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刚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异精神,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质疑是转变学习方式的支点,有其必要性。从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营造质疑的氛围、拓展学生质疑的视野、引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四方面进行研究,探索规律掌握方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 培养学生 质疑能力
学贵知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 “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往往忽视 “问题意识”,在提问环节上,师生的参与普遍失衡。[1]
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其实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必备能力。宋代朱熹說:“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上进。”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异精神,探索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2]
一、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激发质疑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阅读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
我在教学《木兰诗》时,有学生提出异议:“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根本不可能,天天在一起,怎么藏得住?”我给予提问学生充分的肯定,课后与学生们一起查阅资料。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感悟老师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3]
其实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表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阅读体验和感悟。
二、创设宽松的氛围,营造质疑的环境
我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励质疑: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允许改变观点,允许保留意见。[4]
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敏感性、敢于质疑的胆略,我鼓励学生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
当然,要引导学生质疑,创设轻松愉悦、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会问不敢问、敢问不会问的同学解除后顾之忧。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在阅读教学中大胆探究与质疑,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我教学《孔乙己》时,研讨“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结局,一位学生突然提出“孔乙己是怎么死的?”我顺水推舟,趁此引导学生讨论“孔乙己之死”,在读书思考、默想之后,有的设想出他饿死的惨景,有的构想出他冻死的情景,有的说他是疼死的,有的谈他又冻又饿而死的惨不忍睹,并描绘出催人泪下的一幕幕场景。
这是一次意外的收获,对教师来说,尽管这个不经意的提问打断了教学流程,但是其效果却又是远非僵死的教学预设所能企及的。
三、扩大质疑的空间,拓展学生质疑的视野
对一个善学的学生来说,“疑”将贯穿其学习的全过程,那怎样提升学生质疑的能力呢?我认为要扩大质疑的空间,拓展学生质疑的视野,激发学习探索的内驱力。
在教学《木兰诗》时,有学生提出异议:“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根本不可能,天天在一起,怎么藏得住?”我立即先充分肯定提问的学生,并在课后师生共同查阅资料,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使班级探究气氛浓厚,又让学生树立严谨治学的态度。
四、体验质疑的益处,树立质疑的信心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少同学缺乏主动性,等着教师去“灌输”他,因此激发他们的质疑动力、树立他们的质疑信心就至关重要。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质疑,给他们充分肯定,使他们深刻体悟到质疑的益处,引导他们“我要说”“我要问”“我能问”,激励他们主动地进入自觉学习状态。
如教学《故乡》时,有学生提问:“杨二嫂叫什么?”其他同学就笑了,不假思索地回答:“叫圆规。”我顺势反问:“圆规是她的名字吗?”有学生回答:“是形容她的外貌!”我予以表扬,接着追问:“杨二嫂年轻时号称豆腐西施,如今为什么会落得这般模样呢?”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之中阅读课文、研讨问题,我营造良好教学气氛的目的就达到了。学生研讨这 “反差”现象,信心大增,于是水到渠成,引入分组讨论环节。
五、指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提高质疑的能力。
为提升质疑能力,我尝试引导学生拓展质疑范围:词句的锤炼,素材的选择,文本的构思等;寻觅突破口:在困惑处质疑,在关键处求质疑,在无疑之处能质疑;先熟读课文再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发挥集体智慧,提升质疑能力。
如探究性阅读过程中,我想方设法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抒真情。教学《社戏》一文,我尝试读演教学法:借助角色表演,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励学生自主探究、乐于质疑。我教学《山坡羊 潼关怀古》,为深化学生对主旨句的理解,引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有学生提出异议:冬天,既然能把人冻死,那么肉就不会发臭,怎么能闻到臭味呢?我顺水推舟,让学生们探讨,结论便出来了,“臭”音同“嗅”,意为用鼻子辨别气味。
如何培养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质疑能力,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实践。学生能提出问题比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更有意义:学生善于质疑,有利于阅读教学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张必隐,《阅读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
[4]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