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巧汕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物质生活被满足的同时,广大人民群众也迫切期待精神满足。在群众文化开展和组织的过程中,音乐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核心操作环节,但是很多民众由于音乐审美差异性,使音乐表达效果不能完美提升,从而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本文从实际角度出发,对音乐审美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具体提升方案进行详细分析和阐述,希望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音乐审美;群众文化;活动;研究;分析
音乐,源自于劳动人民在劳动中通过咏唱来表达本体情感和思想,此种形式被长久保存下来,少数民族男女通过山歌对唱表达相互好感;黄河流域上,纤夫用歌声来掌握拉纤节奏;西北大地,秦腔流传;非洲草原,以鼓传声。因此,音乐源自于我们的生活,之后在此基础上以艺术形式出现,丰富了劳动者的精神世界,可以提升民众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群众文化音乐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我们的生活,群文音乐归属于民众音乐范畴之内,其推广意义和重要性非同一般。
一、群文音乐的效能分析
群文音乐源自我们的生活,此种音乐特质使得诸多音乐作品广为流传,群众易于接受此种文化艺术形式,群文音乐的出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不仅如此,也使得民众人文素养不断提升。群文音乐深入群众生活各个角落,最为常见的便是公交车和做家务以及运动休闲时,音乐都会“派上用场”,以听音乐的形式来放松心情、获取愉悦感。音乐作品中所彰显出的三观,在潜移默化之中对民众为人处事产生了很多积极影响,正面积极的作用尤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民众素质,促进其良好发展。
群文音乐融入群众之中,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广场舞表演,期间伴随着节奏明快的音乐,人民随之舞动,让很多闲暇中的中老年人生活得以丰富,让其身体愈加健康,使其保持积极性上的心态。通过数次调查和研究发现,群文音乐可以让民众内心产生欢快和愉悦之感,利于优质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氛围创建,与此同时,群文音乐所蕴含的正能量也是十分巨大的。[1]
二、群文音乐发展现状分析
现在的音乐创作者想要创作出经久不衰、超越经典的作品,难度很大,由于创作人在一般情况下都会受到经典歌曲影响,局限性犹存,因此此时考验的是创作者的才华和文化修养。尽管当前很多优秀音乐制作人均投入到了音乐作品创作之中,也有很多好的音乐作品相继问世,但是可以被称之为经典的音乐作品可谓少之又少。音乐创作者进行音乐编创时,并非有感而发的创作,没有强烈的音乐创作渴望,多是因为本体工作要求在没有灵感的情况下实施音乐创作。相对来说,此种创作作品灵气缺失,和音乐创作初衷有所背离,从而使音乐感染力低下。
当前群文音乐发展态势不容乐观,音乐创作局限性巨大,群文音乐发展举步维艰,不能透彻彰显出音乐在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和提升全民素质中的作用。
三、音乐审美
我们通常所说的音乐审美,主要是指欣赏人员对音乐实施美的欣赏和评价等,借助对美的判断,继而进行精神世界丰富,实现自我升华。群众物质生活日渐改善的今天,精神追求随之跟进,群众精神世界的追求进一步提升,也只有精神高度提升了,内心世界才会出现正向变化。音乐审美能力提升,可以使得群众对自然和客观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观念,音乐的渗透力不可小觑,它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民众三观和本体情感,让人们能够正视一切事物,感知自然和社会的美好之处,而后从容面对人生,创造美好未来。其实,音乐审美并不是一个抽象化的概念,音乐审美可在群众文化中被赋予新的内涵。
音乐审美标准,不同基层和时代背景以及民族特性的人民,音乐审美观念和思想迥异,同样的音乐作品,部分人可以感受到它的美感和意义,但是有些人则不能体会到音乐中所蕴含的正能量和意义。群众文化活动表现形式以歌曲演唱最为见长,实施音乐作品表演实践,活动参与人员应该对作品相关性加以熟知,比如说借助音乐作品内容了解创作背景、把握感情思路等,这样才能使之更加的深入人心,和听众之间产生一定共鸣。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在音乐作品中深入体会创作人员借助音乐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意境,深切了解音乐作品真实内容,不断提升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
四、群众文化活动阶段内的音乐审美体现
群众文化活动之中,音乐审美,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二者完美碰撞下的产物,可以形成深具感染性要素和渗透性要素以及净化性要素的感受。大众群体对音乐情感和认知得到统一,如此才能形成音乐审美思想和音乐审美能力。群众文化活动实践,音乐审美所彰显出的其实就是一种心理能力,群众们借助生活中参与音乐活动而内化的一种音乐感知能力,可以帮助群众在生活中提升创造美的能力。群众不断触碰音乐和了解音乐,方可对音乐予以正确有力的感知,之后在此基础上把握音乐作品诸多表现形式,深入其中,感受音乐独特魅力和旋律速度以及演唱节奏等。音乐活动借助音乐要素和组织形态二者完美融合,让大众群体可以达到情感和音乐碰撞,产生共鸣,获取音乐审美能力,提升音乐素养,享受美感。
