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成为当下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主力军。然而,受到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工匠文化缺失和高校人才培养的局限性三个方面的影响,工匠技能型人才短缺现状依然严峻。工匠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社会、企业和高校共同努力,促进工匠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产业经济转型升级。
关键词: 工匠精神 技能型人才 缺失原因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所谓工匠精神,既是尊师重道的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又是求富立德的创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1]。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工匠技能型人才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竞相追逐的对象。工匠技能型人才缺失现状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2]。纵观整个工业化进程和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工匠技能型人才缺失原因,找到缺失根源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工匠技能型人才缺失原因
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成为当下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主力军。工匠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成为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然而,工匠技能型人才远远没有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工匠技能型人才的缺失受到以下三方面的影响:
1.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20世纪初,由亨利·福特建立的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组装生产线投入使用。这条生产线巧妙地利用滑轮和传送带,明显减少了生产环节中各个工序之间的时间衔接问题。以一辆T型车底盘的组装为例,每个地盘的组装时间由原来的12个半小时缩减到2小时40分钟,整整节约了9个小时还多[3]。时间的减少,意味着工作效率的提高,大大降低了企业成本,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化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目标。
然而,工业化进程带来了负面影响,首先的是“工匠精神”的缺失。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完全以数量化的标准评价工人的工作。工人在整个产品制作过程中缺乏主观能动性,很难产生自豪感[4]。受工业化的冲击,很多能工巧匠的手工技艺濒临灭绝,这种现象不仅在国外,在工业快速发展的中国尤其突出。在中国制造2025工业背景下,对“工匠精神”的召唤声越来越高。“中国制造”迫切需要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具有创新的工匠技能型人才。
2.工匠文化的缺失
有些人认为中国不缺工匠文化,确实,木工师傅们用的手工工具,如钻、刨子、铲子等都是鲁班发明的,鲁班的名字成为古代工匠精神的象征。同时,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器、壁纸等产品曾是世界各国王宫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但是,从现代中国来看,中国没有奢侈品牌。提到奢侈品,人们想到的是劳力士、凯迪拉克、香奈儿等国外品牌。从奢侈品在全球消费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商品消费价值等几个重要标准看,中国的品牌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分析国内外的差距,我们发现,奢侈品牌所在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更加注重细节,在追求精益求精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的传承。真正的奢华品牌并非只是那些价格不菲的大牌,而是汇集了众多手工巨匠们的心血,凝结了数百年于一身的惊世之作,价值远非金钱所能衡量。
来自意大利的a.testoni,多年来以传统制鞋技术与皮件闻名于世,自1932年创立以来,a.testoni始终坚守意大利传统皮鞋风格,不为浪潮妥协,凭着“超舒服”“高质量”的工匠文化,吸引了忠实的消费族群。纵观整个中国,工匠文化没有得到传承,工匠技能型人才缺乏成长的土壤和环境,工匠文化的缺失成为工匠技能型人才短缺的一个重要因素。
3.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局限性
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和工匠文化的缺失导致工匠精神的衰落在所难免,直接影响职业院校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虽然,现在高职院校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逐渐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现代学徒制成为各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手段,但由于人才培养的局限性,工匠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仍然处于探索中。目前企业希望获得短期效益,如免费的场地、低廉的劳动力及适合企业需要的各种技能型人才,各高校因为管理制度的外在因素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内在因素,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造成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人才培养的局限性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尤其工匠精神的培養造成阻碍[5]。
二、工匠技能型人才培养措施
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工匠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社会、企业和高校共同发力,完成工匠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为中国产业顺利转型添砖加瓦。
1.社会需要给工匠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土壤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更加注重品质内涵,社会迫切需要在供给侧改革浪潮和市场需求推动下,打造品牌竞争力。工匠精神以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特质,无疑成为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催化剂。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成为“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发展的主力军。纵观整个社会,虽然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有很多,但是在就业选择上都想当白领、都愿意进机关。所谓具有一技之长的“技术人才”——蓝领,工作环境艰苦、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低。弊端是更多年轻人不愿意当蓝领,中国技术工人缺乏职业成就感和自豪感,势必影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比较国外,之前有报道称,澳大利亚的“搬砖工”每周薪水约合人民币3万元。当然,这里所说的工人不是一般的体力劳动者,而是具有高超技术含量的“高级技工”。同样,德国制造之所以如此强悍,关键是这个国家积蓄了丰厚的“工匠”资源。在德国,技工的工资高于全国平均工资,每年有超过一半的初中毕业生放弃读高中和读大学的机会,直接进入职业学校。
总而言之,若想培养工匠技能型人才,则需要全社会在工业化进程中重视工匠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断推进深化改革,在提高“匠人”的社会地位,享受其他“高等职业”拥有的声誉和尊敬的同时,提高“匠人”的待遇,为工匠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肥沃的土壤。
2.企业需要给工匠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环境
在工业实力雄厚的德国有很多百年家族企业,不仅有西门子、奔驰、博世等老牌车企,还有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化巨头汉高集团。汉高集团的产品从洗洁精到洗衣液,从洗发水到家用胶棒,各种产品畅销全球。在汉高研发实验室的一个房间里,有100多个马桶上贴着各种各样的国旗。原来,为了测试马桶清洁球在不同马桶中的清洁、消毒功效,研发人员索性将100多个不同国家的马桶“请”到了实验室。这个细节体现了汉高公司对自己产品孜孜不断、精益求精的追求。
在日本,超过200年的企业就有3100多家。这些百年老店都不着急“做大做全”,更不关注上市圈钱,而是专注于某种商品或某种技术,重视消费者的体验和感受,建立长久的产品感情[6]。
中国企业需要在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增强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潜心搞研究,秉承“慢工出细活”的理念,弘扬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文化,为工匠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利的环境。
3.高校需要给工匠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途径
新时期,为贯彻落实工匠精神,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对学生成长和工匠技能培养具有前所未有的责任和使命。高校要充分调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在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上,使学生树立正确、积极向上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秉承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融入学生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助力今后职业发展。不仅如此,高校要将工匠精神中包含的创新创业精神传输给每一个学生,为新时代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国家战略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充分理解工匠精神对学生职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打破传统教学理念,构建有利于工匠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技术、思维和道德的有机统一。在重视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实施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自身“双师”素质的培养,通过技能培养、顶岗锻炼等措施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在教学内容上,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在教学手段上,综合利用翻转课堂、情境教学、微课等现代化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实现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把匠人具备的基本技能和匠人所要秉持的工匠精神融入课堂。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工匠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将是一个充满艰辛和希望的历程,需要社会、企业、高校在吸取国外优秀经验的基础上,抓住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契机,积极深入推进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现代学徒制,共同促进工匠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宏偉,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54-59.
[2]赵喜鸽.工匠技能型人才短缺现状分析[J].各界,2018(12):132.
[3]Charlotte Fiell, Peter Fiell. Story of Design[M]. London:Goodman-Fiell,2015:251.
[4]王小茉,王卫平.论工业化背景下的工匠精神[J].装饰,2016(5):15-17.
[5]庄严.关于高职院校深入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和建议[J].东方企业文化·文化视窗,2011(12):273.
[6]李德福,廖益.中德日之“工匠精神”的演进与启示[J].中国高校科技,2016(7):46-48.
基金项目:湖北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心立项课题“工匠技能型人才短缺及原因研究”(项目编号:2017JB007),主持人:赵喜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