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改革与深入,音乐课堂对学生的个人素养与审美能力等方面也发挥着默化潜移的作用,音乐教师如何让学生爱上音乐,打击乐器就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打击乐器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人格的完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音乐为学生体会到的愉快与享受,让学生对音乐形成长久的热爱。因此,音乐教师要在音乐施教中灵活运用打击乐器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对乐器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与发挥,本文就打击乐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使用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课堂;打击乐器;使用方法
音乐这一艺术形式被认定为人类存世最久且拥有普遍性与感染性的特质。跟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脚步,教育工作者逐渐对音乐这一学科引起重视。但在传统音乐教学课堂中,最普遍的音乐教学方式就是音乐老师教一句,学生就跟着唱一句,乏味反复的演唱直到教学课程结束。而对于当今时代的小学生来说,其年龄大约在6至8岁之间,按照此阶段的年龄特征,学生更喜欢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为此音乐教师就必须将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革新,制定出迎合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
一、音乐教学课堂中应合理适时的使用打击乐器
新课标指出,小学1至2年级的学生应在音乐教学课堂学习常见的打击乐器,并可以使用打击乐器对所听到的音乐旋律做出模拟反应。因此,小学音乐教材中,打击乐器的使用占了很多篇幅,部分学唱歌曲后的编造都提出,要求学生利用各种打击乐器对歌曲进行伴奏。而音乐教师在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施教中,发现学生关于节拍的把握与节奏的旋律相对陌生,学生学起来相对吃力,音乐教师若用长篇大论的乐理知识对学生进行讲解,教学效率一定不甚满意。此时,为了让学生对于节拍、节奏的学习方式更加有趣生动,音乐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打击乐器将节奏拍打出来,提升学生对节拍、节奏的感受力。打击乐器的恰当合理使用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氛围,让教学课堂不再单调乏味甚至更加有趣生动,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节奏把握性与编造水平。因此打击乐器的使用在音乐课堂尤为重要,那么怎样在音乐课堂高效的使用打击乐器呢?
爱因斯坦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低年级学生的性格还未定性,兴趣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就需要在后天的人为、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猎奇感强,轻易就被新鲜事物吸引。
学习到一年级儿歌《小雨沙沙》时,音乐教师就可以利用常见的打击乐器去模仿大自然中植物、景象的声音。但由于小学生识字较少,对歌词认识不全,此时音乐教师就可以在读歌词环节用打击乐器先进行展示,例如歌词“小雨小雨沙沙沙,沙沙沙”,音乐教师就可以摇动十下砂槌,发出与儿歌节奏相同的旋律,让学生更轻易地掌握儿歌节拍与砂槌的音色,另外,在读接下来的歌词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适时的将响板、三角铁等常见的小型打击乐器逐一拿出来向学生演示,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并敲击不同的打击乐器以此向学生展现出不同打击乐器的独特音色,同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可以将不同的打击乐器加入儿歌的哪些地方。之后向学生传授砂槌、响板、三角铁等的演奏方法,让学生充分掌握打击乐器演奏方法与打击乐器各自音色后,亲自利用打击乐器对儿歌进行伴奏,以此培养了学生对打击乐器与音乐的学习兴趣[1]。
但是打击乐器的使用不是越多越好,音乐的魅力在于共鸣,因其使用时不仅是一个学生在演奏,还会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一旦打击乐器进行不合理使用,就会变成扰人的噪音,不仅完不成音乐教学的任务,还会破坏音乐课堂的和谐、统一美感。其次,打击乐器种类繁多,不同的打击乐器所发出的独特音色也会导致演奏效果存在差异性。例如在学习一年级儿歌《牧童》时,三角铁的特殊音色更适合加入这首儿歌伴奏中;而《放牛歌》的间奏则更适合镲、鼓、锣的伴奏。总之,优美抒情的歌曲应选择音色柔和的打击乐器如碰铃、铃鼓等,而活泼轻快的歌曲适用音色清脆的打击乐器串铃、木琴等。音乐教师只有选择正确的打击乐器传授学生为歌曲进行伴奏,才能使音乐课堂锦上添花[2]。
二、结束语
美国音乐学家指出:“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因此音乐教師可以在音乐教学课堂中多加利用打击乐器吸引、维持学生的注意力,以此激发、培养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并应实时关注学生使用打击乐器的情况,及时为学生教授新的打击乐器的使用方法。综上所述,音乐教师应适时合理的在音乐教学课堂使用打击乐器,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音乐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吴婕.打击乐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有效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33):225-226.
[2]焦自尊.浅谈打击乐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使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7(S1):325.
作者简介:汤亦可(1985.9-),女,汉族,安徽枞阳人,本科,小教二级,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和平小学,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