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巨脾切除术的临床体会(附38例报告)

2019-10-12 09:02李国光谢阳云陈梅福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9年9期
关键词:门脉脾脏韧带

李国光,卜 浩,谢阳云,成 伟,陈梅福

(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胰腺疾病转化研究室,湖南 长沙,410002)

自1991年Delaitre等[1]完成了首例全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后,由于外科医生腹腔镜技术经验的积累及外科器械的进步,LS已成为脾血液相关系统疾病及正常大小脾脏的标准治疗方案。目前多种指南仍将巨脾列为腹腔镜手术的相对禁忌证。许多外科医生凭借高超的技术,不断挑战,成功完成多例LS[2-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38例施行巨脾LS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LS的手术难度与技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8例施行LS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研究定义的巨脾纳入标准为:(1)血液性疾病或肝硬化导致的巨脾;(2)脾脏下极平脐或位于脐以下,或脾脏越过中线,经评估行可行LS;(3)临床病例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区域性门脉高压导致的巨脾;(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导致的巨脾;(3)合并骨髓纤维化的巨脾;(4)经评估无法耐受LS;(5)临床病例资料不完整。38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男25例,女13例,平均(42.6±14.0)岁。38例患者中血液性疾病导致的巨脾8例,各类肝硬化导致的巨脾30例,其中肝炎后肝硬化25例,胆源性肝硬化1例,混合性肝硬化2例(1例为胆源性合并肝炎性、1例为酒精性合并血吸虫性),酒精性肝硬化2例;9例术前合并消化道出血;肝功能均为Child-Pugh A级或B级。巨脾的诊断主要依据体格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CT、MRI等检查。手术主要器械:电视腹腔镜,自体血液回输系统。本研究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术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分腿位。气管插管全麻成功后避开脐周曲张血管,于脐下数厘米正中线切口(或根据具体情况另行选择切口)建立气腹,压力维持在12~15 mmHg。脐下切口穿刺10~12 mm Trocar作为观察孔,在腹腔镜直视下分别于右上腹及右侧中腹部穿刺Trocar(图1A);探查腹腔及脾脏(图1B),打开胃结肠韧带,显露胰腺体尾部及脾门,分离出脾动脉,套线结扎(图1C、图1D)。根据脾脏缩小情况,直视下于左侧中下腹部或左侧腰腹部穿刺1~2枚Trocar。采用“双主刀”模式进行操作,先离断部分或全部脾胃韧带,然后按逆时针方向依次松解脾结肠韧带、脾肾韧带、脾膈韧带及剩下的脾胃,游离脾蒂,采用直线切割闭合器离断脾蒂(图1E)。将脾脏标本装入标本袋,适当延长左中下腹部切口,取出脾脏(图1F),酌情进行自体血回输。行门奇断流术的患者继续进行后续操作。

图1 腹腔镜巨脾切除术(A:相对固定的观察孔、右上腹穿刺孔布局;B:探查腹腔及脾脏;C、D:脾动脉游离结扎;E:切割闭合器离断脾蒂;F:破碎取出的巨脾标本)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自血回输例数、异体输血例数、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住院时间。(2)病理学检查结果:脾脏病变性质。(3)随访及生存情况:贫血改善情况、有无再出血、术后有无门脉血栓。评价标准:术后并发症按照国际统一的诊断标准[4]。

1.4 随访 采用门诊方式进行术后随访,术后每周复查血常规至血小板连续恢复正常后3周,其后每3个月随访一次,包括贫血改善情况、术后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有无再出血、术后有无门脉血栓、有无肝功能衰竭。随访截至2019年7月。

2 结 果

3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LS,其中19例加行门奇断流术,6例因合并胆囊结石同时行胆囊切除术。无一例开腹手术及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时间140~430 min,平均(218±123)min;术中出血量30~1 500 mL,平均(260±268)mL,14例患者术中行自血回输,8例围手术期接受异体输血。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1~5 d,平均(2.6±1.2)d,术后恢复饮食时间1~4 d,平均(2.3±1.1)d;术后住院4~28 d,平均(11.7±4.9)d。术后3例(7.9%)发生并发症,1例生化漏,2例术后出血,其中1例为腹腔出血,1例为消化道出血,且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均经保守治疗痊愈;未出现腹腔感染、胃结肠损伤、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术前32例患者存在血小板偏低,平均(45±19)×109/L,术后血小板均恢复至正常(大于100×109/L),恢复时间1~6 d,平均(2.8±1.5)d,且部分患者血小板持续上升大于正常范围,术后13例患者进行6~8周的抗凝治疗,抗凝药物为双嘧达莫。

术后病理示,30例患者为淤血性改变,8例为血液性疾病病理脾改变,无恶性病变。术后3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6~12个月。患者贫血均显著改善,术后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1~6 d,平均(2.8±1.5)d,无再出血现象,6例患者术后有门静脉血栓形成,但无腹水,肝功能均维持良好,无消化道出血及肝性脑病出现。

3 讨 论

门脉高压或某些血液病可导致脾脏进行性增大,并因此继发脾功能亢进或压迫症状,需切除脾脏进行对症治疗。限于医疗知识的缺乏及经济条件,许多患者就诊时,脾脏已发展至高度肿大,为巨脾。关于巨脾的定义目前有多种声音。陆再英等[5]将巨脾诊断标准定义为:深吸气时触诊脾脏边缘超过脐右及(或)脐水平线以下,长径>22 cm;也有学者将脾脏长径≥20 cm或质量>l 000 g的脾脏称为巨脾[6]。本组采纳的标准[7]为:脾脏下极平脐或位于脐以下,或脾脏越过中线定义为巨脾,相对准确,因兼顾儿童或体格较小的成人的影响因素。

