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络扶正汤联合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

2019-10-08 08:41:20王松山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通络偏瘫中风

王松山

中风也称脑卒中,主要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其中缺血性中风占75%~90%,是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诱因之一,可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西医理论认为,缺血性中风发作与脑血管血栓形成或堵塞相关,使得脑组织出现缺氧缺血情况,病情发展与血小板聚集、神经因子等相关,临床治疗以抗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为主,多给予药物治疗方式,但易产生耐药性,长期疗效并不理想。而中医理论认为中风发病与脑脉痹阻、气血逆乱、血溢于脑有关,中医治疗以活血通络、扶正祛邪为主[2]。本研究就通络扶正汤联合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辽阳市中心医院新城医院收治的缺血性中风后偏瘫患者 7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9例)与试验组(40例)。对照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45~75岁,平均(60.23±2.76)岁,病程3~15个月,平均(9.14±2.51)个月,其中腔隙性脑梗死1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1例,脑血栓形成18例;试验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5~74岁,平均(59.21±2.65)岁,病程 3~16个月,平均(9.64±2.31)个月,其中腔隙性脑梗死 11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0例,脑血栓形成1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给予阿司匹林(汕头金石制药总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1505)口服,100 mg/次,1次/d,持续给药2个月;长春西汀(湖南五洲通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143090)静脉滴注,2次/d,100 ml/次;同时治疗期间配合肢体康复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康复活动,以被动活动、按摩和床下活动为主。试验组给予通络扶正汤联合针灸治疗,通络扶正汤方剂:丹参25 g、黄芪30 g、鸡血藤25 g、地龙15 g、钩藤15 g、枸杞子25 g、山茱萸20 g、土鳖虫9 g、乌梢蛇9 g、全蝎6 g、蜈蚣3条,水煎至300 ml,1剂/d,分早晚2次服用,持续给药4周;针灸:上肢偏瘫患者主要选择曲池、合谷、外关上肢穴为主,下肢偏瘫以环跳、足三里、阳陵泉、绝骨、昆仑下肢穴为主,伴失语情况加廉泉、风池穴,若患者腰部疼痛,加肾俞、足三里,针灸时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采取平补平泻方法,得气后留针25 min,持续针灸4周。

1.3 临床评价

1)临床疗效: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减分率≥50%;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NIHSS评分减分率为 2%~49%;无效:未达上述标准[3]。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使用 NIHSS评估患者意识水平、面瘫、凝视、肢体状态等情况,总分42分,分值越高提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3)肢体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l-Meyer量表评估患者上肢坐位、下肢仰卧位、下肢坐位、下肢立位肢体活动、协调性、速度等情况,总分 100分,分值越高提示肢体运动功能越好[4]。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s,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NIHS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对照组 39 34.34±3.12 30.62±2.12 6.159 0.000试验组 40 34.21±3.25 26.61±2.97 10.918 0.000 t值 0.181 6.892 P值 0.857 0.000

2.3 两组Fugl-Meyer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 Fugl-Meyer评分均升高,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对照组 39 65.39±3.61 79.63±4.12 16.234 0.000试验组 40 65.54±3.47 84.63±3.97 22.898 0.000 t值 0.188 5.493 P值 0.851 0.000

3 讨论

缺血性卒中,中医称缺血性中风,临床发病率较高,发病与血管痉挛、血管闭塞等情况相关,导致脑局部循环出现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坏死,患者多伴有偏瘫,可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5]。西医认为缺血性卒中后偏瘫发病机制复杂,与脑微循环障碍、神经细胞内环境失衡、脑血流动力学异常、免疫功能紊乱等情况相关,临床治疗以改善脑组织微循环状态、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为主,但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式。而中医理论认为缺血性中风后偏瘫与肝肾亏虚相关,患者气血不畅,导致气血凝滞,肝肾气虚痰凝,而痰阻清窍,长此以往可对脑部造成严重损伤,肢体功能受限,临床治疗应以活血化瘀、通络扶正和补益肝肾为主[6-7]。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 NIHSS评分降低,Fugl-Meyer评分升高,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NIHSS评分较低,Fugl-Meyer评分较高。具体原因分析如下:通络扶正汤中黄芪具有利尿生肌、补气固表功效,是此方君药;丹参、枸杞子、鸡血藤为臣药,其中丹参可通经止痛、活血祛瘀,鸡血藤具有舒筋活络、活血补血功效,枸杞子则可益精明目、滋补肝肾;钩藤、乌梢蛇、全蝎和蜈蚣为佐药,其中钩藤可清热平肝、熄风定惊,乌梢蛇可祛风除湿、通经止痛,全蝎和蜈蚣均可通络止痛、熄风镇痉。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伍共奏益气活血、扶正祛邪、舒筋通络、滋补肝肾功效,利于缺血性中风后偏瘫患者恢复[8-9]。同时联合针灸治疗,根据患者功能障碍情况针对性选取穴位,可达到疏通经络和调理气血功效。同时现代医学指出,针灸可对周围神经进行直接刺激,向大脑中枢传递冷刺激,对病变神经细胞进行刺激,利于中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与中药治疗配伍内外兼治,强化治疗效果[10]。

综上所述,在缺血性中风后偏瘫患者治疗中,通络扶正汤联合针灸治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猜你喜欢
通络偏瘫中风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基层中医药(2020年2期)2020-07-27 02:45:58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11-18 16:56:35
治疗腰痹通络止痛是关键
基层中医药(2018年4期)2018-08-29 01:25:56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
通络止痛汤治疗原发性头痛68例
中医研究(2013年9期)2013-03-11 20:2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