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美
【摘 要】基础日语作为日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基础日语的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语言知识,还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地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对中华文化的渗透和理解,形成双向的文化交流。本文在分析基础日语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在基础日语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实施人文教育的实践探索,以期对基础日语教学提供一点思路。
【关键词】基础日语;人文教育;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8-0016-02
近几年来国内日语专业面临着新国标的制定,而新国标对日语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指出日语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以及合作精神。在知识要求方面,日语专业的学生应掌握日语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日本以及相关区域知识,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面对这样即将实施的新国标以及新形势下日语人才培养的需求,重新审视在日语教学体系中占据极其重要一环的基础日语的教学就尤为重要和迫切了。因此,本文拟对基础日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进行探讨。
一、基础日语教学现状
1.学生生源方面。
不同于英语专业,日语专业的学生在升入大学之前大多没有接触过日语,或者仅仅是通过动漫了解到一点点日语知识。也就是说在日语专业的学生中,日语初学者几乎占到了90%以上。这一现状使得日语教学有不同于英语专业教学的特殊性。学生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对日语、日本文化以及日本相关知识的了解几乎是等同的。这对基础阶段的日语教学有利也有弊。优势在于学习者处于同一水平,不用过多的担心不同地域生源水平的差异。但也使日语教学面临了更大的挑战,即在短短的四年时间使学生对于日语以及日本相关知识有相当的掌握和了解。这是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迫切任务,因此学习能力的养成就显得尤为重要。
2.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轻文化知识的理解。
当前基础日语课程基本设置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一年级基础日语每周8课时,每学期16周,二年级基础日语每周6课时,每学期16周。另外,为了使学生能够讲标准流利的日语,还专门开设了由外教担任的应用日语课程,每周2课时,辅助基础日语的教学。这样的课时量和基础阶段日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相比相对偏少。在课时量少而教学任务重的情况下,要兼顾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的理解就变得更加艰难了。就目前现状来说,基础日语的教学中虽有穿插文化知识的扩展,但还是传统的授课模式即以词汇、语法句型讲解、课文朗读背诵为主,文化理解、人文教育明显欠缺。
3.重在日语语言的输入,缺少母语文化的渗透。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相应目的语的相关文化知识的掌握。这已是外语教学工作者的共识。然而母语文化的渗透却是相对欠缺的。日语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伴随着日本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汉语的语言知识、文化导入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基础日语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在理解翻译日语句子时,不能很好的划分句子成分,甚至基础的主语、谓语、宾语等都弄不清楚。在教学中中国文化知识的欠缺还表现在不能很好的将我们民族的东西用日语表达出来。比如,基础日语课上涉及到早饭吃了什么的表达,学生会说面包、牛奶、咖啡、三明治等,但是粥、煮鸡蛋、豆浆、油条等就不知道如何用日语表达。刘润清认为:“学习外语时,完全脱离母语是不可能的。语言之间有些普遍现象,不参考母语,不与母语对比,会造成莫大的损失。”
二、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的人文教育已经是一个较为普遍的词汇,但究根問底,何为人文教育,在日语教学中如何实施人文教育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笔者认为,关于人文教育,是一个关于“成人”的教育,其核心是人文精神的养成。而人文精神是指人类有史以来不断形成、积淀、丰富的精神文化的总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语言的学习势必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学习和理解。所以,外语的教学势必不能脱离文化的导入和输出。
1.语言知识学习需要。
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任何一门语言都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日语也不例外,要想熟练地掌握和使用日语,单纯的记住多少个单词和语法句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在纯粹的语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熟悉日语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在基础日语的教学中,要时时渗透日本文化文学、历史沿革、风俗人情等人文知识。通过日本人文风情、经典文学作品的赏析、日本人的思维方式的传授等等,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日语语言运用能力,在与日本人的交流中做到应对自如。
2.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在基础日语的教学中,加强日本文化知识、人文背景等文化的导入,毋庸置疑不仅会使语言的学习事半功倍,还可以让学生在与日本人交流时做到应付自如,提高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得到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从而反向作用于语言的学习,更加有自信和兴趣进行语言的学习。另外,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良好的思维方式,提高其思辨能力。这样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能力、语言能力的提高会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极大满足,会极大的肯定自我,从而促使语言学习上的更大进步。
3.提高文化自信的需要。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不同民族在语言习惯、表达方式、思维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异。而语言又是一种文化交流的工具,是文化链接的桥梁。在使用日语与日本人沟通交流时,不仅是要把日本的文化、思维方式等带到中国,更是要通过日语,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现状、思维方式等正确地传递出去。因此,在基础日语的教学中,渗透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表达,比较中日民族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才能正确的理解和运用日语,真正达到交流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三、人文教育的实践探索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就目前中国的中小学以及初高中的教学方式来看,还是以教师灌输、学生接受为主。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惯性,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在大学里学习方式与以往有了较大的差别,教师主要起了引导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讲授基础的语言知识,还要引导学习学会自主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大学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基础日语中讲到日本的正月,教师没必要面面俱到的讲述日本的正月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又是如何用日语表达的。可以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完成小报告或者以课堂发表的形式考核,学有余力的同学甚至会更进一步比较中日两国正月和春节在文化上的异同。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与正月相关的日语表达,还了解了中日文化的差异,更学会了查阅文献及对文献的归纳总结,提高了思辨能力,也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文学作品是文化的缩影,是某一时期人们思想状态的体现,更是人性的表达。因此在基础日语教学中实践人文教育理念离不开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在大学一二年级阶段,基本上开设了基础日语、听力、会话等基础课程,相对来说课业负担不重,因此学生完成基本课业的同时有较多的空余时间,可以引导学生对文化文学作品进行阅读。而文学相关的课程基本上设置在大三或者大四。笔者曾经担任过基础日语和高年级的日本文学相关的课程,发现经过两年的日语学习和日本文化的熏陶,到了高年級阶段学生对日本文学知识仍然相当匮乏。这影响到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鉴赏能力。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一二年级的精力和寒暑假阅读日本的文学作品,为高年级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
3.加强中国文化的渗透。
语言是一种工具,是文化传播和发展的手段。作为日语学习者,不仅要学习和了解日本的风土人情,文化背景,更担负着将中华文化传播出去的责任。所以在基础日语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日本相关的文化知识,还要注重中国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时灵活处理中日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前提是培养学生建立自身文化的独立身份意识。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单方面接受日本文化转变为积极地用日语输出我们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时的平等意识。
四、总结
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应以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生为目标。基础日语课程是日语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中应该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始终坚持在语言知识教学中贯彻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渗透中华文化的理解,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正确的三观、开阔的国际化视野、丰富的人文素养以及高尚的中国情怀。
参考文献
[1]余娟.从语言学习到文化理解——论外语课程教学的文化立场[D].华东师范大学.
[2]杨清玉.浅析大学日语教育中的人文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7,(6).
[3]洪优.日语专业人文教学理念之思考与实践[J].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2015(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江南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人文理念为导向的基础日语教学改革研究》(编号JG201712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