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雅先
古琴音乐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核心因素,“减字谱”是由中国汉字演化形成的“文字谱”,谱字文本对琴乐取音的徽位、音高、弦序、指法、琴调、琴意进行全方位的描述。减字谱由无标识节拍节奏的谱字构成,给予了琴人打谱过程中独具个性的自我表达空间,是承载古琴音乐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古琴音乐涵盖了包括琴调系统在内的中国传统音乐基础理论,挖掘古琴文化内在音乐特征,考察古琴减字谱乐理属性,构建琴学文化语境中的古琴乐理内容框架,是基于古琴语境的中国乐理话语体系认识诉求。古琴语境中的中国乐理话语体系研究,将古琴减字谱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根植于中国传统乐理学科系统,意在坚守古琴传承中的中华传统音乐文化话语权。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理的基础语境,以减字谱为载体的乐理话语习得,既包含中外乐理内容共性,又富有琴学文化为背景的中国乐理特点。以古琴语境中的中国乐理话语对琴曲、琴人、琴事中的音乐现象进行深描,将呈现中国文人音乐的独特话语特征与价值。⓪
音乐文化因谱式载体的不同功用呈现出独有的文化属性,因此,谱式使用与琴乐“活”法密切相关,是琴乐“活”态的核心。当下,琴乐“活法”呈现出琴乐传习中简谱、五线谱、减字谱共用的参照谱式新样态。分析减字谱、五线谱、简谱“活”与“定”的谱式功用差异,对古琴文化价值认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乐律学、语言学、音韵学理论为视角,查阅目前出版的古琴教材以及研究论著所用谱式,观察、记录当下学校、琴社、琴馆、雅集活动中,琴人使用减字谱、简谱、五线谱或综合参照谱习琴所形成的琴风,对比不同版本琴曲音响,分析琴曲结构、节奏、板眼、韵味等差异,揭示不同谱式在琴曲演奏中的乐理属性,从古琴语境呈现的中国传统乐理叙事方式中,认同中国乐理话语体系,进而认识古琴文化价值。
古琴传习者在谱式使用中存在三种基本方式:1.放弃减字谱,只使用简谱或五线谱;2.采用减字谱与简谱并用或减字谱与五线谱并用;3.仍然只使用减字谱。目前刊印的琴曲文本主要使用减字谱、简谱、五线谱三种谱式,其中,以减字谱与简谱参照谱式文本居多。①李祥霆、龚一主编:《古琴考级曲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年版。当下古琴习琴者大多采用减字谱、简谱并用或减字谱、五线谱并用文本。在广州七木琴社传习方式中,古琴减字谱是学琴指法辅助工具,琴家对音符时值进行断句并参照简谱或五线谱时值记谱,按照已经打好谱的固定谱本教学。②马达、陈雅先主编:《地域文化与岭南传统音乐传承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33-34页。在广州大学艺术实践古琴剧目课程中印发使用的乐谱,均为减字谱与简谱的参照谱③时间:2017年3月2日,地点: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410教室,调研人: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2016级研究生张楚雪。,而在使用过程中用减字谱标注的指法徽位作为演奏法参照,只看简谱的习琴居多。简谱是用数字表示音高音级的一种简化的音乐记谱法,与五线谱的记谱意义相通。对于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音乐训练的习琴者而言,简谱是替代五线谱读谱较为简单易学的谱式。简谱与五线谱同属呈现固定音高、节奏等音乐要素的一类谱式,可视为“定谱”或“死谱”。减字谱可视为古琴专用“活谱”,该谱式细致地标明了百余种古琴演奏技法,但没有可供视唱音高的唱名,不弹古琴的人无法通过阅读减字谱了解琴曲的音高、节奏等基本音乐要素。“定谱”与“活谱”两类谱式记谱法“所指”侧重点不同,自然也呈现出不同的音乐“能指”功用。④“能指”和“所指”都是语言学术语。“能指”指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概念。本文认为,不同谱式中的音乐符号均由“能指”和“所指”构成,“能指”指谱式符号的音高形象,“所指”指音的文化概念。
