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2019-10-08 05:31杨学聪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9年9期
关键词:情感共鸣形象塑造中国故事

【摘要】隨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怎样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做好中国故事的执笔人,成为每个媒体人在日常工作中都要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不仅需要保持开放的姿态,更要高标准、创造性地讲故事、塑形象,通过共通的意义空间形成跨越文化藩篱的情感共鸣。

【关键词】中国故事;形象塑造;情感共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作为新闻工作者,也赶上了最好的时代。在这个朝气蓬勃的新时代中,中国日益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央。在世界各国争相睁眼看中国的时候,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塑造一个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显得越发重要。

一、讲好故事,要保持开放自信姿态

在信息实时传播成为常态的今天,地球上发生的大事小情借助网络无障碍地流淌到世界各地。在这种环境中,营造一个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让世界各国人民看到一个开放、自信的中国尤其重要。

顾名思义,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在他国公众中所获得的综合性的印象和评价,是一个国家的无形资产。古往今来,人们对一个国家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通过各类媒介获取,而后通过将信息在各自脑海中的排列组合初步建立的,且印象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在国家形象塑造方面,媒介的力量不容小觑。

1271年,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沿古老的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20年后又沿海上丝绸之路辗转波斯回到威尼斯。他口述的东方和中国的见闻,形成此后颇具影响力的《马可·波罗游记》,极大刺激了西方人探索东方的欲望。游记中的描述,瓷器、丝绸、茶叶的输入,构筑起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一个富庶的东方大国。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纪实性报道《红星照耀中国》是又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真实记录了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将领为外界所知。

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充分借助媒介的力量做好对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是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关键。在当前,讲好中国故事,尤其要保持自信和开放的态度,把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在这方面,习总书记就是一位最值得称道的实践者。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在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出访行程中,他都不遗余力地借助一切机会,如致辞、发言,用生动形象的话语阐述自己的理念。其间,除了凝聚东方智慧的故事,还会穿插当地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或名言警句来拉近距离。作为中国故事的“第一讲解人”,总书记的话语言谈中,文明、开放、发展、创新的中国形象跃然纸上。

目前,借助越来越多的主场外交机会,国内的宣传部门已经越来越积极主动地为各国记者安排丰富的采访路线,深入基层、企业,与普通人近距离沟通,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中国。有了亲身体会,他们对中国的报道也会更加客观。

对新闻工作者来说,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目前,互联网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一方面加剧了各国不同信息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另一方面,促使各个国家、民族文化与价值体系的相互渗透,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全方位的沟通、联系、交流与互动。”提高中国故事被国际受众认可、接受的程度,需要坚持高水平、高质量的故事内容生产,将传播内容故事化,增强对海外受众的吸引力。

同时,为进一步与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无缝衔接,我们下力气讲述的中国故事不应仅局限于自我发展的生动描述,更应该是与世界各国休戚与共、共同发展进步、同频共振的鲜活实践。

二、讲好故事,要精准塑造好形象

那么,中国希望呈现在外国受众面前的是怎样的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用“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来定位我国的国家形象。这也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参考的重要坐标。

不同的文字和语言形成了不同国家之间思维、习惯和文化上的差异。要得到不同肤色、不同阶层受众的认同,报道传播就不能是自说自话,不仅要过基本的语言关,更要有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能跨越文化的藩篱,得到不同国籍、不同肤色读者认同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身临其境的细节这几个要素不可或缺。要使这几个体现我国国家形象的关键词在对外传播中得到更好呈现,需要更加精心地挖掘、打造。特别要避免简单粗暴、操之过急,彻底告别以往宣传味十足的对外传播方式。

在这方面,2019年2月热映的《流浪地球》的经验值得借鉴。这部影片上映后,口碑票房令人称道。最值得一提的是,这部风靡世界的影片讲述的是一个与“好莱坞套路”完全不同,以中国理念为内核的中国故事。面对人类共同的困惑,中国人携手各国伙伴,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可贵的中国方案。

讲好中国故事,还要创新故事的表达方式,尽可能创新故事的表达方式,把抽象的信息变得立体形象。“通过跨越时空的创意生产和有效融合,向世界提供具有核心价值观的、可以互文对话的、充满情感能量的‘中国故事流,确保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统一性,从而实现从战略到战术的协同效应。

在通信技术一日千里的今天,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更有力的技术和渠道保障,也为中国故事提供了更丰富的呈现方式和传播形态。即使中国故事讲述的是一些施政理念,只要方法得当,同样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在这方面,“复兴路上工作室”制作的《十三五之歌》的成功,值得借鉴。在这则短片中,四个年轻人通过说唱形式,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十三五规划”的内容与意义。这次不拘一格的创新尝试,让该短片一上线,就成为网民追捧的“神曲”。新闻聚合网站Buzzfeed将西方人观看该视频时的感受,归结为惊奇、逗乐、不解、好奇、试图理解,给海外受众耳目一新之感。

此外,世界上有大大小小几百个国家,其现实国情、经济发展程度、舆论氛围、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即使在同一国家,社会阶层、宗教信仰的区分,也会造成接受差异。基于这一现实,讲好中国故事,还应进一步细分受众层,采取更灵活的策略,精准追踪,进行分众化的“精准”传播。

在探索融通中外的创新传播方式过程中,应根据海外受众特点,采取更偏向個人叙事的微观叙事结构。同时,采取更接地气的表达方式,使用诙谐幽默的本土化语言,充分把握不同文化背景受众的多样性,拉近与海外受众的心理距离,实现情感共鸣,从而逐步获取国际社会认同。

三、讲好故事,寻找共通的意义空间

新的复杂形势下,讲好中国故事,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向世界展示中国魅力、树立良好中国形象不可能一蹴而就。构建对外传播新格局,达到好的传播效果,王婆卖瓜式的自说自话不可取。不仅要摒弃“宣传腔”,还要学会说话,更要学会“借嘴说话”。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借助多元主体协同发力。“讲好中国故事,不单是政府行为、国家行为,还要着力发挥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民个人等多元主体的对外沟通作用,甚至是外国人也可以发挥讲述中国故事的作用。”以此来改变官方说教的印象,更易于让外国受众接受。

在当今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应该是政府部门、主流媒体、机构媒体、平台媒体、自媒体等多元协同的传播主体的“合唱”。中国故事的传播中,怎么说和如何“说得好”的技巧策略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不仅要始终保持开放自信的姿态,更要以更高标准筛选好故事,创造性地讲述、精准化传播,学会“借力打力”,借他人之口讲述对自己有利的内容,使中国故事跨越文化的藩篱,引起更多人的共鸣,让他们喜闻乐见、乐于接受。

参考文献:

[1]《对外传播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J].,张月月,《新闻爱好者》2019 年第4期

[2]《讲好中国故事的融合叙事策略》[J],陈先红、宋发枝,《新闻与写作》2019年05期

[3]《讲好中国故事与中国形象的塑造》[J],宁俊源,《青年记者》2019年4月中

作者简介:杨学聪,主任记者,2008年起任职于经济日报社,现任职经济日报北京记者站。

猜你喜欢
情感共鸣形象塑造中国故事
情理和谐 成长相伴
如何通过朗读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论舞蹈表演中舞蹈演员的形象塑造
贾樟柯电影中的底层人物形象塑造
消费热潮下新都市电影的审思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