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志
保持心理平衡是维护健康的重要环节。人们普遍认可健康的“四大基石”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被列为健康四大基石之一,可见心理平衡对健康的重要。人体结构是非常复杂且严密的,各器官都有它自身运行的客观规律,而各器官的运行又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对生理运行的客观规律,我们应当尊重它、顺应它、维护它,而不能刺激它、干扰它、打乱它、破坏它,否则,就会带来疾病,危害健康。保持和维护生理平衡,使其和谐运行,这是身体健康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
心和身是密不可分的,心理活动包括人的心态、情绪、胸怀等许多方面,心理活动与人体健康有直接关系,心理平衡对人体能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保持心理平衡,生理就稳定,有利于维护生理平衡,人体各器官就能保持最佳和协调的运行状态,并按照其自身的规律正常且顺畅的运行,因而有益人体健康。如果心理失去平衡,就可能刺激、干扰、打乱、破坏生理的正常和谐运转,必然带来各种疾病,因而有损于人体健康。由此可见,保持心理平衡,是维护身体健康的重要环节。
然而,许多人却对心理平衡对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其实,有些疾病就是由于心理不平衡引起的。譬如,如果情绪过于忧郁、苦闷、压抑、悲伤,吃不好、睡不好,免疫力就会下降,还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发挥其功能;如果情绪过于紧张、激动、暴躁、愤怒,就容易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甚至血管破裂;如果情绪过于惊慌、恐惧,就会导致心脏强烈收缩,冠状动脉痉挛闭塞。由此可见,突然的情绪波动,对心脑血管影响极大,许多急性心肌梗塞、脑溢血的发生,也多与心理因素有关。因此,保持心理平衡,对于减少疾病,维护健康,非常重要。常言道“要健身,先健心”,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心理平衡对健康很重要,如何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呢?若要保持心理平衡,就要做到:心境平和,不暴躁,不愤怒,不生气,不大发雷霆,不过于紧张激动。心情愉快乐观,思想豁达开朗,不忧郁悲观。心胸宽阔大度,犹如海纳百川。不斤斤计较,心境坦然。对烦心事看得淡,对伤心事想得开。不为一时得失牵肠挂肚,不为无端琐事所纠缠、忧虑不安。淡泊名利,知足常乐。凡事尽力就行,不过于强求,顺其自然。少私心杂念,心底无私天地宽。为人不做亏心事,心不惊慌。身处逆境亦安然,随遇而安。遇挫折不灰心丧气,遇危急沉着冷静不慌张,遇麻烦事不心烦意乱。多辩证看问题,不自寻烦恼,不钻牛角尖。对人宽容谅解,真诚友善,不计较,不嫉妒,不攀比,和睦相处。只要能做到以上要求,心理自然就会平衡了。
影响人心理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从客观因素来说,例如,每逢喜事精神爽,心理就高兴愉快;每逢不幸之事,心理就悲伤痛苦。遇有危急情况,心理就会感到惊慌。遇有麻烦事,心理就感到厌烦。听到突然爆炸声,遇到地震等自然灾害,心理就感到恐惧。观看欣赏优秀文艺节目,心理就感到愉悦舒畅。身处恶劣的生活环境,如噪音干扰等,心理就感到厌烦。人际关系不和谐,经常吵架,心理就会生气。生活困难,无着落、无保障、无工作,心理就会感到懊丧、苦闷、不安等。以上这些心理活动,都是外部客观因素在心理上的反应。由此可见,客观因素对心理活动是有很大影响的。为保持心理平衡,就要尽可能的消除或降低某些客观因素对心理活动的不利影响,利用或改善某些客观因素使之有益于心理健康。
从主观因素来说,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身体因素,也就是人的身体是否健康。身体健康,可使人的情绪饱满、精神振奋、乐观向上、积极进取,有益心理健康;如果身体不健康,经常生病,可使人的情绪受压抑,忧郁悲观,精神受折磨,伤心痛苦,有损心理健康。因此,加强营养,适当锻炼,增强体质,提升免疫力,预防或减少疾病,维护和增进健康,这对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的心态,很有助益。二是思想因素,也就是人的思想意识是否良好。要知道,大脑是产生思维的器官,是人体活动包括心理活动的指挥部和控制中心,思想意识执行大脑指挥控制人体活动的职能。良好又健康的思想意识,才能更好地发挥对心理活动的指挥控制作用,以培育或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消除或降低不良的心态和情绪,从而能有效地达到心理平衡;不良的不健康的思想意识,会使心理活动失控,产生或加剧不良的心态和情绪,从而就会导致心理更加不平衡。因此,加强思想意识对心理活动的控制能力,这对保持心理平衡,就显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