中西乐器具有各自独特的音乐语言体系和情感表达语境,乐理则基于器乐原理而归理。就古琴和钢琴而言,中西两种不同乐器语境充分体现在文化意境与音乐律制两个基本面:其一,古琴减字谱的“活”与钢琴五线谱的“定”;其二,古琴的五度相生律、纯律共存与钢琴的十二平均律。由琴器实况而归理构成的古琴乐理话语体系,描绘着琴乐琴曲的独特“活”法。
减字谱是细致记录演奏方法和过程的简化文字谱,五线谱或简谱则忠实记录了音乐的音高、节奏等音乐要素;减字谱突出记录了音乐旋律产生即取音的方法和过程,而五线谱或简谱使拍有定值、音有定高。古琴音乐的演绎过程被减字谱描述的十分透彻,构成减字谱结构的原理是将描述左右手演奏技法要求的文句记录缩减、提炼、重组成为新的方块字,用以引导操缦过程中琴“韵”的生成,这对于研究古琴文化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是古琴或中国传统音乐所独有。与近代乐器记谱中的五线谱、简谱不同,产生于唐朝的“减字谱”,不仅反映出古琴音乐的音高、音律,还对乐音产生过程进行了详细标注,将一段描述左右手弹奏方法、弦序、徽分、音乐处理的文字语句缩减成一个新的字符。相较五线谱、简谱的音乐记载而言,这种缩减汉字笔画而浓缩一段文字语句的谱字对音乐信息的记载显得更为丰富。按谱循声,实现了中华汉文化传统与古琴这一特定“器”“乐”文化记忆记谱文本的最高契合,是中国传统文人追求操缦琴意的必然结果。抚琴者可以不懂音律、“不知音阶为何物”,“无须认识音名,更无须辨认正声和变音”,只需按减字谱记录弹奏方式按谱循声,便能“自然取得各音的音准深入到变音”。⑤黄旭东、伊鸿书、程敏源、查克承编:《查阜西琴学文萃》,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657页。减字谱具有“无音高旋律的直觉”,使习琴者即便不懂音律也能在古琴上按谱循声,产生音体系直觉,是其谱式功能的“能指”意义。具有“旋律音高直觉”普适性的五线谱、简谱记谱法,适用于音乐作品的音高、音长、音强等要素的记谱,但却不具有如减字谱般全面细致记录琴乐产生过程等的文化意义。
谱1《愔愔室琴谱——蔡德允手抄本》
谱1⑥蔡德允:《愔愔室琴谱——蔡德允手抄本》,重庆:重庆出版社2016年版,第145页。中减字谱右侧,标注的是中国民族器乐工尺谱。工尺谱大约产生于唐末,盛行于明清。⑦林晨:《“唱弦”考释》,《人民音乐》2018年第3期,第38页。工尺谱记写了音的高低,呈现出音乐旋律的骨干音框架,对于富有民间音乐特色的旋律即兴、加花和润饰变化省略不记,其目的是给予艺人演奏民间乐曲时情感释放和技艺发挥的空间。琴人予工尺谱于古琴附加注释之中,可以使读谱者用唱名唱出古琴音乐。杨时百在《琴学丛书》中说明了工尺谱有别于减字谱:“工尺谐声虽较唱弦数、指法字精确,惟专念工尺者,遗忘时满弦皆工尺,无处捉摸。”⑧林晨:《“唱弦”考释》,第39页。用于减字谱中附加标注的工尺谱,其功用在于标示旋律音高,即便不看减字谱,也不懂古琴的取音过程和方法依然“满弦皆工尺”。因此,减字谱的演奏“能指”是其他谱式不可取代的。
