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
摘要:“情感体验”是斯氏体系的核心要义,故斯式体系被称之为“体验派艺术”。通过对斯氏体系的戏剧表演理论及训练方法的分析发现,斯式体系对舞蹈表演与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和群舞《八女投江》在舞蹈编导的过程中,将“情感体验”渗透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达到了舞蹈艺术的感染魅力。因此,在舞蹈表演教学中,应当通过课堂实践例证过程的叙述和理论分析,对叙事性和情绪表达的作品进行探索性、可行性的实践应用,从而让舞蹈演员通过掌握戏剧表演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和内心情感表达运用于舞蹈身体语言的表达以服务于舞蹈作品的情感呈现。
关键词:斯式体系;情感体验;舞蹈表演;舞蹈教学
斯氏体系是由前苏联著名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立于20世纪初的表演体系,被誉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首。斯式体系理论涉及哲学、文学、心理学、演剧理论等诸多学科门类的方方面面,其核心思想是“情感体验”,被称为“体验派艺术”即其探索的课题目标是“如何开掘具有演员天赋(气质)的年轻演员作为人的(心灵的、形体的、言语的)天性,从而发自身心地创造出角色的性格形象。”[1]
一、情感体验才能塑造具有灵魂的人物形象
舞剧与戏剧一样,都是舞台人物形象的塑造。舞台人物形象的塑造不是简单的模仿,他需要表演者对所要表现的人物内心世界予以充分的体验和把握,这就需要情感体验。上海歌舞团创作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编导过程中,充分将斯氏体系中的“情感体验”作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取得了完美的舞台艺术效果。这里,我们试图通过该剧编导过程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来印证斯氏体系中“情感体验”的艺术价值。
(一)电波永不消逝,爱与信念永存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部改编自同名电影的谍战题材作品。以中共党员李白冒生命危险从上海向延安发报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进行改编,讲述上海的地下工作者李侠与兰芬,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假扮夫妻掩护秘密电台,开展联络工作,在共同的革命斗争中产生爱情,并结为一生的革命伴侣。
(二)观察生活细节和角色动作练习
《渔光曲》是该舞剧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段群舞。这一剧目借用了道具蒲扇和板凳,体现了江南女子的柔情似水;裁缝铺里的舞蹈则表现了民国时期女性的风情万种。渔光曲的领舞是上海歌舞团首席舞蹈演员朱洁静,也是女主角兰芬的扮演者,在访谈中谈及了自己排练舞蹈时的过程及体会时,她这样说道:“第一天进排练厅的时候,导演没有教我们一个动作,她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作业,就让我们即兴地做一些人物的模拟、模仿;我们变得很摸不着头脑,导演为什么不让我们跳舞,为什么不教我们动作,而让我们自己在编舞,自己在找素材,开排的第一天起,她就说不是為了跳舞而跳舞,不是为了动作而动作,而是你就是这个人物,你所有的一举一动,都是带有那个人物最独特的、最明显的符号和气质……”[2]从她的这段话中,就充分体现了观察生活和角色生活练习的重要性。如果不熟悉角色的生活,无论如何也创造不出角色形象。
(三)从自我出发,创造舞台形象
斯坦尼认为,演员要从自我出发,以自己的身心在角色所处的规定情境中舞蹈,以此来创造出鲜活的、有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朱洁静在叙述导演如何引导她找到角色时说:“每天导演让我们在练功房对着镜子,看着镜子里的自己,问自己‘是兰芬吗?你是否是你相信的这个角色?,在寻找兰芬这个角色的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突然发现我不会跳舞了,以往的朱洁静太美了,特别是以往的角色好像都是飘在天上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不接地气,而兰芬是重重的落地,她就是最基层、最平凡的妇女,于是我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开始去寻找兰芬的生活,通过生活的训练去找兰芬的形象。演完这部剧,似乎兰芬的动作、生活习惯已经留下了“后遗症”,生活的,时不时的还会拍拍男主角肩头的微尘……”[3]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朱洁静已经和兰芬“合二为一”了。
导演用非常生活化的简单动作来表现兰芬与李侠十几年的夫妻情谊。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双人舞的舞段始终贯穿着全剧。男主角的扮演者王佳俊对于自己跳双人舞的感受时这样说到:“我在舞台上,特别相信她就是我的妻子兰芬,他在我身边的时候,我就有一种安全感”。这就是斯氏“体验派”所采取的“我就是”“假如我在情境中”,“我”该如何去做好这些动作?即把演员自己的情感体验当做艺术创作的来源于材料。“体验派”的“合二为一”首先表明,角色与演员原来并不是一个人,但是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就要去寻找“演员与角色是同一个人”的感觉,这才是“合二为一”的真实含义。那些完成“合二为一”舞台形象中的演员,即是角色,又是演员。鲍·格·库里涅夫说:“创造形象是什么意思?就是变成别人,但到底还是自己,人是不可能变成另外一个人的。”[4]演员的创作不能停留在从自我出发的阶段,从自我出发是为了深入认识角色的规定情境,唤醒演员自身的情感体验与情绪记忆,捕捉准确的人物内部与外部自我感觉,获得人物形象“种子”,最终创造出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
