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全面进入“互联网+”的新时代。这对于高校音乐鉴赏来说,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此,要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设备,对高校音乐教学进行全面改革,实现教学目标、形式和过程的全面创新,以期使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关键词:“互联网+”音乐鉴赏 教学创新
一、当下高校音乐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音乐鉴赏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大学生艺术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绝大多数高校都已经开设了音乐鉴赏课程,也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音乐教学体系。但是与此同时,时代和社会也是不断发展的,由此也凸显出了教学体系的滞后,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教学目标方面,高校仍然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作为教学重点,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其次,在教学过程方面,普遍采用“简介+播放+讲解”的传统模式,即教师先对音乐作品进行讲解,然后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音乐,最后再进行总结,整个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难以得到激发;再次,在教学资源方面,因为全国范围内尚未有统一的教材,所以多数学校都是自行设计和选用教材,其内容多以西方古典和浪漫主义时期的经典作品为主,存在著古今和中外作品失衡的现象,虽然有的高校及其教师曾尝试进行教材开发,但是也受到了多方面的限制;最后,在师生关系方面,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仅局限于课堂,几乎没有课堂之外的联系。以上多处不足,已经成为高校音乐鉴赏教学发展的瓶颈,亟须得到破解,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正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二、“互联网+”时代下高校音乐鉴赏教学创新路径
(一)丰富教学目标
纵观高校音乐鉴赏教学目标的发展历程,其发展是一个从单一走向多元的过程。其最初是以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为主,后来加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目标。近两年来又提出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要求。一方面,要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全面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全新的教学环境制订出新的教学目标。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设备的帮助下,高校音乐鉴赏教学已经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因此,在这种环境下,需要学校及其教师意识到一个新的教学重点,即引导学生认同“互联网+”时代下的音乐鉴赏学习方式,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校园中,在课下甚至毕业后仍能学习音乐,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养成终生热爱音乐的意识。这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是大有裨益的。例如学生在毕业后,仍然会主动去欣赏音乐,能够利用音乐调整心情、丰富体验,继而以新的状态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这也正是音乐鉴赏教学的最高目标所在。当下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技术和条件,因此要求教师目光长远,实现全新的培养目标,从本质上提升高校音乐鉴赏的价值和意义。
(二)扩展教学内容
传统的高校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学内容都是较为固定的,且存在着“重古轻今”和“重西轻中”的倾向,这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和文化价值观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只有丰富内容本身才能获得更加多样的效果。而当前,在互联网技术的帮助下,世界各地各个时期的音乐文化资源都可以为我所用,使教学资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和丰富,不仅有利于教学,而且也对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以地方音乐文化为例,中国地域辽阔,每个地区都有代表性的地方音乐文化,并且很多已经选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动其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也是当代高校和大学生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对此可以由地方多家高校联合,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地方音乐文化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引入课堂中,再通过合适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这是有成功例证的,例如“老河口锣鼓架子”,是湖北襄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人曾多次进行“老河口锣鼓巷子”的网络直播,当地湖北文理学院的师生是其重要的观众群体。除了这种专题性的资源扩展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随时随地为其注入新内容。其中可包含对音乐现象的评论、音乐资讯的发布等,并利用移动互联网终端与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更加丰富和深入的学习,真正使教学资源从单一、封闭,走向多元和开放。
(三)打造应用平台
当前,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各类移动终端设备十分丰富,其在教学中也有着多种应用形式,但从全面性和长远性来考虑,以构建音乐鉴赏平台系统为最佳,使其既可以在电脑上使用,也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来使用。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用户登录模块。可以将系统与学生学号、身份证号等相关联,进行实名注册,便于今后教学活动的开展;第二是站内搜索模块。平台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因此要设计完善的搜索功能,如音乐名家、音乐作品名称等,都可以作为搜索的关键词,便于师生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第三是在线欣赏模块。平台要在与系统充分结合的基础上,提供在线欣赏服务,并设置评论和转发功能。同时,系统也应该给师生提供一定的权限,可以让师生进行上传和下载;第四是信息发布模块。关于音乐鉴赏教学的各类通知、要求等,都可以利用该平台进行发布,并且鼓励学生发布自己的音乐作品、音乐活动报道等;第五是互动交流模块。用户与作者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都可以通过站内信箱进行留言或在线交流。这个应用平台可以成为音乐鉴赏网络教学的大本营,各类数据和资源可以得到长期的保存,学生即使毕业后,仍可以长期关注和使用。
(四)选择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曾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然而传统音乐鉴赏教学却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安排,因此教学效果相对有限,所以要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改变这种传统模式。“对于解决上面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不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式来慢慢解决问题。”[1]具体来说,主要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形式。宏观形式是指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整体结合;中观形式是指部分学习内容或任务的结合;微观形式是指某一项内容或任务的结合。要想充分发挥出网络教学的特点和优势,不能局限于某种固定的形式中,而是要善于根据教学需要灵活选择,将课堂教学、网络辅助教学和网络课下学习三者有机统一为一个整体。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新媒体设备,将学习内容以补充和完善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在网络辅助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出这种形式所特有的互动功能,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来完成知识建构,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在网络课下学习中,则需要教师准备一些扩展性学习资源,让学生以自学的形式对音乐知识进行延伸和丰富,最大化地激发学习热情和主动性。通过以上三种形式的有机结合,可以使网络教学的优势得到全面的发挥,让学生真正成为音乐鉴赏学习的主人,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五)规划教学过程
为保证“互联网+”时代下教学的顺利开展,还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规划,这包含了互联网和新媒体设备利用的时机、程度、顺序等。“并且新时期,学生已然成为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则在于引导。”[2]具体来说,整个过程可以分为准备、建构、应用和创造四个阶段。首先是准备阶段。该阶段中,教师可以以微课的形式,将要学习的内容提前发布,学生可以在方便的时间进行预习。例如教师可以从音乐史的角度,以小故事、小趣闻的方式引入内容,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其次是建构阶段。因为之前的学生已经通过微课进行了预习,所以在课堂上直接切入正题即可。例如对浪漫主义音乐作品的欣赏,教师可以通过音频和视频的形式,对音乐作品进行展示,然后就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与学生进行探讨,这包含了其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不同、对后世音乐发展的影响等。并且这种讨论不是仅局限于课堂的,更要在课下积极利用微信群、QQ群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再次是应用阶段。作品播放的结束,并非是学习过程的结束。在感受了名家名作的精彩表现后,要将这种体验进行深化。如进行个人创作、撰写心得感受等,并在平台上进行发布,接受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评论;最后是评价阶段。传统音乐鉴赏的教学评价往往都是流于形式的,而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帮助下,可以实现及时有效的评价,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对每一次评价进行保存,作为今后学习的重要参照。只有理顺了整个过程,才能真正创造性地为我所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全世界的面貌,更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了全方面的影响。在高校音乐鉴赏的教学方面,是没有理由对其视而不见的。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设备,可以让学生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音乐鉴赏课程的学习,从本质上提升教学效率,更为他们终身热爱音乐的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正是高校音乐鉴赏教学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需要认识到的是,这项改革和创新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更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与时俱进、因时制宜的,这需要学校及其教师对互联网行业发展有及时的关注和了解,善于结合音乐鉴赏教学进行灵活的调整,方能实现改革和创新的初衷,引领高校音乐鉴赏教学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參考文献:
[1]温文.互联网背景下音乐教育质量提升探究[J].当代音乐,2017(24).
[2]彭渊.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音乐,2018(07).
(作者简介:吴亚娟,女,硕士研究生,河南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西方音乐史、钢琴基础演奏)(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