历代琴谱中对琴学之律、调、曲、论等有着系统而精深的研究记录。例如,《神奇秘谱》的《招隐》,基本上是用三分损益律,但该谱也用了宫弦泛音十一徽(角音)一次,可以认为是采用“三分损益律为主的复合律”;《事林广记》的古谱《开指黄莺吟》可以用三分损益律,但用“纯律二”也可以。⑨陈长林:《陈长林琴学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204页。减字谱谱字细致、精确无误地呈现出包括纯律、五度相生律等琴乐音律,形成旋律乐句“活”的表达“所指”,体现出琴乐“活”法的一个方面。古琴减字谱具有不记出“明确的节奏节拍”,却有着使古代文人、琴人因地域方言差异而赋予因人而异的自我节律表述,“音有细眇处,乃在节奏间”⑩[明]徐上瀛:《溪山琴况》,徐樑编著:《中华生活经典》,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50页。说的是音乐的细腻微妙之处,在于节奏之间。香江容氏家传琴学已繁衍传承六代,国学大师饶宗颐曾拜容氏家族第三代传承人容心言为师学习古琴。从容氏第五代琴人容克智先生藏谱、饶公打谱并手书的减字谱《鹿鸣操》(见谱2⑪2018年12月11日上午,笔者拜访了容氏第五代琴人容克智先生,并在其香港家中获得该谱。)可以见到多处容氏家族在接下来的两代琴人操缦修改的印记。为了抒发胸臆娓娓道来,中国传统文人抚琴,不重复他人旋律、技法而予以个人文化见地的修改司空见惯。中国古琴千余年来存见的两百余部琴谱、六百多首琴曲中竟有三千多种传谱之多,是中国文人音乐建立于汉字减字谱记谱法为文化背景的古琴语境,也正是琴乐的原本“活”法。这种现象在古琴音乐中大量存在,而在西方音乐中并不多见。
谱2《鹿鸣操》,饶宗颐打谱、抄谱,容氏修订
五线谱标记音乐的节拍节奏,中国传统戏曲音乐工尺谱中则为“板”或“板眼”标记。就乐谱功能而言,注“板”的曲谱与有明确节奏、音高标识的简谱、五线谱一样,给习琴者作品版本的演奏、传谱较为精准的参照。香港琴家谢俊仁先生创作的琴曲《商意》⑫谢俊仁古琴创作乐曲及打谱参见网址http://www.tsechunyan.com/006.htm有这样的题解,“《神奇秘谱》(1425)中卷的商调曲有个奇特的音阶,多用半音,乍听似宫调而实在不是;可惜这些曲子在后期的谱里渐被净化,半音被删除,音阶特色尽失。是曲使用这古音阶写成,尝试重拾这古老而听来清新的韵味。”该作品使用减字谱创作,在网络发布的同时附加了谢俊仁先生本人演奏的简谱与减字谱的参照谱,显然,这是提供了一种作者的演绎范式。若去掉谢先生的简谱参照依减字谱按谱寻声,其中有很大的音乐想象和文化表述空间,而多样的文化理解也会有相应的演奏样式,这正是古琴谓之以“文人琴”的意义,琴乐的“活”法。
“琴”,作为中国古人修身养性之器,正是古琴减字谱的记谱法承载的音乐文化价值观影响了琴乐的“活”法,从而使“琴”具有不可替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意义。对于琴乐的“时值”,减字谱不予标注、重在其用,迎合了琴人自我表达、诉求的“所指”需要。
1981年姚丙炎先生演奏的《乌夜啼》,出版曲谱右上角标注了“据《神奇密谱》(1425年),姚炳炎打谱,姚公白记谱”⑬李祥霆、龚一:《古琴考级曲集》(第3册),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年版,第26页。,详细说明了姚炳炎先生根据《神奇密谱》(1425年)传本打谱,姚公白先生以姚炳炎先生打谱音响进行了简谱记录。在此,简谱记录音响的意义在于使姚炳炎先生独有的演奏音响提供有本可依的“定”谱功能。姚丙炎先生根据《神奇密谱》减字谱传本打谱演奏的《乌夜啼》,具有文人琴家的“活”的个人风格,呈现出对《乌夜啼》传本的独特演绎。减字谱与简谱或五线谱并用的“定”,较为忠实地记录了著名琴家演奏的琴曲版本,使后学通过这样的“文本”样式,更接近名家的“本文”,为研究学习名家琴学思想提供了便利。
