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刘龙天
摘要:音乐,是艺术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由音乐传递出的情感,跨越了诸多制约条件。自从流行音乐诞生发展以来,其中蕴涵的情感,给人们带来了各种激情、惊喜,流行音乐更具有亲和力;而美声的唱法相比来说较为古典,其唱法也更具美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在进一步提高,现今社会音乐风格也多种多样,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对不同格调的音乐进行结合,成了推进音乐发展的重要力量。美声唱法与流行音乐各具特色,他们有很多不同点,也有很多相同点,本文着二者相融合的方式与形式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美声唱法;流行音乐;融合
美声唱法与流行音乐在唱法上有很大差别,但同时也存在许多相同之处。近年来,有许多音乐家都在思考如何将美声唱法于流行音乐相结合,用美声唱法来演绎流行音乐,用流行音乐的方式来演绎美声唱法。如果二者能进行恰当的融合,则能推进音乐进一步发展。美声唱法与流行音乐进行恰当的结合,不仅可以在音乐中寄托情感,也让听众有了不一样的感受。有利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音乐的需求,无疑促进了音乐的发展。
一、美声唱法与流行音乐概述
(一)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最早来自十七世纪欧洲的意大利。相对于于其他音乐的演唱风格,是应用相应的演唱技巧来进行,从而体现出其音乐美妙。这就更需要更加注重音与音之间的平滑衔接,音量、曲调以及气声等方面的和谐性。美声唱法须要使用人体中发声的器官来演唱,曲调有时深沉,有时欢快,令人捉摸不定,但是却不会让人出现违和的感觉。美声唱法相较于其他音乐来说更难把握。美声唱法进行演唱时,非常重视音区的协调、和谐性,经常用混合声区的唱法,这种唱法需要经常进行真假音切换,而且在切换过程中,需要做到完美,声音要干净、具有穿透力。因此,美声唱法需要掌控自身的气息和发音。应用了美声唱法的歌唱艺术,拥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同时在用美声唱法进行演唱时,能够发现,在聆听美声 ,每一个艺术家都有自自己独特的音色。而通常比较常见的音色有:男高音、男低音、女高音和女低音等。具体来说,美声唱法的特点可以用八个字概括:通、实、圆、亮、纯、松、活、柔。对每一个音质与声部都有严格的划分,体现美声唱法独有的艺术魅力。
(二)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的演唱形式相对来说更容易、平易近人,更加亲民化。它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也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所以在演唱时更重视自然化和口语化。流行音乐作品内容包括了大众生活、情感、工作家庭等内容,音色与唱法各有千秋。旋律简单易懂,也容易模仿,所以,人们更倾向于用流行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流行音乐一方面旋律简略易懂,容易传唱和模仿;另一方面唱法方式比较多变,节奏多样。流行音乐风格更为大多数民众接受,能够引起受众在情感共鸣。流行音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了快速发展。该演唱方法注重个性化呈现,注重整个演唱过程的情绪表达和控制、饱满度、协调度。
目前,流行唱法在兴起发展之后,受到民众的广泛性好评,就流行音乐而言,其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假声、真声、真假混合声、喊声(例如典型流行歌曲《死了都要爱》),其中,著名的流行音乐歌唱家有韩红、齐秦、齐豫、张信哲等。
二、美声唱法与流行音乐的融合
(一)美声唱法与流行音乐可以相互融合的原因
实际上,美声唱法与流行音乐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例如在真假音转换方面,两种唱法都有涉及;在发音方面要求字句清楚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些共同之处为美声唱法和流行音乐唱法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可能。再者,流行音乐的演唱方式灵活多变、内容丰富多彩。但同时,流行音乐也强调个性化,每一首歌曲都有自身的演唱方式,唱法和表现的方式会有个体差异。这种不固定的技巧以及演唱方式,同时也让广大民众进行模仿时,有一定困难。每一个歌手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对于初学者来说,也具有一定困难。所以,假如流行音乐中能够融入美声唱法或技巧,找到规律和技巧,可以更好地推动流行音乐的学习,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也能够按照自己的特点,唱出自己的风格。
(二)美声唱法与流行音乐唱法的特征比较
1.共鸣唱法特点的比较
目前效果来看,美声唱法演唱者须要注重体内共鸣效果,明白身体发声的实际方式,逐渐完成情感与表演作品之间的有效融合,将个人的感情融入其中,使整演唱过程的技巧与水平有所进步。美声唱法在剧院登场合之中的演唱效果更好,只要可以把握基本的演唱方法技巧,就能够提高最终的演唱品质和效果。相对来看,流行音乐则需要使用扬声器和麦克风的。应用机器处理声音,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演唱共鸣的对照。演唱共鸣是不同唱法之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在以延长共鸣为基本,剖析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之间异同之处的过程中,必须站在宏观的角度。
