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统编教材课后习题编排谈从“看”到“写”的微习作

2019-10-08 14:31王敏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9期
关键词:课后习题统编教材

王敏

[摘 要]三年级是儿童学习写作的过渡时期。而学生的思维多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面对习作教学,必须多从由“看”到“写”入手,多做小型练笔,进行微习作训练。基于此,统编版教材在课后作业中安排了不少新意迭出的“写”的练习。其意图十分明显,要求三年级强化“微习作”,重视写作教学中关键期的过渡。

[关键词]统编教材;课后习题;微习作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2-0081-02

统编版语文教材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翻开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课本,发现其课后作业出现了不少新意迭出的练习。试着摘录如下:

1.《大青树下的小学》: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什么?选择一个场景说一说。

2.《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吧。

3.《秋天的雨》:想象一下,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呢?照样子写一写。

4.《搭船的鸟》:读课文,想想作者对哪些事物做了细致观察,说说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5.《美丽的小兴安岭》:你的家乡哪个季节最美?为什么?写一段话和同学交流。

......

这样的练习编写所展现的种种新气象,让教师们不禁感叹:教材编者意图十分明显,要求三年级强化“微习作”练习,重视写作教学中关键期的过渡。

1.重视小型练笔。课后题目中有许多片段性练习安排,明确要求字数不多的片段练习,先易后难,开始阶段,尤其不作贪多求全的安排,而让学生更易动笔,更愿表达。如:“选一个场景说一说。”“用几句话写下来。”

2.关注生活观察。关注生活,联系生活,反映生活,学生才会有话可说,有文可写。留心生活、热爱生活,有心观察生活的孩子,难道会缺少习作素材吗?

3.倡导务实习作。从开始写话写片段练习开始,就要求儿童写话不虚妄,“我手写我口”,做到言之有物,据实组织语言,写出真现象,拿出真材料。

三年级是儿童学习写作的过渡时期。而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面对习作教学,必须多从由“看”到“写”入手,多做小型练笔,进行微习作训练。

一、有目的地“看”

人的行为都会带上一定的目的,就像走路知道自己要到哪儿去,朝着它前进,就能够到达目的地一样,教育学生观察物体或者景致,就要让他们自己想清楚观察什么,为何而观察。只有明确了观察目的,学生的观察活动才能更为自觉、有效。观察主要是用眼看。为了小练笔的习作写作去观察,就要引导学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用心去看,聚焦对象物体、环境、布局等等,观察才能看出东西来。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观察活动前和观察过程中,多次反复地自问自答,弄清楚“我为什么要观察”“我要观察什么对象”,在此基础上再练笔写话,进行微习作。

二、细致地“看”

观察现象就是摄入信息。细致地“看”意指觀察要细致入微,这就要求缩小范围,放大局统,显示细节。对此,我们称之为“微观察”。比如,《大青树下的小学》课后习题中,出现了这样一道题目: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什么?选择一个场景说一说。同时,编者在此题下面进行了两个层面的指引,第一个层面提示了多种可选性,不同地点:大树下、操场上、花坛边、图书室里、教学楼前、教室里......第二个层面是做了时间的确定性启示:上课的时候......放学了......当把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到某个地点、某个时间、某个个体时,如此,学生就更容易去观察、去放大细节,表达就会生动丰富。

三、有序地“看”

有序地“看”,意思是说观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次第展开,不能无序凌乱进行。不管从空间、时间着眼投射、还是观察的先后都要循序进行。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言文字是连续的,有如线,须一贯而下,方能表达全体的内容。”这就是说语言的表达应该是连续的,要按一定的顺序来进行,才能表达完整的内容。比如,统编版教材《搭船的鸟》的第二小节中写道:“我看到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嘴。”作者在介绍小鸟时,重点观察了它的羽毛颜色,且有序地从大到小地介绍。这样有次序观察的方法,就从文中体现出来了。同时,在观察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观察的内容表达进行规划,可以表格设计,指导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让学生根据表格内容填写整理有序观察所得,储存、积累习作资料。

如在观察“我的校园”时,为了引导学生按照方位有顺序地观察景物,可以设计一张如下观察表:

组织学生观察后,马上让他们对观察到的内容按顺序进行梳理,并完成表格。有了作前的充分准备,学生们明确了观察和表达的顺序,在习作时就不会出现“铜匠的担子挑到哪,响(想)到哪”的乱序现象。

四、边想边“看”

人的各个器官是相通的,眼睛所到之处,心灵会跟着走。所谓“言之有物”,也应“言之有情”。统编版三上《秋天的雨》一课的课后作业:想象一下,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呢?照样子写一写。“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不,表面是思考、想象,其实就是对身边变化着的事物的观察,对生活的留心。

五、重在“看”变化

有机物体都会动,都在变化或者运动。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在变化着,只要人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向日葵随着太阳在转动,日出时睡莲会从梦中“醒来”,含羞草被触碰后会害羞地“低”下头......自然万物,貌似不变不动,实则无不在悄然无声地发生着不断的变化或者运动。《荀子·大略》中说“积微成著”,指微不足道的改变,经过长期积累,就会变得显著。观察就要看出变化,看出运动。这样的观察才能确保表达生动、贴切。

统编版三上《金色的草地》的课后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仔细阅读第3自然段,把下列的内容补充完整,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早上,草地_____,因为蒲公英________________。

中午,草地_____,因为蒲公英________________。

傍晚,草地_____,因为蒲公英________________。

同一地点,同一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悄无声息地发生改变,只要留心,你就会发现他们的不同。

由“看”到“写”,不仅是基于课程改革,而且是希望教者利用这一优势,帮学生解除束缚,让他们用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留心身边的一切,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在此基础上渐渐掌握习作技巧,这应该也是编者的意图之一。

(责编 韦淑红)

猜你喜欢
课后习题统编教材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初中数学课后习题设计问题分析
以“课后习题”为抓手,有效突破语文“文本解读”的重点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