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梅
摘 要: 本文阐述新时期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与时代要求,剖析新时期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实践面临的问题,从“正确认识大学功能与使命,转变利益导向机制”、“以人为本,尊重教师,发挥教师主体作用”、“构建政府、高校、社会、家庭多维育人机制”三方面,探析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的关键条件、必要条件及助推保障条件,以期为新时期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顺利实现提供有益思考。
关键词: 高校立德树人 教育实践 教育创新
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代表中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面对新的挑战与使命,高等教育要坚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不动摇,认真领会并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深刻内涵的新论述与新要求,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把立德树人全面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校园文化建设等全过程,探索新时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实现路径,切实保障将立德树人工作落到实处。
一、新时期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与时代要求
从古至今,立德树人一直都是教育立身之本。人才培养既是立德与树人相统一的过程,又是立德与树人成效的集中体现。立德树人理念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完善,由以往教育中强调崇德修身[1],到现代教育中强调树立理想信念、拥有家国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培养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深化和扩展。
新时期高等教育必须掌握立德与树人的关系问题,明确立德是根本,树人是目的,立德为树人服务,树人促进立德,二者辩证统一,不可偏废其一。当前高等教育发展普遍受到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存在重视专业技能教育,忽略理想信念、道德素养的教育,使教育丧失育人的本质,背离立德树人的使命要求。因此,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必须正本清源,坚守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努力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社会进步、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支撑。
二、新时期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实践面临的问题
(一)利益导向机制有所偏差。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能。目前,由于政府对高校建设资源采取竞争性配置机制,导致一些高校为了争取更多的资源支持,将校内各项评价与导向制度向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标志性成果等显性可量化指标上倾斜,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论文、项目等可量化的工作中,对提高教学能力、道德素养重视不够,对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人文精神关注不够,忽略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职能,影响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地位。
(二)教师主体地位有所忽视。
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必须依靠一个重要的主体——教师主体,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高校对每位教师主体的尊重及教师主体地位的重视。目前,一些高校采用以量化评价为主的制度化管理模式规范和约束教师行为。这种忽视人的主体性和缺乏情感的管理模式,不仅不能满足高校教师作为有理想、情感和个性的高素质知识分子的心理特征和劳动特征,反而让高校教师整日忙于、担心于各种各样的考核,感受到的是重重的考核压力。因此,如何创新教师管理模式,有效发挥教师在立德树人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是值得深思的。
(三)德育教育模式呈现固化。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快速发展和变革转型期,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充满机遇与挑战,一些人的价值取向具有不稳定性。面对新的社会环境特点,一些高校采取以往的灌输、说教模式,主要依靠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和思政教师的思政理论课,辅以宣传海报、横幅等宣传手段,德育教育模式固化,跟不上时代发展和学生发展的要求。
(四)信息化时代产生冲击。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爆炸时代,信息碎片化、文化多元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考方式,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传播力和影响力。面对信息化對高校价值观教育和立德树人实践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校应该正视问题,积极探寻解决路径,提高青年一代的发展活力与竞争力。
三、新时期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路径探析
(一)正确认识大学功能与使命,转变利益导向机制——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的关键条件。
1.正确认识大学功能与使命,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大学的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首要任务,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应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然而,一段时间以来,部分高校重科研,轻教学、轻育人,导致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淡漠和学校使命的偏离。因此,高校必须正确认识大学的功能和使命,以生为本,以教学为本,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保障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以生为本,厚植立德树人精神。大学生既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客体,又是立德树人的主体[2]。新时期高等教育一方面必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激励学生自我发展,重视学生自我成长,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端正价值取向,力争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另一方面,转变以往的德育固化思维,充分认识到信息网络化的时代特征及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年龄特点和喜好特点,积极开拓立德树人新阵地,如广泛推行课程思政[3],综合运用官微、微电影、微视频等媒介宣传平台,着重增强校园大型活动的参与感与仪式感等,厚植立德树人精神,增强德育教育的感染力与渗透力。
以教学为本,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与教学能力,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一方面,教师必须明确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肩负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道德水平,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正向示范作用,传播正能量。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研究学科前沿,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现代教育技术深度融合,切实提高教学能力。
2.转变利益导向机制,强化立德树人意识。
转变利益导向机制,必须改革一些院校重学术轻育人的评价体系,建立教师立德树人考评机制,引导教师回归教书育人,强化教师立德树人意识。一方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建设融入教师入职、发展、晋升的全过程。高校要不断建立健全师德师风考核机制,设立师德师风建设责任机构,创新师德师风宣传教育模式,发挥优秀师德典型的模范引领作用,坚决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全过程强化教师以德立身、立德树人的意识。另一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立德树人评价机制,与师德师风考核机制互为补充。立德树人评价机制应突出整体性原则,以师德师风为主,以教书育人为导向,综合考查教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等方面的立德树人成效,全方位调动教师立德树人的积极性。
(二)以人为本,尊重教师,发挥教师主体作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的必要条件。
1.树立教师为本理念,尊重教师主体地位。
高校要树立起教师为高校发展主体的理念,任何决策与管理措施的实施和运行都要以是否有利于教师发展为前提,切忌以全局发展为由,盲目忽视教师利益。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尊师重教是体现教师主体地位的必然方式。因此,高校在改革发展过程中要牢固树立教师为本的理念,关注教师切身利益并通过制度设计保障利益的公平实现,将人文关怀落到实处。在管理和服务中,尤其是重大事项决策过程中,必须坚持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先下后上、几下几上的民主沟通机制,畅通信息反馈与处理机制,认真倾听、切实尊重每位教师的意见与想法,赢得教师的尊重与信任。
2.促进教师分类管理,发挥教师主体作用。
高校应结合自身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科学谋划学校发展及教师发展工作,尝试推进教师分类管理工作,找准每位教师的发展定位,明确每位教师的责、权、利。分类管理改革政策旨在打破岗位壁垒,挖掘每位教师的潜能,努力实现教师个人发展与学校整体发展之间的平衡。同时,应给予各二级单位人事管理与考核自主权,各二级单位根据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单位整体发展等需要,为每位教师量体裁衣,合理配置资源并动态调整,使人尽其才,人岗匹配,让教师遵照内心兴趣潜心于教学和科研,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使命要求。
(三)构建政府、高校、社会、家庭多维育人机制——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的助推保障條件。
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高校、社会、家庭之间必须紧密衔接,探索建立多维育人机制,形成立德树人合力。一,政府要高度重视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并给予资金支持与政策倾斜。同时,加大对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考核力度,监督高校将资金与政策扶持真正落实到立德树人的实际工作中。二,发挥高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合育人优势,促进智育与德育的相互融合。三,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搭建志愿服务平台等方式,引进社会资源和力量,共同发挥育人功效。四,加强家校联系,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家校沟通、交流平台,一方面将先进、科学的育人理念和方法传递给家长,另一方面家校共同探讨育人课题、找寻育人良方,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01).
[2]梁捍东,牟文谦.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机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71.
[3]于向东.聚焦立德树人,健全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J].红旗文稿,2018(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