2.气息运用特征的对比
不同唱法的气息运用有一定的差别。美声唱法对气息的应用要求比较高,曲目特点和演唱环境都会直接影响气息的管控,演唱者需要提高对自己的气息把握能力和运用能力,注重气息的强弱控制,结合不同作品创作的本质要求对后续的气息进行相应的调整。而流行音乐在演唱时,对气息的要求相对比较低,演唱时更关注重个性化元素。流行歌曲的唱法也比较大众和通俗,即使没有在接受专业的训练,也能够进行演唱。在演唱的过程中,只需借助的扩音设施,就可以的展现出不同音乐歌曲的魅力。只需演唱者能夠保证其气息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就能够把握流行唱法的技巧和精华。
(三)两种演唱方法相融合的作用与意义
美声唱法与流行音乐演唱相结合,是以美声唱法的古典唱腔为重要根底。
学习美声唱法的换声技巧和呼吸技巧,对流行音乐的演唱处理相应的技巧问题起着积极作用。这样有利于让演唱者更完善地进行歌曲演唱。因此,要更好地学习和演唱流行音乐,需要学习美声唱法的相关技巧。演唱者要精准把握音乐中思维情感的传达,须要培养音乐素养和音乐乐感。美声唱法融合到流行音乐中,能够更好地提高音乐素养,从而更好地传达音乐情感。融入美声唱法,可以加强流行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促使音乐进一步发展。
(四)美声唱法的优势之处
不管是演唱流行音乐还是美声唱法,都需要练声,这是最为基本的功课,也是提高气息稳定得主要方式, 假如将美声唱法运用到流行音乐的练声中,其优点包括以下几方面:
1.能够增强肺活量。进行美声唱法练习,可以提高演唱者气息的力度。
2.能够提高共鸣的位置。进行美声唱法练习,能够有效提高共鸣腔协调性。
3.能够增强声音的立体感。在美声唱法中,基本上口型为圆形,防止在流行音乐演唱时出现吐字过扁或过薄的现象。
4.能够保护声带。以美声唱法的方式练声,肌肉肌群会第一时间感受到疲劳,提醒演唱者休息。
5.能够增大音量。美声唱法具有明显的共鸣特点,演唱者在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之后,声带就会得到更加充分的震动,从而不断增大演唱者的音量。
6.增强肌肉弹性。通过美声唱法进行练声,能够锻炼咽喉部肌群、胸腹部肌群,而且可以加强演唱者对声音、气息的控制能力。
三、美声唱可以应用到流行歌曲唱法中的技巧
(一)开喉技巧的应用
进行美声唱法演唱,须要打开喉咙,通常就是把自身的声音向后靠,形成上下顺通,尽可能通过口、喉、咽以及内口腔的配合形成通道,促使音域扩张。通俗来说,就是在声音靠前的前提下,不能隔断气息。例如在日常训练中,可模仿受到惊吓时倒吸一口气以及半打哈欠的状态。在表演者演唱高音时,须要尽量张大口腔,抬起上颚,让声音更好地冲出喉咙。在这种演唱方式下,声音才更加具备穿透力,更容易打动观众。
(二)气息技巧的运用
演唱声乐,不仅是用嗓子来演唱,也需要演唱者可以对自身力量进行合理有效调配。防止在演唱过程中力量的消耗。所以,演唱者要学会做好适当调整,才能在表演过程中让自己的气息收放自如。演唱者在进行演唱之前要尽量放松,这种放松是身体协调和气息放松的状态。在音乐的演唱过程中,离不开气息的帮助,只有气息运用好了,才能把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出来。例如在演唱轻松愉快的音乐时,要运用舒展、自然的气息,把这种喜悦的情感展现出来。在表现忧伤的情感时,需使用相对较强力的气息,避免声带完全封闭,营造出一种沙哑的状态,通过这种深沉的声音,更好地让观众真实地体会到这种悲伤的心绪。
(三)共鸣技巧的运用
在音乐演唱过程中,须要做到整体共鸣,即上中下三个位置共鸣,整体共鸣应作 为局部共鸣的基础前提。突出声音特点在演唱流行音乐时,可以融合美声唱法中的共鸣技巧,使各个腔体均处于平衡状态。通常在进行高音演唱时,会偏重上部的共鸣(例如头上部分会感受到明显的震动);而演唱者进行低音演唱时,则容易感受到胸腔部分的震动;在唱中音时,则主要注重于咽腔与口腔的共鸣。
(四)注意情感的融入
美声唱法由意大利古典音乐发展演化而来,在许多音乐剧中也有广泛地运用,演唱者情感的表现能直接决定两种唱法结合的表现效果。如果只片面认为将美声唱法融入流行音乐歌曲演唱中即为追求高音演唱,容易陷入炫技的误区,不仅不能让听众感受到情感共鸣,反而还会对过度的高音炫技感到厌倦。
四、結语
总之,不管是美声唱法,还是流行音乐,都有着起无法替代的特点。美声唱法本身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将其运用在流行音乐的演唱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实现两种唱法的融合,对未来音乐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应用美声唱法中的高超技巧,给流行音乐带来更高层次的体验感,使流行音乐的展现更为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两者相融合,也可以增强美声唱法的亲和力,让美声唱法也能够更为民众熟悉和接受,彰显雅俗共赏理念精神。所以,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加强美声唱法与流行音乐之间的互补交融,充分表达音乐中的情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音乐和精神方面的需求,进一步促进音乐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岩.流行唱法与美声唱法在嗓音与风格方面的异同初探[J].大众文艺,2017(20):137.
[2]汪荻.美声唱法与流行音乐结合研究[J].北方音乐,2018(10):253
[3]李锐.论流行唱法与美声唱法风格的异同[J].当代音乐,2018(10):112-113.
[4]黄威.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对比分析及应用研究[J].当代音乐,2017(2):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