巨脾患者常伴随手术操作空间狭小、凝血功能障碍、门脉高压、周围血管迂曲扩张、周围粘连紧密及脾脏质脆等特点,术中出血是LS最凶险的并发症,而难以控制的出血则是中转开腹最常见的原因。Kawanaka等[8]认为,腹腔镜巨脾切除术成功的关键是防止术中大出血,最危险的部位为脾上极与脾门。因此巨脾LS的难点与关键在于术中出血的控制。现结合我中心开展的巨脾LS,总结术中控制出血的经验如下。阻断脾动脉血流能使脾脏显著缩小,能提供更大的手术操作空间,减少术中出血。本研究术中均先打开胃结肠韧带,显露胰腺体尾部及脾门,分离出脾动脉及其分支,予以结扎。作者观察到,脾动脉结扎约30 min后,脾脏可缩小1/3或以上。因此术前反复阅读影像学资料,了解脾动脉的走行,有助于快速准确地找到脾动脉。谭毓铨[9]将脾动脉走行分为四型:Ⅰ型脾动脉由腹腔动脉发出后沿胰腺上缘行走至脾门,占47%;Ⅱ型脾动脉在行程的中2/4份,位于胰腺后面或胰腺内;Ⅲ型脾动脉远段2/4左右,位于胰腺后或胰腺内至脾门,占6%;Ⅳ型脾动脉远段3/4均位于胰腺后或胰腺内,占33%。章锡龄等[10]报道,有72%的脾静脉脾门段无胰尾覆盖,仅约28%的脾静脉脾门段完全被胰腺覆盖。通过以上数据分析,绝大部分患者可相对容易的结扎脾动脉。本组病例中,作者均优先结扎脾动脉。对于走行于胰腺实质或胰腺后方的脾动脉,可于胰腺尾部“隧道法”[11]游离胰腺尾部及脾蒂,然后用切割闭合器离断;也可逐步分离结扎二级脾蒂后离断;但上述两种方法对于呈“仰卧状态”的巨脾可尝试。术前介入栓塞脾动脉也是办法之一[12],但会显著增加医疗费用,可能还需忍受脾梗死导致的剧痛。

这里我们需注意的是,结扎脾动脉可控制入脾的大部分血流,但仍有部分患者有粗大的胃短动脉,影响脾脏的缩小。绝大部分情况下通过助手牵拉,可逐步离断部分或全部脾胃韧带,处理胃短血管。针对巨脾,调整为头高左侧卧位有助于进行上述操作。在脾蒂未完全离断前不应强求全部离断脾胃韧带,剩余部分可留待处理脾蒂后再彻底离断,否则可因为撕裂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

巨脾常与周围有粘连,作者认为按逆时针方向依次松解脾结肠韧带、脾肾韧带、脾膈韧带,相对方便且安全,不容易分破脾脏,减少出血,获得清晰术野。完成此步骤操作,牵拉脾脏的作用非常重要。在处理脾脏中下极时,作者习惯通过右侧Trocar置入吸引器上挑脾脏,能方便地处理脾结肠韧带及脾肾韧带,以及结扎可能形成的侧枝循环。游离脾中上极时,于左侧Trocar置入吸引器上挑脾脏,配合“双主刀”模式,能相对轻松地分离脾膈韧带及脾肾韧带的上半部分。

腹腔镜手术中可使用腔镜直线切割吻合器离断脾蒂,或采用分次结扎二级脾蒂的方法离断脾蒂,但前者相对简单。本研究均使用直线切割闭合器离断脾蒂,根据情况酌情使用成钉高度为3.5 mm或2.5 mm的钉仓。4例有相对肥厚或较宽的脾蒂,分次结扎离断脾下极的二级脾蒂,再用直线切割闭合器离断残余脾蒂。如脾蒂残端有出血或胰尾部有损伤时,加用4-0 Prolene线连续或交锁缝扎处理,可有效止血及防止因胰瘘腐蚀导致术后再出血。

巨脾切除术后务必做好创面止血,即可减少不必要的失血,又能防止脾窝积液感染;尤其合并门脉高压的患者,使用结扎夹或缝扎出血点远较电凝止血可靠。本组病例剔除了区域性门脉高压的患者,因为此类患者的巨脾多继发于胰腺炎,常伴有严重的炎症粘连或纤维化,即使开腹状态下切脾也很困难。

综上所述,术前进行充分评估,选择合适的病例施行腹腔镜巨脾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且近期疗效满意。策划好手术流程、掌握术中控制出血的手术技巧是腹腔镜巨脾切除术的关键。

猜你喜欢
门脉脾脏韧带
三角韧带损伤合并副舟骨疼痛1例
注意这几点可避免前交叉韧带受损
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在胰体尾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
对诊断脾脏妊娠方法的研究
距跟外侧韧带替代法治疗跟腓韧带缺失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
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的比较
门脉高压性胆病临床诊疗进展
基于ROC方法对门脉高压脾切后PVT早期预测的诊断研究
特利加压素联合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门脉高压型上消化道出血48例
一例与附红细胞体相关的犬脾脏肿大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