对于经典琴家操缦的学习,是古琴传承所必须的。简谱与减字谱的并用,对于习琴者学习某一作品特定版本精确再现,具有可行有效的实用意义。但要做到十分细致、全面的忠实记录名家名曲,却也不是简谱或五线谱的谱式功能所完全具备的;此外,记谱者的听音写谱能力及文化价值取向因人而异,也可能同一版本的演奏录音,不同人的记谱会产生不同的五线谱或简谱记谱版本,因为琴乐的“活”是定谱所“不能”的。抛弃减字谱只使用五线谱或简谱,会导致古琴演奏的技法化、器乐化、表演化;减字谱与简谱或五线谱并用,将追求操琴的标准化;减字谱的使用,无疑将引导琴曲表达的个性化。对古琴音乐的音准、节奏等音乐基础内容的理解,中国乐律学体系的认识,古琴系统性乐理概念的建立,民族乐理的领会尤为重要。古人操琴“各出于天性,不同于彼类⑭[明]朱权:《神奇秘谱》,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据明刊本影印,北京:北京出版社1956年版,第5页。”,出于文人天性操缦的即时性应是琴乐的原本“活”法,如以精确再现琴派曲操为目标,将会“同于彼类”而失去文人琴不可复制的妙义,这样的古琴不再是旧式文人所认同的古琴文化语境。琴乐本无“拍”,“拍”乃生于心,故板有“心板”之说,谱有“心谱”之谓。如同古典诗词吟诵吟唱一般,词牌的句式组合、篇幅大小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操缦音音相扣、句句相连,旋律句法或压缩、归并或扩展、发挥,衔接自然、运转自如,完全是“发于心”“应于手”而“形于声”也。乐句的旋律不单与人的气息相应,也与琴器的灵性相合。操缦时“音音相连、句而不散”彰显了“散而非散、形散神不散”的中国文人风骨个性的价值观。它与中国文人血脉相通,又具有因人而异的中国文化自由人文气息,与上千年传承的中国人身心律动相应的节律拍韵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如果只使用五线谱或简谱传习琴乐,琴乐“活”的语境不再,当下国人不再能领悟和追寻华夏几千年的文化,体验士大夫精神,领悟文人心律,而维系古琴文化特质。
不失本位、不降品质、见正而行高的操缦方式,恰恰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并可使之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琴。谱式文本的使用,体现了传习者不同的古琴文化价值取向,不同的价值取向来源于对古琴的不同理解。荷兰汉学家高罗佩(R.H.Gulik)的《琴道》⑮[荷]高罗佩:《琴道》,宋慧文、孔维锋、王建欣译,王建欣校订,上海:中西书局出版2013年版。一书,是近现代西方人认识和研究中国古琴的重要著作。《琴道》一书对古琴的“调意”、“指法手势图”与“减字谱”进行解读。有学者认为,该著作“不采用西方的乐谱做参照,而由此以开拓西方人对中国古琴的认知视域,这个贡献并不亚于全书对于‘琴道’的论述”。⑯李美燕:《高罗佩对古琴谱中的“调意”、“指法手势图”与“减字谱”的研究——以〈琴道〉的论述为主》,《中国音乐学》2013年第4期,第52-58页。减字谱、五线谱、简谱均有着各自谱式的独特功能,在古琴传承中有着不同功用。就古琴音乐来说,减字谱乐理是古琴音乐的独有话语体系,如果将五线谱或简谱的功用等同于减字谱,或将其视为当下古琴文化的发展方向,那就本末倒置了。减字谱、五线谱、简谱并用的目的是固化琴乐节奏时值,目标是再现作品某种版本的实际演奏音响。对于琴文化而言,固化琴乐并不是文人对古琴文化价值认同的初衷,正如《神奇秘谱》中所言:“使其同则鄙也”。⑰[明]朱权:《神奇秘谱》,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据明刊本影印,第6页。
以琴学文化语境为载体的中国传统乐理,包括建立在古琴乐器形制上的减字谱记谱法、谱式结构、调性关系,以及古琴音乐的韵味、韵拍特性原理。作为中华母语音感载体的减字谱承载了中国乐理话语体系。民间琴人之所以坚持使用减字谱,是因为他们认为“按音乐固定节拍操缦就不是弹古琴了”。⑱2018年12月11日上午,笔者拜访了容氏第五代琴人容克智先生,该引句即为先生的口述。除了音乐的“拍”体系,还存在着中国文人抒发胸臆的独有语言韵拍,其价值观已超越音乐功能而建立在中国文化的哲学观念之上。古琴语境中的传统琴曲音乐基础理论分析,是将减字谱为载体的古琴乐理描述运用于琴曲分析,以中国传统音乐话语叙述文人琴的音乐原理。
