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民族声乐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通过积累各种类型的歌曲,来促进我们学习系统的完善与知识体系的构建。在学习地方民歌的过程中,陕北民歌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板块。陕北民歌一直拥有着长足的发展,在时代的变迁中借鉴融合新的文化,使传统文化在创新中得以继承发展。在学习过程中,也不断地启发我们,让我们拥有更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开拓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表演形式。
关键词:形式多样;陕北民歌;情景趣味
一、前言
在我们学习声乐的路途上,我们需要很多的积累,这些积累不只是在曲目的量上,还包括曲目的类型。我们经过接触不同的体裁的歌曲,丰富我们的理论知识,建构更全面的知识体系,是我们游刃有余的运用身体乐器,从而更好地歌唱。
二、“形式多样”的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传统的陕北地方民歌,有三种类型:劳动号子、小调和信天游。陕北民歌通常在劳动生产活动中产生,多描述陕北人民的社会生活。劳动号子通常是集体劳作时,边干活边唱的曲子,较著名的有《黄河船夫曲》《乡里大嫂好吃嘴》《调来着》等;小调结构上比较规整,曲调也更委婉流畅,具有曲折细腻的特点,较著名的有《走西口》《三十里铺》、《揽工调》等。信天游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曲调较为高亢、自由的高强,另一种是音调平缓舒展、较规整的平腔,较著名的有《脚夫调》《兰花花》《人人都说咱两个好》等。《崖畔上酸枣红艳艳》也是一首信天游,作品以简朴的歌词描绘了陕北人民劳动生活中的趣事以及陕北姑娘面对心上人时的腼腆心里,描绘出一幅生动、可爱、诙谐的画面。
三、演唱特点
(一)方言的准确性
众所周知,不同的地区会有各自不同的方言。陕北亦有其独特的方言,其特点是平舌翘舌灭有区分,所有的字都念平舌音;前后鼻音也没有区分,所有的前鼻音都念后鼻音。那么在本作品中:“崖”不念“ya”而应念“ai”“我”不念“wo”念“e”“人”不念“ren”而念“reng”。使用叠词也是陕北方言的特点,如:“红艳艳”“酸溜溜”“甜丝丝”“叫咩咩”,這些叠词的使用增强了歌曲的艺术魅力。另外有些字也要将其进行儿话,如“弯”念“弯儿”“丝”念“丝儿”。陕北民歌在发声上位置要靠前,甚至声音接近喊的感觉,共鸣也会相对弱些,所以演唱时真声的比例要更多,假声的比例要更少,从而演唱出一种以真声为基础的纯朴又直、脆的歌声。除此之外,衬词的使用在陕北民歌中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哎哟”“哎哟哟哟”出现了多次,这种语气化的衬词给人以亲切之感,也是歌词更加口语化,为作品增添了生活气息。
(二)咬字清晰度
在演唱民歌的时候,语言的清晰度是非常重要的。要做到语言清晰则要注重我们的咬字、吐字,这也就涉及我们演唱中唇、齿、舌、喉的配合。根据铺面标记,歌曲为热情、欢快地,在速度上也会稍快,所以在演唱中,我们的脸唇要非常积极,以微笑的表情保持笑肌地抬起;在咬字的过程中,我们的门牙要进行速度较快的阻气,保证舌头的灵活性以及喉头低位置的稳定。由于速度较快,要求我们要保证气息的稳定与通道的通道的统一。在演唱衬词“哎哟哟哟哟哟哟”时,“哟”同字不同音,因此在演唱时应注意保证咬字的颗粒感与弹性,从而使音乐更加灵动、形象。
(三)情景趣味性
通观歌曲的歌词,不难发现歌词是对一些场景的描述以及对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的描写。首先第一段歌词揭示了一天清晨,我和拉羊的哥哥摘完瓜后,发现要按上的酸枣都熟了,于是去打酸枣,打下的酸枣女主人公尝了一口,被酸的发出了感叹。第二段主要透过描写女主人公心理活动与羊儿的叫声,来将羊儿的行为拟人化,似乎是在嘲笑女主人公似的,随后引出了女主人公对哥哥的爱恋之情。所以在演唱时,应注意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与场景的表现,如在演唱“我悄悄地走过去,把酸枣放嘴边”时,演唱者可以稍稍向前走一两步,随后手上仿佛拿着一颗酸枣,放在嘴边尝一口,再接到“哎哟酸不溜溜甜”时,在演唱上带有说话的语气,近似说着唱,这样使音乐更富有亲切感,形象的塑造也更加生动。
(四)唱腔的运用
由于陕北人粗狂、豪放的性格,因此陕北民歌中旋律会较为直畅,常有大起大落的起伏感。因此,在演唱时,常因地处理要处理成直长音。当然长音的处理如果在强弱上一成不变会是音乐显得枯燥无味,所以,在长音时,我们可以进行渐强、渐弱、先渐强后渐弱的处理。衬词衬腔也是陕北民歌的重要特点。衬词在歌曲中起到抒发情感、渲染气氛、增加娱乐性的作用。在歌曲中,衬词“哎哟”是一种日常生活中情感的自然流露,再延长是应唱的巧儿脆、快而响。另外,歌曲中的“前弯”“崖畔”“落下”的旋律出现一些跳进的音程时,还会使用到滑音的演唱,在演唱滑音时我们会运用到上滑音、抛腔、大滑音等技巧,将音乐唱出棱角,唱出细腻的韵味,表现出喜悦的心情。演唱时气息要富有弹性,是音色圆润自然。
四、总结
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着力研究作品,深入其背景、文化、地方特色与习俗,从而提升我们自身的音乐素养。在学习地方民歌的过程中,我们领略了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使得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汪晨玮,何洋.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艺术特色与演唱分析[J].艺术评鉴,2019(16):34-35.
[2]刘朋香.浅析陕北方言在陕北民歌中的运用[J].黄河之声,2019(20):23.
作者简介:宋志超(1999-),女,汉族,籍贯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华南师范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音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