二、在品位生活中实现情感体验
一个优秀的演员,为了塑造完美的人物形象往往通过深入基层、深入实地体验生活来实现情感体验的最佳效果。我们在舞蹈教学中,选取了舞蹈作品《八女投江》,引导学生品位生活进行情感体验。群舞《八女投江》是根据东北抗联的英雄故事改编而成的舞蹈作品。由于群舞《八女投江》适宜小班教学,我们从作品结构分析到相关作品观摩,一步一步引领学生进入情感体验之中。
(一)舞蹈结构描述
群舞《八女投江》的结构可以分为“开始、发展、高潮、尾声”四个部分,我们首先对每个部分进行结构描述,以启发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初步认识。
舞蹈的开始部分:八位如花战士表情凝重、步伐坚定、目光如炬,誓与敌人以死抗争。战斗一直在持续,八名如花战士精疲力竭而又众志成城……
舞蹈的发展部分:伴随着音乐情绪的转变,小战士好奇地探出头来,大家沿着小战士的视线喜悦地向着同一个方向仰望……充满娇羞的新娘女战士慢慢地掀起红面纱,一切尽现美好、胜利在望。
舞蹈的高潮部分:突如其来的激烈的战火声打破了美好的宁静。八位如花战士重回现实,她们顽强战斗,小战士也在战火中成长,英勇地投入到激烈的战斗中,弹尽粮绝,她们紧紧地抱成一团。
舞蹈的结尾部分:八名如花战士用尽最后一口气走向了身后的乌斯浑河,画外音让我们铭记她们的名字,带着对革命必胜的微笑,她们走向了河中央……
(二)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让同学们观看1987版电影、2017版电视剧、芭蕾舞剧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八女投江》,通过观看来提高学生对作品艺术构思的理解以及对这八位女战士的认知和对人物内心情感的体验;通过不断地阅读有关这段历史的报刊杂志报道来提高自己对编导艺术构思的理解。
斯氏提出:“要学习、观察、倾听、热爱生活。”在外部技术上让同学们观察与体验不同年龄段女战士的生活、性格、体态等,用准确的舞蹈动作肢体语言,诠释出鲜活、勇敢、顽强的革命者的舞台形象。当然,女战士不仅仅是战士,同样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是向往幸福生活的少女,然而在严酷的革命年代,这样的向往就是一个“美梦”,一个被炮火碾碎的“美梦”。
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情感收获的同时还要挖掘他们进行二度创作的能力,要将内化于心的情感外化到自身舞蹈肢体的表达上,打破以往的单纯意义的模仿,就如吕艺生先生所言:“创造力是舞蹈人才的最高能力,是最终目标,是结果,是归宿。创造力活跃的舞蹈人才,有一定生活经历或阅历,又具有敏锐的、开拓的思维,善于思考和想象,有勇于发现、勇于探索的胆略。”[5]与斯式体系所提出的“情感体验”殊途同归。
(三)舞蹈表演专业学生需要克服自己的缺点才能做好演员
斯氏很早就在他的著作中提出过“演员的道德”问题,他认为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通过编剧、导演、演员等艺术家们的创造和提炼并且升华后最终反映生活,同时艺术工作者也承担着社会使命和教育所用,他注重的是反映社会进步阶层对舞台艺术所提出的具有深刻思想内容以及生活真实的要求。演员应该首先是一个有正义感和爱国精神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从匠人变成灵魂舞者,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扮演英雄人物时要克服自己身上的缺点,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要从思想上和灵魂上接近他所扮演的人物。
但是,并不是说成功扮演了英雄人物就等于是那个英雄人物了,扮演革命烈士李侠的演员并不能成为李侠,扮演投江女战士冷云的演员也不能成为冷云,但是应该在创造这些角色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使自己不断地进步,这才借鉴“斯式体系”的意义所在。
三、结语
对于斯氏提出的诸多学说都值得舞蹈表演教学研究和借鉴,但毕竟斯氏体系是演剧理论的方法论和训练法,当然不能完全拿来主义。舞蹈表演和戏剧表演同样是舞台的表现艺术,但舞蹈表演还有它本身的特殊性,舞台上还需展示演员舞蹈的技术技巧,我们更多地是希望通过其他学科来辅助和丰富我们的舞蹈教学。
參考文献:
[1]姜涛.斯式体系在中国[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9.
[2]王克芬,刘恩伯,徐尔充,冯双白.中国舞蹈大辞典[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3]街心舞苑.《永不消逝的电波》创作纪实.[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416/16/741756_829210010.shtml
[4]姜涛.斯式体系在中国[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9.
[5]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