“夫以六诗协六律,此鼓弦以合歌也。古之所传十操、九引之类,皆出于感愤之志,行之于言,言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于是援琴而鼓,此作歌以配弦也。”“孔子之删《诗》也,皆弦歌之。”⑲[宋]朱长文:《琴史》,方木鱼编著:《中华雅文化经典》,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第245页。可见,文人墨客之琴棋书画之首的古琴音乐源于诗词歌赋。汉语中,同一句子的不同节律阐释有可能形成不同的语义。例如,“这个苹果不大好吃”,可能有以下的语义:
1.这个苹果,不大,好吃。说明苹果大小,再做出“好吃”的评价。
2.这个苹果不大,好,吃!说明苹果不大,再做出“吃”的决定。
3.这个苹果不大好吃。并未说明苹果大小,只评价这个苹果“不大好吃”。
以上三句字符相同,语义却不同。要用正确的节奏予以表述,需要充分理解语义,并按照准确表述语义的需要,组合字词、写出节律,否则将拆解语义,成为意思相反的语义。以上三句的逗号分组,按照固定节拍节奏的强弱重音,相应形成不同的节奏短句。文人在吟诵诗词时,对于诗词的意境、诗意的理解而形成拍韵。使减字谱中的乐理灵动多变,使源于诗词歌赋的琴曲旋律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并将拍韵的风格建立于诗词歌赋的汉语文化之中,成为古琴的中国音乐语言节律。
“乡谈折字”是古琴名家查阜西先生总结的琴歌吟唱理论,指用纯粹的方言吟唱琴歌,将古琴的“谱字”与方言中的“字音”有机结合,通过不同类型的韵腔让方言中的“字”与琴歌中的“音”准确表达,而方言中的“声”体现了琴歌“韵”的地域文化风格。此外,用方言吟唱古诗词中“古声”的平上去入,是认识古琴音乐中古诗词内涵和文化的重要途径。以吴语文化圈与粤语文化圈为例,观察地域语言与琴歌腔韵的关系,两地琴歌因字音、字调的类型差异,产生了吴语腔韵和粤语腔韵,并由方言与琴歌的地域文化关系形成了地域琴派风格,古琴及琴歌的基本旋律结构形态正是建立在音韵学原理基础之上,以琴歌《秋风词》(谱3、谱4)为例:
谱3 琴歌《秋风词》第一句(徐晓英吴语演唱,根据录音记录)
谱4 琴歌《秋风词》第一句(龚琳娜普通话演唱,根据录音记录)
谱3、谱4呈现的琴歌《秋风词》第一句,尽管减字谱完全一样,琴歌整体结构一致,但分别用吴语、普通话演唱,实际润腔因地域语言音韵形成了旋律的差异,不同地域的字音、调值呈现于字音与琴曲的韵腔关系之中,琴歌、琴曲旋律走向与诗词字调走向密切相关,由此形成了诸如江浙地区或岭南地区等不同琴派依字行腔的琴曲风格。琴曲旋律的“虚”音与“实”音同样构成的旋律,“虚”音谓之琴曲灵魂,“虚”“实”之间在于快慢缓急的“和”之道。简谱或五线谱可以记录如上滑音与下滑音等明显差异,但古琴演奏技法中上绰与下注中的细微之处是“定谱”无法呈现的。减字谱生动地将润腔指向运用“绰”“注”“吟”“猱”的古琴技法记谱,使演唱演奏者一目了然。基于地域语言韵腔特色的琴曲旋律线,正是词曲格律韵腔予以琴派旋律风格的音乐话语。
作为音乐语法及表达方式中自成体系的音乐语言表达单位,乐句由乐汇、乐节等基本元素构成,同词、句等句法要素相互关联以表达疑惑、愿望、感叹等思想情感主张。于古琴艺术而言,琴曲中高远的意象刻画与深刻的精神内涵皆由古朴的音调、乐句为基本单位进行传达表现。香港香江容氏古琴家族至今已传承六代近两百年,是家传琴学代表,其家传琴曲、琴风特征具有理论研究价值。香江容氏古琴家族第五代传人容克智先生,12岁起跟随父亲容思泽先生习琴,至今已45年,习得容氏家传琴曲《搔首问天》《塞上鸿》《梧叶舞秋风》《普庵咒》《春晓吟》《鹿鸣操》等共计二十余首。其乐句呈现方式保留了旧式文人基于诗词歌赋的文言表达,琴境具有古拙的画面感。笔者随民间琴人容先生一年余,习得了《春晓吟》的乐句呈现方式。以容氏传曲《春晓吟》第一段为例,如谱5所示,减字谱右侧带有三角形的记号标记出了乐句的句逗。容氏传授的音音相扣、句句相连的句法,长短不一,却蕴含古诗词句法节律框架,有别于现代西方乐理中的乐句概念,用五线谱记谱法无法正确记录如此句法。以唐代李白《秋风词》的句式(参见例1)与《春晓吟》的音乐句法(参见例2、谱5)做比较:
