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规则意识构建的策略研究

2019-10-07 12:26廖宏清
新教师 2019年8期
关键词:规则法治道德

廖宏清

规则是指人们平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遵守的行为要求。风俗、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等都属于规则的范畴,蕴涵着社会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要求。

法治教育的实质便是在于培养国民的规则意识。教育部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于2017年9月开始在全国推广使用,新教材尤其重视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规则意识的形成对小学生自由个性和品格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社会责任”,重点强调的就是“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由此可见,守规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采取有效策略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培养,有利于促进道德内化,增强规则意识,使守规则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一、转变方式,培养规则意识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不同于其他知识传授科目,其每一课都是由一个个活动组成的,儿童的规则意识就是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去感知、思考、实践,从而逐渐内化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有趣的活动情境,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且通过活动,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进而达到教学目标。

二、链接生活,增强规则意识

认知规则是培养规则意识的前提和条件。对于刚接触日常行为规则的小学生来说,规则意识的培养重点首先应该是建立正确的儿童观,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规则意识。

1. 对话课本,将课本活动改成周边生活的故事,增强儿童心理接受度。

笔者在教学中,经常将教材中的活动案例改成生活周围的故事,让学生从周边生活中发现生动有趣的道德和法治教育素材,增强心灵冲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与价值观。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我很诚实》这一课时,笔者将课例改成了班级同学的名字,让学生讨论对同学的做法是否赞成,在讨论辨析中体会诚实的重要性,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诚实行为。这样,就在角色转换中让学生明白了诚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之本。

2. 开展具有儿童生活气息的活动。

在二年级上册《假期有收获》教学中,笔者先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假期是如何规划的,和家人是如何度过的,然后请学生把自己在假期里做过的事的做成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分享。有的学生把自己假期学舞蹈的照片带来,有的学生把自己在假期的书法作品带来,有的同学则把假期的愉快经历在课堂中一一分享。这样就让整个课堂变得充实起来,学生从别人的假期里收获多多,同时也为自己的下一次假期做好计划。

3. 关注社会热点,引导规则导向。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相关信息会迅速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焦点事件对小学生的道德发展和影响不可避免,因此,学校需要树立正确的媒体观念并采取有效的引导策略。2018年下半年,几起高铁霸座事件和乘客抢夺公交方向盘事件都是因缺乏规则意识引起的。笔者及时捕捉到这些事件中的相关因素,以此为教育契机,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引导。

在学生观看了重庆市万州区22路公交车坠入江中的视频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这起公交车坠江事件是怎么发生的?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这一切悲剧的源头是乘客刘某没有遵守规则,她错过了一站,可全车人都错过了后半生!

笔者还对公交车坠江事件进行了相关资料的补充:救援队副队长周小波的父亲也在这辆车上,他76岁,是一名退休教师,出事的时候,老人家还有半站路、2分钟就到站了。周队长参与过无数次救援,这一次,他打捞出了父亲的遗体。了解到这些信息,很多学生眼眶里充满了泪水,有的学生甚至轻轻抽泣起来。周队长亲人离世的悲痛深深感染了学生,让他们对这起事件进行了更深刻的反思:如果人人都遵守规则,就不会有类似的悲剧发生。

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处境,感受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反思悲剧根源,进行价值澄清,学生能有效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增强规则意识。

三、亲历体验,构建规则认知

在道德教育中,参与体验比灌输知识更重要。只有真正触动学生内心的体验、认识与感悟,才有助于学生构建起对规则的认知。

例如,笔者曾在课上引导学生开展了“火场逃生”的模拟体验。设定是:一只瓶子代表一幢房子,瓶中的6个彩球代表房子里的人;现在房子发生了严重的火灾,还有5秒就要倒塌了,只有在5秒内逃出来的人才有可能生存。然后让小组商议逃生规则,各小组根据自己制订的规则开展情境模拟体验。学生“逃生”成功时,情不自禁地欢呼:“我们安全了!”此时,笔者对学生进行引导:“看到同学们都安全了,老师特别感动。感动之余,你们也让老师非常震惊。知道你们刚才全部撤离用了多长时间吗?——1秒29。你们是如何做到的?”学生们开始兴奋地交流起他们逃生的规则。这次的模拟体验,让学生对规则产生了正面的、积极的情感。不知不觉中,遵守规则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悄悄萌发,他们建构起对规则的认知,实现了对规则意识的内化。

四、制订规则,实现规则践行

规则需在生活中践行,只有落实在具体的生活中,才能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遵守规则习惯。而要实现学生规则意识的构建,应该尊重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学生从自己的需求出发,成为规则制订的主人。这样学生就会从心底里真正接纳这些规则,增强对规则的认同感。

在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从上课、路队、卫生、同学交往、午餐、课间游戏、上下楼梯等方面开展了班级规则的制订。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方面,小组同学一起商议,制订班级同学应该遵守的规则,然后进行集体交流和相互补充完善。学生交流之后,笔者继续追问:如果我们都能遵守规则,我们的班级会怎样?学生纷纷表示,如果同学都能遵守规则,班级会更加美好,同学相处会更加和谐,班级活动会更加有序,每位同学也会更加幸福地享受校园生活。笔者又进一步进行引导:你们展望的这美好的一切都是同学们自觉遵守规则带来的。所以,规则虽然是个无形的框,表面上看起来束缚了我们,限制了我们的自由,但也正因为有了这个框,我们的学习生活才更有序、更安全。这个框为我们营造的是和谐的氛围,让我们生活得更加幸福。

总之,制订规则,认同规则,形成规则意识,用规则指导自己的生活,将规则内化为具体行为,在践行规则中不断规范、修正自身行为,有助于培養学生良好的规则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遵守规则习惯,真正做到品格上自重、心灵上自省、思想上自警、行为上自律,实现知行合一。

(作者单位:福建省顺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庄严 黄晓夏)

猜你喜欢
规则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让规则不规则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