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春蕾
(贵州省骨科医院针灸科,贵州 贵阳 550007)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又被称为“Barre-Lieou”综合征或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1]。它主要是由于颈部交感神经受到卡压引发头颈、上半躯干及上肢交感神经异常,产生一系列症状[2]。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交感神经症状,如头晕、恶心、心动过速等,部分还伴有耳鸣、视物模糊等症状,部分患者出现顽固的睡眠障碍。交感型颈椎病患者常因症状复杂,病程迁延难愈而增加其的身心负担。据笔者观察,除了颈痛,所伴随的交感神经症状也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的原因,而临床上常把其伴随的失眠、头晕、心悸、耳鸣的患者诊断为“颈性失眠”、“颈性眩晕”、“颈性耳鸣”等,治疗上常以颈肩项局部取穴为主,尤其是颈夹脊穴[3-6],但常常忽略了调神、治神的重要性。笔者采用七透针治疗交感型颈椎病,对其缓解颈部症状、改善睡眠质量、交感神经症状均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贵州省骨科医院骨内科住院、门诊病人中符合交感型颈椎病诊断的120例患者中伴有睡眠障碍的64例纳入标准的病例,将其按照简单随机法将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中,男13例,女19例,平均年龄(48.6±5.4)岁,平均病程(16.8±7.3)个月;对照组中,男14例,女18例,平均年龄(48.8±6.5)岁,平均病程(17.7±8.1)个月。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7]中交感型颈椎病的标准进行诊断。纳入标准:(1)符合文献[6]中对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2)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症状,可同时伴有神经根损伤;(3)无精神、神经疾病,无心血管、糖尿病病史;(4)自愿接受本次临床研究者。排除标准:(1)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交感神经损害如心源性、耳源性、眼源性、神经官能症、美尼尔氏综合征,体位性低血压、糖尿病及高血压等;(2)针刺部位有感染或有其他禁忌证者;(3)严重椎管狭窄或椎管内肿瘤者;(4)不能坚持治疗或用其它治疗方法影响资料收集和疗效评定者;(5)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完成治疗或资料不全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治疗组:患者取坐位,依次取七组穴位透刺。它们分别是左侧内关透大陵(同经透刺),百会透前顶(同经透刺),额中穴透印堂,脑户透风府(同经透刺),双侧风府透风池(异经透刺)、完骨透翳风(异经透刺),再取右侧三阴交透悬钟(表里经透刺)。选用苏州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0.3 mm×40 mm一次性华佗牌针灸针,根据穴位特点呈15°~45°角向透穴方向缓慢刺入,根据透刺需要进针 0.5~2寸,1次/d,每次留针 30 min。对照组: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取颈椎病变节段及上、下椎体两侧的夹脊穴(后正中线旁开0.5寸),再根据临床症状随症取穴,头痛头晕者任取风池、风府、百会、率谷2~3穴;耳鸣听力下降者任取听宫、听会、耳门、翳风中1~2穴;失眠者取神门;心悸、心率失常者取内关、心俞。常规消毒后,选用苏州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0.3 mm×40 mm一次性华佗牌针灸针,毫针快速刺入穴位,1次/d,每次留针 30 min。以上治疗10 d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休息1 d,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1.3疗效标准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交感型颈椎病的疗效评价标准。痊愈:原有颈椎及交感兴奋性症状、体征消失,颈部症状评分为0分者。显效:原有颈椎及交感兴奋性症状、体征明显减少,颈部症状评分为 1 分者。好转:原有颈椎及交感兴奋性症状减轻,体征有所改善,仍有轻微颈部疼痛不适,颈部症状评分为2分者。无效:颈椎及交感兴奋性症状无改善,颈部症状评分为3分者。痊愈、显效和好转总和为有效率。采用20分评分法[8]评价交感神经症状,依据常见症状的发病情况,如眩晕和头痛以及恶心呕吐等予以不同的分值,每项按照症状的严重程度可分为4个等级,计0~3分;其次如耳鸣、视物模糊、心动过缓和心动过速以及记忆力减退等,每项计0~2分。胃肠道功能紊乱以及发汗等其他症状较少见,有症状1分,无症状0分。