例1《秋风词》(唐·李白)
秋风清,
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
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
香江容氏传曲《春晓吟》实际演奏句法中骨干音形成的乐句结构⑳该乐句片段的音高采用数字简谱标示调式基础骨干音,不显示高、低八度音程,不以简谱小节划分的记谱形式呈现乐句结构。,类似诗词歌赋的句法特征:
例2 简谱《春晓吟》(其一,第一句)㉑陈雅先根据容克智演奏音响记谱。录音时间:2018年12月11日,地点:香港柴湾冠荣中心容克智工作室。
5,
6-
33-6
33-,21,61,6
6-
33-6
33-,0212,121,6
6-
谱5 减字谱《春晓吟》(其一,第一句)㉒ 谱5的减字谱《春晓吟》与例2的简谱《春晓吟》对照说明:减字谱右侧“△”记号是需要延长时值的谱字,由琴人标注,构成了分句的句逗。笔者加上方框的谱字部分,表示重复的音型和节奏乐汇。
笔者将访谈的录音记谱与容氏家传琴曲进行比对,感受到了容氏传曲的指法特点、“吟”“猱”手法的处理、乐句节奏迟速、琴曲尾音韵律等乐句呈现方式中诗词声韵格律特点,音韵中表现出旧式文人的思想、行为、态度、情感等方面的遗存特征。古琴技法细腻,音乐丰富多彩,同音重复、高低音重复,同音不同音色、同音不同弦序或徽位弹奏等在古琴旋律中屡见不鲜,正是因减字谱记录标示出如此丰富的技法,使以上看起来简单的乐句富有灵动多变的韵腔。在减字谱中,琴人以各种显现记号标示乐句起始、划分基本乐句段落,如“▲”或“▁”表示延长,谱字中读作“少息”的“省”等表示停顿。基于诗词歌赋的琴曲乐句结构,如果以五线谱固定节拍的小节线划分乐句,则将改变琴曲的句法语义而难以操缦。《声律启蒙》是一本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由康熙进士车万育撰写,按韵分编。文学艺术的“对仗”形式丰富,具有中国语言特有的类比之美、对比之美,以此为据形成了有别于五线谱节拍节奏重音按拍子固定循环对称,长短不一的古琴散板乐句,具有“对仗”格律“文人琴”音乐语言节律特征。不标示固定节拍节奏的减字谱,习琴者必然要通过努力提升诗词歌赋等文化学养,获得对琴曲乐句节律节奏的正确把握。《愔愔室琴谱——蔡德允手抄本》琴曲《梧叶舞秋风》中有作者注明的“箫声琴韵室主参订拟拍”的标示(参见谱1),说明古琴语境中的音乐叙事节律是旧式文人的必备修养。音乐文化叙事方式的习得,使琴人成为“达者”,并成就“自悟自得”的“文人琴”传统。“文人琴”在音乐语言表达上的古诗词特征,需要进一步考察其潜在非音乐性与音乐内涵关联性,对“文人琴”在古琴传播发展中的重要性做出审慎的判断。
“建立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首先要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深入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从中总结出中国音乐的概念、基本乐理体系和‘以字行腔’‘以腔填词’两种作曲方法。”㉓杜亚雄:《“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概念、构成及建设》,《人民音乐》2018年第4期,第65页。建立在古琴语境中的中国乐理话语体系中的音准、节奏等概念的建构需要具有针对性、系统性。“以声歌永,则节奏曲折之不失也;以律和声,则清浊高下之必正也,惟达乐者为能弦歌耳。”㉔[宋]朱长文:《琴史》,方木鱼编著:《中华雅文化经典》,第245页。这里的“惟达乐者”,指的是“通晓乐理之人”。对中国乐理全面理解和认知是中国文化主体的传统审美取向。
