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为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灵活利用课堂提问的技巧,追求课堂问题的辩证艺术。尤其在当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过程中,课堂提问简单的“是”与“不是”,“对”与“不对”已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也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我认为数学课堂提问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关键词:问题情景;自主学习;课堂效率
一、 数学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数学这门学科的独特特点决定了数学课堂提问的独特性,同时兴趣是人的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创设问题情景是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课堂问题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例如:在初一代数“引入负数”这一节如果直接问学生“什么叫负数?”学生必然会茫然不知所措。但若换成提出这样的问题:“若你口袋里有5块钱,要买一件东西需3块钱,那么你还剩多少钱?可以怎样表示?若是你只有3块钱而要买5块钱的东西,那么你还欠多少钱?可以怎样表示?”这样一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启发学生联系实际,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进行自觉的思考,又通过两种情况对比,启发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对比,从而认识到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容易引出“5-3=2,3-5=?”的疑问,老师抓住学生的兴趣和疑问开始讲解,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学课堂提问应具有针对性和发散性
学习是一种有目的性的活动,目的性越明确,学习自觉性与主动性就越强,学习效率就越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快把学生引进教师着意创设的问题情景中,尽快把学生引进思考者、探索者的行列,减少学生思考和学习的盲目性,因此,课堂问题应具有针对性,但有针对性地提问并不是说学生应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老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我们所培养的学习,将面向21世纪的高科技、高竞争的挑战,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较强分析、推理和多渠道思维能力水平和创新精神,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重视对学生进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所以课堂问题还应具有发散性。上述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例如,在讲授等腰梯形的判定定理“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时,老师写好已知:梯形ABCD中,AD∥BC,∠B=∠C求证:梯形ABCD为等腰梯形,并画好图形;然后提出问题:“为了证明梯形ABCD为等腰梯形,我们由定义须证明AB=CD,请同学思考如何通过添加辅助线达到证明的目的,有几种作法。”这样,提出的问题目的性明确——为了证明AB=CD;针对性强——作辅助线;具有发散性——有多种作法,因而学生思维活跃,迅速地动脑、动手,老师走了一圈,发现了有好几种作法,且有些同学把几种方法都列出来了,老师和学生一起归纳如下:
(1)证全等,过点A和点D作AE⊥BC,DF⊥BC垂足分别为E,F。
(2)由“等角对等边定理”,延长BA和CD交于点E。
(3) 延長AD至E使AE=BC,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得证。
(4)过点A作AE∥CD亦可得证。
可见,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展开思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 数学课堂提问应具有鼓励性和挑战性
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特别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更是对老师的提问胆战心惊,能躲就躲,躲不过也只是勉强应付。因而在课堂教学帮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勇于作答是提高课堂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位老师在复习乘法公式的课堂上这样说:“昨天我们学习了3个乘法公式,下面我请一个同学回答一下这3个公式是什么?回答不出来一个公式罚抄50遍。”学生一听个个紧张万分,谁也不敢主动作答,更怕老师点到自己的名字。这样的提问方式就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而使他们的畏难心理更严重,自然而然地产生逃避的想法,被提问到的学生也会惊慌失措以致不能很好作答,若是换成这样说:“昨天我们学习3个乘法公式,相信同学们理解并记住了。××同学你来回答一下这3个乘法公式的内容好吗?有不足之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这样亲切、鼓励的口气使学生树立了信心,而且轻松上阵乐于回答,同时又使其他同学注意力集中共同复习了乘法公式。
另外,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满足他们的好胜心理和创造欲望,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了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之后,老师针对题目“解三元一次方程组x+y=1 ①
y+z=3 ②
z+x=6 ③”,
这样对学生提出问题:“你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解这个三元一次方程组吗?”很明显,大部分同学都中了老师的“激将法”,纷纷思考动手计算,最后老师让学生讲讲自己的方法,其中一位同学这样解:把方程①+②+③化简得x+y+z=5④,再把④—①得z=4,把④—②得x=2,把④—③得y=1。老师的挑战性问题,激发了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得出这种具有创造性的方法,做法简单,计算迅捷,博得老师的赞赏和同学们的佩服,这个同学也感受到了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兴奋和喜悦。
总之,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以适应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寻求较好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我们每个教学老师的义务和责任,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会获得一套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最优教学法。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叶澜.课程改革与课堂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廖永宗,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安溪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