同育人理念没有体现 新工科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要积极开拓多种渠道寻求经费支持,汇聚社会资源,努力推动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构建多方协同育人的新格局。机械专业向来与国民经济密不可分,肩负着为国民经济中各行业提供工业技术装备设计、制造、维护、管理及研究相关高端专门人才的责任。近年来,新材料、计算机、自动化等学科与机械专业的交叉融合,促进了传统机械专业的改造升级,形成了以先进制造技术、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机器人技术及自动化等新兴专业方向,这就更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发挥自身优势,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探索以推动创新与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新模式,为机械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但协同育人的理念在现有的机械专业评估体系中并没有较好地体现。
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 实践教学是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加深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环节[4]。对于新工科背景下的机械专业本科生意义尤为重要,机械类实践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传统的车、铣、刨、磨、钳、铸、锻和焊等基本机械加工知识,还需要了解现代高科技的非金属材料及其成形方法、特种加工、数控技术的应用,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开设机器人编程、3D打印增材制造等体验活动,以培养能够应对时代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高素质机械工程技术人员。但目前机械专业评估指标中,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只能充当理论课教学的配角,考核指标也停留在单纯考核开课学时、实践基地的数量多少上,并没有对实践内容、种类、方式方法及质量进行评价,难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创新能力考核标准不完善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组织甚至国家发展和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保证是人才,而人才最核心的素质则是创新[5]。为了能够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奋斗目标,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机械专业人才更是肩负着提高我国工业装备水平和制造生产能力的重任。创新能力的培养理所当然地成为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工程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和核心目标。但目前专业评估中创新能力的考核标准并不完善。因此,根据教育部新工科专业建设的指导意见,如何确立机械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内涵和评价标准,已经成为探索新工科机械专业人才创新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