减字谱的谱字文本承载着深层文化意义,是传统国学、琴学文化需要坚守的。减字谱中的中国传统乐理内容灵动多变,使琴曲的文化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与稳定节拍节奏、固定音高形成对比。如,琴曲中出现有规律的重复重音时,减字谱有“入拍”文字,即便是一个“吟”的技法,也有“定吟”“缓吟”“急吟”等十余种的谱字标示。古琴减字谱描绘出韵拍、韵腔的灵动,是琴学文化的精髓。
乐理文化指的是音乐现象中与文化相关的音乐基础理论,古琴的传承需要获得符合中国传统乐理的文化理论支撑。基于减字谱的古琴乐理,包括建立在古琴乐器形制上的减字谱记谱法、谱式结构、调性关系,以及古琴音乐的韵味、韵拍特性。扎实的古琴乐理基础知识,是掌握琴曲指法、节奏、音乐内涵、文化意义最重要的能力素养。琴者在琴曲传承的同时,对琴曲进行乐理文化意义解读,需要具有较高的音乐文化修养。
中国传统乐理文化理应建立在与之相匹配的乐器语境中。古琴语境中的乐理教学则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为理论支撑。考察古琴减字谱中的乐理属性,挖掘琴曲的内在音乐特征,通过教学设计使之成为基本乐科学科体系,以丰富的乐理叙述形式,展示古琴语境中的中国传统乐理内容。以琴曲乐理文化共性为出发点的教学设计,将基本乐理教学传统的“听唱读写弹”作为主要途径,以古琴为主要教具,建立减字谱记谱法、谱式结构、调性关系概念,通过“听唱读写弹”认识古琴音乐的“韵味”“韵拍”特性,全方位立体建立中国传统琴曲的听辨感知力、操缦表现力、欣赏审美力。
基于古琴乐理的中国文人琴话语的基本语汇,以琴学为载体,以古琴为教具,使中国传统乐理内容既有当代学校音乐课程的乐理体系共性,又彰显琴学文化为载体的乐理文化架构,需要在基本乐科课程功能、理念、内涵、目标、内容,直至古琴乐理教学的实施、评价、管理等诸方面的整体立意与创新。
1.学科目标与情感目标
加深学生对于中国传统乐理文化的整体认知,体验古琴乐理文化的国学内涵,对古琴及相关传统乐理文化形成感性认识,具有运用中国乐理辨识、欣赏、演绎、传承传统文化的音乐表现力和鉴赏力。
2.基于古琴乐理的琴曲传习
针对琴曲基于诗词歌赋的旋律“腔音化”、节律“韵拍化”为核心的乐理属性,吸纳以“听、唱、读、写、弹”的学校传统基本乐科课程形式,选取与古琴相关的乐理要素,将具有古琴乐理内容典型意义的琴曲片段,进行文化意义解读与技艺化传习的结合,其分解——综合——再分解——再综合,循环往复并逐步加深音乐内涵、扩大文化外延,达到对琴曲旋律“腔音化”、节律“韵拍化”为核心的乐理属性释义的全面认识和运用。
古琴语境有以下几个基本内容:
(1)谱字。认识基于减字谱文本的古琴文化,掌握减字谱的谱式构造、识读与记写。对走手音“绰”“注”等演奏技法构唱、模唱,并能具有听觉分析能力。
(2)乐律。从古琴的乐器形制认识五度相生律、纯律、十二平均律的基本原理。
(3)音色。可分为弹法不同的三大类:泛音、散音、按音。从音色的产生中认识音程中的各类关系。
(4)音名与唱名。从弦序、徽位的音高关系中识读音名及不同类型的唱名。
(5)韵拍。认识建立在散拍自由节律基础上的长短时值、强弱、句逗、乐段。
(6)琴调系统。“古琴曲所用的调有三十五种,现在琴曲中最常用的只有以下七调:正调、慢角调、蕤宾调、慢宫调、清商调、慢商调、黄钟调。”㉕蔡德允:《愔愔室琴谱——蔡德允手抄本》,第93页。琴曲定弦法是对琴调的研究学习,琴调系统乐理涵盖古琴的各种定弦音阶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一系列文史和乐律层面,如:琴调命名系统的由来,古琴定弦定调音阶之音乐实质等。
“唱弦”又名“读谱法”,即以弦序或指法为词吟唱古琴曲曲调,该法是琴乐传习过程中用以备忘、记指、掌握琴曲旋律、韵味的方法。㉖林晨:《“唱弦”考释》,第35页。在传统基本乐科教学中,以视唱为基本途径体验、内化、表达乐理内容。同样,古琴乐理的习得均可以“唱弦”的方式,但其内容将扩大到与中国传统乐理相关,建立于琴调系统的音高、音名、调意等基础知识,诸如琴曲中各类“绰”“注”“吟”“猱”、音高、音强、音长、音韵等跟唱、模唱、构唱,使习琴者在重复、模仿古琴音色、音韵、韵拍过程中,形成内心音乐听觉。而不同流派各领风骚、谱本各异的琴曲,是“唱弦”围绕题解中心思想、认识地域风格音乐形象的重要内容。唱弦时,特别要对琴乐中“虚”的灵动部分给予更多重视,反映在音准节奏细节上模仿、模唱、脱谱“唱弦”基础上的辨音弹琴。唱弦(视唱)形成的内心音感,为操缦时的气息、左右手处理以及轻、重、缓、急、虚、实的对比独特经验提供根据,在古琴乐理感知经验中内化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习得诉求。