音乐审美的独特性在于,音乐审美可以让群众借助音乐作品感受宫廷奢华、体会异国风情、感知祖国壮丽山河,借助优雅曲调和旋律,体会徜徉在阳光下,生活休闲和精神满足之感。《黄河大合唱》中,《黄水谣》这部音乐作品最具代表性,民谣特色充斥其中,音调既简洁、又清晰,仔细倾听可感受到音樂作品中的悲愤之情,体会到家国仇恨、奋起反抗的愤慨和决心,其首先抒情,阐释情深意切之味,然后表达劳动人员的苦痛和挣扎,故事情节通过旋律的进行而发展,悲凉之感油然而生,和音乐年代以及背景等结合起来,音乐情绪顿时悲凉不堪,民众从中体会到百姓遭受磨难的种种艰辛。[2]
群众了解音乐时代背景,方可对音乐表达具备一定清晰概念,在后续音乐欣赏阶段,循序渐进的提升音乐审美能力和水平。我们要知道,音乐的力量是无限的,音乐可以形象直观的表达与彰显出声音艺术性特质,大众群体音乐文化活动实践环节,可以尽情在音符世界徜徉,凭借音响效果协调对抗和追逐、汇聚、飞跃,旋律变化多端,内心情感得到有力迸发,内心世界对爱的渴望一览无余。
五、群众文化活动实践环节中,大众音乐审美素养提升方案分析
基于群众文化之上的音乐审美能力,其积极性意义和作用不可否认,可以有效推动音乐在群众文化中的开展质量和渗透能效,日渐提升人民群众的音乐审美能力,我们应该从实际角度出发,探索出优质与大众音乐素养提升的群文活动方案。
(一)大众群体音乐节奏感强化
群文音乐活动实践环节内,部分群众对音乐最为直接的感受便是音乐节奏要素和音乐旋律要素,所以要借助合理科学的措施进行群众对音乐节奏和音乐韵律的感知能力提升和强化,深度培育出群众本体音乐审美能力。需知,当大众群体接触一种类型的音乐时,首要一点便是让群众去了解音乐旋律起伏变化态势等,然后了解音乐作品的节奏力度和节奏强度等,当人们对群文音乐作品外部形态综合熟知后,方可实施后续的探索发现,基于此,培养群众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大众化歌曲,《天路》、《青藏高原》、《天堂》等,此类音乐作品的节奏感相对来说比较强劲,借助群众对音乐作品节奏的直观了解后,递进式的从音乐歌词和音乐旋律等角度去慢慢掌握音乐作品内涵,为形成优质音乐素养夯实根基。[3]
(二)大众群体音乐想象力提升
想象力,其在音乐审美中的地位可谓十分重要,群众文化活动实践安排与进行阶段,群众如果能够按照音乐欣赏去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那么势必会不断提升群众本体音乐审美能力。
群众需要按照音乐活动进行流程,在对音乐全面了解和深度感受基础上,递进式实施和音乐相关联的想象和联想。
按照群众本体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培育其思维发散能力和思维转换能力,按照已知音乐信息内容和资料内容等,学会从多个角度和方向上去思考问题,开拓思想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音乐作品和音乐内涵的理解。
群众音乐文化活动举行,切记不能形式固化,服从绝对理性原则,对不同类型音乐进行正规鉴赏和欣赏,务必要具备本体独到见解和思维意识,按照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深度开展后续的探索和发现以及实践等,通过有效交流和沟通以及讨论,循序渐进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效能。
(三)音乐活动大力实践和深入
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个缓慢发展、由浅入深的一个过程,要通过学习和积累去慢慢构建的。所以说,群众文化活动实践阶段,需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基本原则,将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和进行有力延续下去,借助多样化操作路径和渠道,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可以接触到各类音乐艺术,拓展群文视野的同时,为当前民众审美能力提升和培养等奠定坚实基础。身为工作人员,要在有效开展音乐群文活动基础上,以科学的手段,推动群众对音乐文化的了解程度,积极学习、深入了解,从根本上让群众始终坚持音乐文化学习和欣赏,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底蕴和综合素养,促进群文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4]
六、结束语
群众文化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内含诸多要素,包括音乐作品时代背景了解等,以此提升群众们的音乐感知能力以及挖掘美的能力。因为音乐艺术性特点和多样性特点存在,群众自身要通过鉴赏、聆听等不断提升感知能力,提升鉴赏能力,日渐拓展思维和音乐视野,以想象和联想探索更深层的音乐审美体验,形成和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云.探究群众合唱在群众文化建設中的意义[J].北方音乐,2017,37(22).
[2]郭卫东.大众音乐文化品位提升与构建沧州“文明之城”相关问题研究[J].人生十六七,2017(35).
[3]杨永德.论“长安笛派”中马迪的音乐特征与演奏风格[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7.
[4]邹宜宁.浅析社区舞蹈文化对群众音乐审美的影响[J].北方音乐,2016,3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