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评价

2019-10-08 01:57:10孟祥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年23期
关键词:原发性血脂针灸

孟祥苗

(福州市马尾区医院,福建福州350015)

原发性高血压是我国常见的一种慢性病,其发病率较高,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增加了中老年人群发生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据统计,全球范围内成年人中高血压的患病率约为25%-35%,大于70岁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高达60%-70%,而在40岁以上死亡人群中,由高血压引发的心血管疾病高达50%,由高血压引发的脑卒中高达77%,严重危害到人们的生命健康[1]。降血压药物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的主要方法,可起到一定的控制血压作用,而近年来,中医学治疗高血压取得了良好进展,平衡针灸作为中医特色治疗技术,对血压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为探讨平衡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针对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开展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福州市马尾区医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开展前瞻性研究,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0例/组,对照组年龄为 49-73 岁,平均(60.03±9.14)岁,男女各有 16例、14 例,病程为 1-5 年,平均(3.04±1.32)年;观察组年龄为 47-72 岁,平均(59.75±9.31)岁,男女各有17 例、13 例,病程为 1-5 年,平均(2.98±1.34)年。一般资料组间比较,P>0.05,研究可比。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学委员会批准后开展,患者知情同意。

1.2方 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药物治疗方案,药物选择氨氯地平(生产单位:浙江康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20083685)、瑞舒伐他汀(生产单位: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0669),氨氯地平口服,每天1次,每次5mg,瑞舒伐他汀口服,每天1次,于睡前服用,每次10mg,持续治疗8周。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施加平衡针灸治疗,取穴风池、曲池、太冲,采用酒精棉球对穴位进行常规消毒,于同侧鼻尖方向采用指切法将毫针刺入风池穴,进针深度为1寸,得气后采用捻转泻法运针,持续1分钟;采用指切法将毫针刺入曲池穴,进针深1寸,得气后行捻转泻法运针,持续1分钟;于向后斜方向采用指切法将毫针刺入太冲穴,进针1寸深,得气后采用捻转泻法运针,持续1min。每针间隔10min,共留针30min,每天1次,连续治疗8周。

1.3 观察指标

两组就临床总有效率、血压水平(包括收缩压、舒张压,缩写为SBP、DBP)、血脂水平(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缩写为TC、TG)、不良反应作比较。

1.4 疗效评价

评价标准[2]:(1) 显效:DBP下降幅度达到10mmHg,降至正常范围内,或DBP未降至正常范围内,其下降幅度达到 20mmHg;(2)有效:DBP 下降幅度不足10mmHg,但降至正常范围内,或DBP未降至正常范围内,其下降幅度达到10mmHg;(3)无效:DBP未降至正常范围,且其下降幅度不足10mmHg。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软件22.0版本,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 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93.33%)较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 1。

2.2 血压水平比较

SBP、DBP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SBP、DBP 组间比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2。

2.3 血脂水平比较

TC、TG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TC、TG组间比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3。

2.4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发生1例头痛,观察组发生2例针刺痛,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33%、6.67%,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临床总有效率比较[n(%)]

表2 血压水平比较(±s)

表2 血压水平比较(±s)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对照组例数(n)30观察组3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SBP(mmHg)150.39±21.64 126.47±13.57#149.61±21.79 112.59±9.32#*DBP(mmHg)97.65±12.46 84.98±7.53#97.02±12.25 76.15±6.04#*

表3 血脂水平比较(±s)

表3 血脂水平比较(±s)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对照组例数(n)30观察组3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TC(mmol/L)3.39±0.95 2.50±0.73#3.37±0.96 1.79±0.54#*TG(mmol/L)2.27±0.68 1.61±0.40#2.21±0.65 1.22±0.33#*

3 讨 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常见于临床的慢性疾病,以中老年人为高发人群,近年来我国老龄人口日益增多,原发性高血压这类老年人群常见疾病的发病率出现增高趋势,由于患者发病后血压会出现异常增高,导致其血管内血流阻力增大,血液粘稠度增高,易引发冠心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多种心脑血管病变,还易引起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3],故临床上需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予以积极控制。

西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手段以降血压药物、降血脂药物等为主,常用药物有氨氯地平、瑞舒伐他汀等,其中,氨氯地平属于钙离子拮抗剂,可作用于患者钙离子通道,阻断钙离子的内流过程,避免钙离子向心肌平滑肌细胞进行跨膜转运,从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舒张血管,减轻血管所受压迫,达到降血压的目的,而瑞舒伐他汀可抑制肝脏合成胆固醇的过程,激活肝脏低密度脂蛋白细胞受体活性,促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代谢,清除血管内堆积的脂质,减小血浆粘度和血流阻力,有利于降低血压。

近年来,中医技术治疗高血压取得了良好进展,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穴位,采用毫针刺入穴位,运用特殊手法运针,通过对穴位予以刺激,可调节穴位血运,起到活血化瘀作用,从而疏通经络,纠正阴阳平衡[4]。而平衡针灸是一种特色针灸技术,是在针灸治疗基础上吸收现代生物医学知识而形成的现代化针灸疗法,充分结合了现代医学中血管、神经、肌肉等解剖结构,同时,穴位选择风池穴、曲池穴、太冲穴等降压穴,可通过针刺这些穴位,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对心脏血液循环的调节系统,降低神经兴奋性,使失调的人体内环境恢复至正常状态,最终达到间接降低血压的效果,且平衡针灸还具有操作简便、快速起效等优点[5-6]。

本研究发现,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93.33%较对照组更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 SBP、DBP、TC、TG 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说明在西医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施加平衡针灸可增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血压效果,更好地控制其血压水平和血脂水平,其临床疗效显著。本研究还发现,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6.67%、对照组3.3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平衡针灸的应用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其安全性良好。

综上所述,平衡针灸用于原发性高血压治疗中可提高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降低其血脂水平,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猜你喜欢
原发性血脂针灸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血脂常见问题解读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7:50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你了解“血脂”吗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原发性肝癌脑转移一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伴血脂异常49例
中国药业(2014年24期)2014-05-26 09:00:30
胆宁片治疗胆囊摘除后血脂升高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