操缦中的风格养成以琴人个性养成为标志,是文人琴性格的充分表达和心理感受的自然流露。中国传统乐理的习得过程与结果、内隐变化与外显变化之间存在依存关系。习得乐理中,识记、想象、思考等心理过程,是习得过程的内隐变化;当新的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动作技能形成时,是习得结果的外显变化。过程的外显表现,体现于行为(如弹、唱、听、读、写)而获得评估。正确认识古琴乐理习得结果与过程、内隐变化与外显表现之间的关系,是古琴乐理内容设计及习得取得实效的重要突破口。古琴语境中的乐理“唱弦”内容建立在中国传统乐理学科范畴,其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辐射中国乐理话语体系。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对操缦和中国乐律学体系相关的音准、节奏等基础音乐理论的认识理解,产生于中国汉语文化的审美价值观,对琴学文化进行丰富的音乐叙述依托于古琴语境谱字系统的中国乐理描述,是有别于西方乐理的独特中国乐理话语体系。古琴语境是中国语言诗词歌赋吟诵的音乐化形式表现,习琴者的听觉养成与谱式文本、琴曲流变、琴曲传播关系密切,是以诗词歌赋为文化背景的文人琴系统。因此,以汉语言文化为背景的中国乐理话语,是传习古琴的切入点、阐释古琴的着眼点,其意义在于将古琴音乐文化叙述形式赋予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古琴语境中的中国乐理话语体系,是描述古琴音乐情境所必须的也是合适的。
减字谱的谱字文本,因其丰富的深层文化意义而构成古琴音乐的重要文化语境。减字谱的“活”关乎琴乐的“活法”,是传统国学、琴学文化传承的内核。简谱用数字标示基本音高是简化了的五线谱,说明了其与五线谱均为具有相同文化属性的谱式;减字谱以减去笔画重组汉字的原理构成谱字,其谱字具有汉语言文化属性,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独有意义。以减字谱乐理属性为导向的中国传统琴乐文化理解,是认同琴曲音乐的内在文化特征,自觉维护古琴语境中的乐理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基本条件。减字谱的“活”,给予操缦弹性节律空间及“韵”声创造可能,使不同琴人、不同琴派对于同一作品有着风格独特的理解、演绎和打谱创作,衍生了琴人追求风格、讲求韵味的文人琴“活”法。以汉字为基础的减字谱与以音的高低长短为基础元素的五线谱属不同类型的谱式,有不同的功用侧重点,其中蕴含的不同乐理属性对古琴传承样态具有异质文化意义。
琴乐是“活”的,谱式理应是“活”的。减字谱赋予了操缦者创作者身份,使古琴音乐充满了灵动的变化和无限生机。减字谱谱字词汇在操缦中灵动变化的“活”,开启了操缦者音乐语言表达的灵性和天性,使习琴者在初见古琴时即投入到自己的音乐表达中,而不形成音乐思维的固定态势,从而获得自身独有的文化审美。操缦者以自身的文化涵养演绎琴曲,而不仅仅演奏别人创作的音乐。当通古博今的思考和表达成为琴人独有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将创造出社会文化的珍贵财富。而正是“琴”的这种不可再现的当下性妙义,使古琴获得了世界文化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