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愈16例、显效9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治愈12例、显效13例、有效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4.4%,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NRS疼痛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NRS疼痛评分为治疗组(8.14±0.73)分VS对照组(8.07±0.9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为(3.67±0.32)分,对照组为(4.45±0.24)分,两组患者的NRS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3两组PSQI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PQSI量表各因子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SQI量表各因子评分均有所好转(P<0.05),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睡眠的作用上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P<0.05。
2.4两组患者交感神经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交感神经症状评分为治疗组(5.33±0.49)分VS对照组(5.29±0.5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评分为(2.63±0.23)分,对照组为(3.27±0.19)分,两组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的评分更低(P<0.05)。
交感型颈椎病临床症状多样,患者常常出现失眠、头晕、心悸等颈交感神经刺激后的植物神经症状,被容易误导为内科疾病。此类症状迁延难愈,给患者的身心带来极大地负担。近年研究发现,颈椎病患者失眠发生率相当高[9],颈椎病颈痛与失眠同时并存时,颈痛可能是失眠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10]。颈椎病所引起的疼痛、颈肌痉挛或颈椎小关节错位,或增生的骨赘直接压迫或刺激椎动脉、颈交感神经节,导致椎动脉痉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反射性地使大脑中枢的兴奋性增高或影响到植物神经次高级中枢(下丘脑)的功能,颈交感神经节受到疼痛等不良刺激引起松果体褪黑素分泌异常而导致失眠、头晕、耳鸣等发生;另外,颈部椎间盘、关节囊等处的炎症对交感、迷走神经的刺激,改变了植物神经的兴奋性,影响了患者的睡眠,加重患者头晕、健忘、心悸的症状。中医临床上常把这一系列症状归属于中医“不寐”、“眩晕”等的范畴。《灵枢·大惑论》指出“卫气不得入阴,常留于阳……故目不螟”说明卫气行于阳分则寤,行于阴分则寐,阳不交阴是失眠的总病机。交感型颈椎病,病属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循行范围,多由劳损或体虚、脑髓空虚、失养后复感风寒湿邪,致颈部经络痹阻、寒凝血瘀、气血不能上荣清窍引起,病因多虚实夹杂。脑为元神之府,脑髓主思维活动的功能。而中医学将脑的功能统归于心。《医学衷中参西录》:“人之神明有体用,神明之体藏于脑,神明之用处于心。” 故心、脑均是人体情志、思维活动中枢。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行于背部正中,并合足太阳络肾,入脑,其分支贯脐以贯心。《难经·二十八》:“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医学入门·明堂仰伏脏腑图》:“脑者髓之海,诸髓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下至尾骶。 髓,肾主之。”由此可见督脉联系心、脑、肾,是传输精气的重要通道,调和营卫,平衡阴阳,是脏腑经脉的重要调控系统。督脉通,则清阳生,脑有所养,浊阴降,心神自安。若督脉传输之精气不足,则肾精亏虚无以充养脑髓,水火不济而致眩晕、失眠、头痛、耳鸣、健忘等。
笔者根据上述交感型颈椎的发病机制,在临床上进行长期探索,总结了七透针疗法。七透针在督脉上选用额中穴透印堂、百会透前顶、脑户透风府。头为诸阳之会,在督脉上进行透刺能起到一穴带多穴,补气升阳,安神定志,醒脑开窍之功。七透针在头部、颈项部采用浅刺横透的方法,起到了以点到线、以线及面的针刺作用,更有效的激发局部筋、经脉中的阳气,舒通经络,活气行血,平衡阴阳,发挥少穴多效的目的,达到止痛、安神的作用。内关透大陵可以调畅神志。三阴交与悬钟一个位于阴经,一个位于阳经,位置阴阳表里相对,属“相对穴”,解剖上处于具有相同的神经节段,三阴交透悬钟大大发挥其协同增效作用。在四肢只取一侧的穴位既能减少针刺带来的不适,又按照内经中气机升降的原则进行治疗,整体调整脏腑、经络的功能,体现了中医“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精髓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